导 读
岗前必培训、合格方上岗,在故宫人人都是消防员!
天一生水、神兽护佑,能否达到防范火灾的目的?
雷击频繁、火灾不断,今日紫禁城如何防雷?
《见证》本期播出《驯火记—紫禁城600年》第四集《天一门》。
空镜+音乐:故宫大全景+商户组织往里面进;
解说:早上八点三十分,故宫东华门西北角开始热闹起来。
空镜:延时拍摄充气帐篷;
解说:这一天最高气温将达到37摄氏度,炎炎酷暑中的故宫迎来入夏以来最热的时节。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故宫商户复工最为集中的日子。
纪实段落:跟拍故宫组织培训科培训商户;
顾宣(故宫博物院消防处组织培训科 科长)大家上午好!根据故宫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今天上午,我们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对大家上岗前,进行一个消防安全知识技能培训。
解说:故宫的很多商户以及员工都很熟悉顾宣,因为每一个工作人员上岗前,都必须先经历消防灭火器材使用以及消防知识的培训,不通过消防培训这一关,绝对不能上岗。
纪实段落:跟拍故宫组织培训科培训商户;
顾宣(故宫博物院消防处组织培训科 科长)作为故宫来说,我们大家始终要把防火安全意识放在首位,要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都不能有任何的懈怠,不能任何的大意,不管我们在故宫工作时间长短,只要进入故宫的门,到每天离开故宫,这种意识要根深蒂固。
空镜:延时拍摄紫禁城大全景;
解说:紫禁城,积淀了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如果说儒家皇权至上、礼治天下的思想,决定了紫禁城的宏大体量和规范严谨的等级秩序,那么古人观察宇宙星宿运动和人类生命起源而总结出的阴阳五行学说,则更是渗透在紫禁城的每一个角落。位于御花园内廷中路上的天一门,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纪实段落:跟拍导游现场讲解天一门;
房博(导游)大家仔细观察会发现,整个天一门的这个建材,上面的斗拱,刚才我们一路走过来也看到了这些大殿上面都有斗拱,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这些斗拱的材质,不是木质结构,它都是石头的,上面贴着的是什么呢?贴着的,我们看都是琉璃瓦。为什么弄成石质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起到一个防火的作用。
解说:每当听到天一门和防火有关系时,很多游客都很感兴趣。房博也非常希望能够把这些历史知识传播给游客们。
解说:在最初的建设中,天一门并不在规划之内。那么紫禁城建成115年之后的嘉靖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535年,嘉靖皇帝为何要增修这样一道天一门呢?
万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副教授)从我们现在的规范的角度上来讲,砖木结构的建筑,它的耐火等级基本上就可以定性为大多数可以定性为三级。如果是纯木结构的建筑,它的耐火等级就是四级,是最低等级。那么这样的话就造成了它在发生火灾的时候呢,它是一种容易燃烧、容易焚毁的这样一种状态。
解说:原来,天一门的建造,也和一场大火有关。嘉靖十年1531年的正月,紫禁城的东偏殿发生了一场很大的火灾,十四幢相连殿宇全部烧光。当时的嘉靖皇帝被这场来势凶猛的火灾吓得不轻。宫中承担观察天象、颁布历法重任的钦天监上奏嘉靖,建议在紫禁城北端的钦安殿外围添建院墙,修建院门。嘉靖十四年(1535年)落成后,嘉靖皇帝亲自为院门题名“天一之门”。
纪实+同期:跟拍现场讲解天一门;
李建平(北京史研究会 会长)他这个(修)天一门主要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天一生水,天一生水就是古人认为最早的世界上的物质是水,这天地之间是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纪实+同期:跟拍现场讲解天一门;
周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这个“天一”就寓意呢通过水来灭火,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这个天一门、钦安殿呢都位于紫禁城的北边。那么根据五行,古人认为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北它属于水,南属于火,东它属于木,西它属于金,那么三大殿它属于土。从名字上、从布局上都有古人希望能够灭火、镇火的理念,有这种思想包含在其中。
解说:形成于夏朝的阴阳五行学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起点,古人认为阴阳两种相反对的气是天地万物泉源。五行是把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以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认为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又阴阳依存。紫禁城无论营造、布局、还是设色、命名莫不与此紧密相关,体现了古人与宇宙、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望。
纪实段落:跟拍导游现场讲解天一门;
房博(导游)为什么要修这堵围墙呢?两个原因,第一把整个这个道教的钦安殿分割成一个独立的建筑,也是对真武大帝的一种尊敬,对吧,让它让成一个独立的小院了。也防止其他人随便地进入到里面、亵渎神灵。第二一点,祭祀的时候,是要点香点火的,一旦点香点火的话,就容易造成火灾,所以我在外头修一个围墙,把它分割成一个独立的空间,这也可以保证,即便说要着火的话,烧里面就行了。
解说:钦安殿始建于1420年,既明永乐18年,供奉中国道教和民间信仰中镇守北方天界之神玄武大帝。钦安殿被明成祖朱棣安置在御花园正中偏北的高台之上,是整个紫禁城中仅有的一处坐落在南北中轴线上的宗教建筑,其地位可见一斑。
纪实+同期:跟拍现场讲解天一门;
周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在中轴线上的真武大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朱棣制造靖难之役,灭了他的侄子朱允炆,(他认为)是得力于真武大帝的相助,所以说他为了感恩,把真武大帝这个神像给请过来了,放到了中轴线上,这就是为什么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有一座道教建筑。
解说:“玄武”一词,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总称,战国时期的典籍里已有记载。宋朝时,为了回避宋圣祖赵玄朗的名讳,改为“真武”。
纪实+同期:跟拍现场讲解天一门;
李建平(北京史研究会 会长)那么,进了天一门之后,里边这个殿呢,叫钦安殿,里边供奉的是玄武,玄武就是北方之神,就管水的。
解说:钦安殿门前的丹陛石上刻有六条盘旋在碧波云海之间的龙,六条龙在云海之间嬉戏、姿态各异、精雕细刻,是紫禁城巧夺天工的工匠们,最杰出的作品之一。除此之外,钦安殿院内的许多建筑和设计都和水有关。
纪实+同期:跟拍现场讲解钦安殿院;
李建平(北京史研究会 会长)他每个角这边有鱼精,这边是龟精,那边是虾精,四面都是,都是水里面的这个动物。就是我们原来讲叫有天兵天将,这就是水兵水将,掌管水的,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这一组建筑是以水为主的。
解说:民俗也好,风水也罢,经过几千年的传承,都已经深深植根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之中,体现在宫室建筑和园林建筑之上,紫禁城的建造师们也不例外。仅从名字和布局上就能体现出帝王们防火的强烈愿望的,还有一座宫殿,那就是位于紫禁城东华门内的文渊阁。
纪实+同期:跟拍现场讲解文渊阁;
李建平( 北京史研究会 会长)那个蓝色的建筑就是我们要去的文渊阁,它实际上是黑琉璃瓦,因为风雨我们感觉没那么黑了,黑琉璃瓦绿剪边就是绿色的包的边,那么就是。这个水就一直引到文渊阁去,因为文渊阁也是存书的地方,也怕着火。
解说:位于文华殿北侧的文渊阁,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书楼。早在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时,当时皇宫内就建有文渊阁,后来朱棣建都北京后,紫禁城内也同样建起了文渊阁,著名的《永乐大典》就曾经藏书于文渊阁内。
傅凡(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教授)包括他的名字文渊,包括当时一共建了七个阁,还有文津阁、文源阁等等,那么基本上都带有,第二个字上面都带有三点水。
解说:然而,煞费苦心起的名字,依然没有逃脱野蛮的火焰。明朝末年,李自成逃离北京紫禁城的一把大火,把包括文渊阁在内的很多宫殿付之一炬,当时的文渊阁在今天的协和门的东南边。
解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四库全书》开始编撰,乾隆帝决定为《四库全书》建造专门的收藏之所,重建文渊阁就被提上日程。这次重建,乾隆皇帝在整体设计和防火安全上做了诸多筹划和考虑。
傅凡(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教授)我们知道宁波有一个天一阁,明代就出现了,然后就一直保存下来。这个乾隆皇帝也听说了天一阁,所以他派了苏州织造,就去这个地方去调查,说看这个地方到底防火的效果好不好。然后调查回来之后说的确比较好,所以呢他就是参考了天一阁的这种格局来建的这个文渊阁。
解说:同时乾隆把文渊阁的新址迁到了内金水河的北边,其目的之一也是希望利用内金水河的河水来进行镇火和阻火,从而保全藏书阁的安全。
周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古建专家)古人还认为建筑的布局从这个数字上能够达到他们心中某些主观愿望,比如文渊阁它是外两层、内三层,因为一二层之间有夹道,它的平面布局是一层为六间、二层也为六间,但是二层的各个开间是通的,合并成为一间。它的含义是与我国古代的文化我们称为河图文化,里面有这么一句说法,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傅凡(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教授)另外一个呢,它这个瓦的颜色,跟其他的建筑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它用的是黑瓦,然后也是根据这个五行,这里面水对应的颜色是黑色。
解说:绿廊柱,菱花窗门,黑琉璃瓦,所有的油漆彩画均以冷色为主,文渊阁与整个紫禁城宫殿朱红门墙的暖色格调截然不同,营造出皇家藏书楼典雅静谧肃穆的气氛。同时,文渊阁的建筑材料上,两个山墙后檐都是以砖砌的墙体为主,摒弃了以前的木质结构,这样做也同样有利于防火。
周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我们认为文渊阁建筑材料、建筑规划、建筑布局,都体现了古代帝王希望防火的这种思想,里边呢有科学的成分,也有文化的成分。
解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文渊阁建成,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库全书》告成之时,乾隆帝在文渊阁设宴赏赐编纂《四库全书》的各级官员和编纂人员,盛况空前。自乾隆年间建成后,文渊阁再没有发生过火灾。
空镜:延时拍摄太和门广场云卷云舒;
字幕:2020年8月1日故宫博物院消防处组织培训科;
纪实+同期:跟拍故宫消防处工作人员张贴宣传海报;
顾宣(故宫博物院消防处组织培训科 科长)现在咱俩去厨房餐厅,把这个消防宣传海报包括我们电动车停放的地方,进行一下张贴,有旧的我们进行一下更新。好吧,行,走。我们日常管理到位,我们把故宫分成了六个责任区,我们的防火员,每天都会到责任区进行防火检查,监督检查。厨房也是我们单位的一个重点检查对象,检查区域,对检查出存在的问题,能够现场解决的,现场督促解决,如果不能现场解决的,我们也会盯着问题抓落实,直到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解说:从2020年8月1日开始,故宫逐步放开参观人数,故宫内的商家也将全面开放。故宫目前共有职工食堂两个,后厨的安全情况是顾宣和科里的同事最为看重的。
纪实段落:跟拍故宫消防处工作人员巡查电动车;
顾宣(故宫博物院消防处组织培训科 科长)这个灭火毯都会用吧,会用都会用,它是由锅的边沿盖上的,上次咱们培训的时候说过,对对。
纪实段落:跟拍故宫消防处工作人员巡查电动车;
顾宣(故宫博物院消防处组织培训科 科长)我们在培训的时候,首先是强化这个所有人的消防安全意识你始终要把故宫的防火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把确保故宫安全当成政治任务,不能成为历史的罪人。
纪实段落:跟拍故宫消防处工作人员巡查电动车;
顾宣(故宫博物院消防处组织培训科 科长)这地方电动车多,正好也是在红墙以外,这样集中停放的话,也是确保安全。因为近些年,因为电动车,充电呀发生火灾的这种事件越来越多。所以现在也是我们防范的重点。不准把电池拿下来充电,这是咱们的规定。这个发现以后及时和我们消防处联系,我们肯定是发现一起,处理一起,谢谢大家啊,拜托大家。
解说:作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瑰宝,据统计清朝二百六十多年间,紫禁城一共大小火灾十六次。其中,人为九次,雷击七次。如此频繁的天灾火患,给紫禁城带来很多困扰。于是,在防火观念还不成熟、防火手段还不科学的古代,建筑师们只能把紫禁城主人对宫殿安全的愿望,寄托在一些特别的建筑构件上,既彰显皇宫的尊贵,又企盼祥瑞。比如太和殿的屋脊兽和檐角兽。
解说:太和殿,又称为金銮殿,位于故宫南北中轴线最显要的位置,在太和殿屋脊两端的正脊上,有一种形状像龙头的装饰物,称为“金鸱”。
吕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有一种鱼很大,说他的尾巴能够游的时候能够积水成雨,水一打以后下下去了就变成雨,后来就说那咱们就拿他来消防,拿他来防火,于是就把这个尾巴就放到了屋顶上,所以一开始包括到唐代,唐宋时期,可以看到他都是有尾巴的。
解说:唐代后,因为佛教的兴起,“鸱尾”演变为“鸱吻”。
吕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后来,你就看变成了一个龙头,然后卷着一个尾巴,那么反卷着,所以我们现在辨别早期建筑,晚期建筑,这个东西的话他朝里像一个尾巴这么啪甩过来,这个一般是比较早的。
解说:到了明清时期,鸱吻继续演化,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龙的造型特征。
周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那么,实际上呢他并没有这种灭火的功能,只是呢古代帝王呢丰富的想象力,我们认为这是古代的迷信的防火方法。
吕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是一种观念上的防火,所以它也是一个传统一直传下来。那么到了在建筑上他就变成了一个,特别是官式的建筑,就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显示建筑等级的这样一个标志物。
解说: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一些动物形象的雕塑,脊兽的排头是一个骑着凤凰的小人,其后是一排小兽,最后面有一个较大的兽头,便是“垂兽”。仙人与垂兽之间的小兽统称“走兽”。走兽的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数量的多少也依宫殿的大小、建筑的等级而定,最多可达九只。太和殿则是打破了垂脊兽都是单数的惯例,除了骑凤仙人外,依次为常见的“一龙、二凤、三狮子、四海马、五天马、六押鱼(yā yú)、七狻猊(suān ní)、八獬豸(xiè zhì)、九斗(dǒu)牛,还另外增加了不常见的第十个,即行什(háng shí)”。
周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这个行什的寓意之一就是雷震子。因为太和殿失火,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自然的因素,这自然的因素主要就是雷击。那么在太和殿第五次复建,也就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复建的时候呢,当时的工程负责人叫作梁九,他呢跟康熙皇帝呢提建议,增加了这么一个小兽,主要原因呢就是希望太和殿能得到雷神的护佑,不再遭受雷击,进而呢诱发火灾。
周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它没有科学的防护含义,它也是古代帝王的一种祈愿。
解说: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五月戊寅,雷震奉天殿鸱吻。闰七月壬寅,雷震奉先殿鸱吻。”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六月丙戌,雷震奉先殿鸱吻”这几次有记载的雷击都导致神兽受损。
万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副教授)虽然古人没有意识到雷电的问题,不了解、不懂雷电,但是也发现就是雷电天气,雷电的状态下引起的这种雷击木质结构、木质构建,导致火灾。
解说:历经风雨,1924年,宣统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回到人民的怀抱。然而,此时,雷电造成的事故依然是故宫博物院的最大隐患。1955年8月8日晚,午门雁翅楼东北、东南两角亭遭雷击。为故宫安装现代的科学防雷装置一事也因此被提上日程。当时的文化旅游部文化事业管理局在关于午门维修工作的批复中明确了研究安装避雷针的问题。我国著名古建专家,时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先生负责此项工作。由于故宫古建筑的特殊性,安装避雷网、避雷针,既不能损坏琉璃瓦构件还要全面考虑古建筑整体格局。
单嘉筠(单士元之女)这种情况下,故宫首先安了避雷针了,然后他安了避雷针以后,对面的景山,新中国成立前还属于故宫管,这些太庙什么的,远至东西陵、易县(清西陵)后来都安上了,十三陵全安上了,所以使得这些的保护全都得到了保护,故宫更得到保护。
空镜:延时拍摄太和殿风云变幻下雨;
解说:八月初的北京,是一年中的雨季。倏忽之间,大雨倾盆而下。这个季节,还时常伴有雷电。北京从惊蛰开始到秋末多雷雨天气。1955年以后,故宫陆续为大部分宫殿建筑安装了避雷针。
纪实段落:跟拍现场纪实讲述景阳宫火灾;
崔保贤(时任故宫博物院保卫处处长)就是前面,就是这个方向,就这个方向。他闻到烟雾,完了报警。
解说:崔保贤,1972年进入故宫工作,1989年担任故宫防火科科长,1992年—2003年担任故宫保卫处处长职位,主管故宫防火工作14年。1987年8月20日夜,故宫景阳宫突遭雷击,当时的崔保贤担任故宫警卫队队长。
纪实段落:跟拍现场讲解景阳宫火灾;
崔保贤(时任故宫博物院保卫处处长)发现这里头有烟,就知道这个方向,他就开始报警了。然后(我们)警卫队接到这个通知以后,就赶紧开这个北屋所的后门,东铁门,完了以后就翻墙,然后到了景阳宫,拿着灭火器,就先控制着初期火灾吧,然后就报警给这个119打电话。
解说:当时,故宫行政处正在值班的王振邦听到了警报和呼喊声。
纪实段落:跟拍现场讲解景阳宫火灾;
王振邦(时任故宫博物院行政处处长)我就赶紧换上鞋以后,也没来得及穿衣裳,就往那跑,因为不知道是景阳宫,不知道是在哪。雨开始不是很大,往那边走,我就往东筒子那边跑,到了东筒子了,我就看不见这个烟在哪冒了。
解说:幸亏报警及时,北京市消防局迅速出击,一边控制火势,一边抢运室内文物。
纪实段落:跟拍现场讲解景阳宫火灾;
王振邦(时任故宫博物院行政处处长)我到了那儿以后也就二十三四分钟,到不了半小时,这火就灭了。
解说:大火扑灭后,除景阳宫屋顶被烧外,室内文物均未遭损坏。1987年,故宫已经成立了一支巡查队,24小时值班。当晚就是巡查队在巡逻时及时发现火情,才避免了一场重大损失。
崔保贤(时任故宫博物院保卫处处长)因为我们有一个备班制度,必须在备班,不能回家,你全靠这一帮子人的,然后领着钥匙就开始进,坚持呢我们现在,一直坚持这个备班制度了。
解说:完善的规章制度,加上现代的消防设备配置,让1987年的雷击事件没有造成大的损失。如今,故宫博物院的绝大部分古建筑都布满了避雷针、避雷带等避雷设施。曾经遭受雷击的景阳宫也于1993年安装了避雷针。雷雨天气里,这些防雷设施成为保护紫禁城的一道屏障。
周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我们看到太和殿,这个正吻之上有避雷针。那么斜的屋脊,我们称为戗脊,有避雷带,它的檐部也有避雷带,那么这些都是有利于把雷电、机闪传入地下,达到呢科学的防雷效果。这是从这个屋顶来说太和殿的防雷措施。
空镜:太和殿内部藻井及避火珠;
解说:事实证明,神兽们终究只是一个传说,真正防雷还要依靠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那些屋脊神兽如今也只是作为精美壮观的建筑装饰被人们观赏。但在建造之时,紫禁城的一砖一瓦、一物一景,甚至一草一木中,到处都渗透着古人原始的防火观念以及深切的防火意愿,一些宫殿内屋顶精美的藻井就是如此。
纪实段落:跟拍现场讲解太和殿藻井;
周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太和殿的顶峰正中(位置),我们会注意到有一个由四边形向八角形向圆形层层往上凹,下面伸出一个龙头,这个造型称为藻井,藻是海藻的藻,井是井水的井。
解说:藻井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在宫殿里,《风俗通》记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取以压火灾也。” 东井即井宿,二十八星宿中的一宿,古人认为是主水的,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同时装饰以荷、菱、莲等藻类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借以压服火魔的作祟,以保佑建筑物的安全。
周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藻井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因为它与水生植物相关。古人认为水生植物可以压火
纪实+同期:跟拍现场讲解钦安殿;
房博(导游)你看这个就是钦安殿,这里面所供奉的就是我们刚才说到的水神,但是我们说(古人认为)除了靠这些神明的保佑以外,还有在建筑材料我们是去注意,尽量采取这个防火材料,那么还要完善它的这个救火制度。因为一旦真着起火来的话,那必须还得是靠谁呀,靠人去救命。
解说:钦安殿每逢道教大祭日,都会设立香案,皇帝亲往拈香行礼,祈求水神保佑。
解说:据清朝张之洞、缪(miào)荃孙编纂的《顺天府志京师志三》中记载,万历十九年(1591年)也就是天一门建成56年后,钦安殿被火灾焚毁。虽然钦安殿内供奉着玄武水神,又修建了天一门,但是也依然免不了被火焚炬。可见仅凭借象征性的防火观念并不能帮助避免火患,明清两朝的火灾并没有因为这些美好愿景的存在而减少。
纪实段落:跟拍故宫消防工作人员培训商户;
关争争(天安门地区消防救援支队故宫特勤站战斗一班 班长)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就是咱们的逃生帐篷,一会进去后,这里面光线比较暗,也比较热,就是为了模拟火场。
纪实段落:跟拍故宫消防工作人员培训商户;
关争争(天安门地区消防救援支队故宫特勤站战斗一班 班长)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就是咱们的逃生帐篷,然后一会儿进去了,就是这里面光线比较暗,然后也比较热。就是为了模拟这个火场,
解说:尽管天气炎热,但是商户们热情都依然很高。他们的目标,就是拿到岗前培训合格证明。
纪实段落:跟拍故宫消防工作人员培训商户;
顾宣(故宫博物院消防处组织培训科 科长)你始终要把故宫的防火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每天进入故宫门开始,到每天离开故宫的大院,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要把防火落实到行动当中。
解说:古人虽然形成了一套防火理念,但是认知自然的局限,科学防火手段的欠缺,在紫禁城数十次火灾中并不能实现有效灭火。现在的故宫博物院,把强化所有人的防火观念放在首位,“岗前必培训,合格方上岗”,在故宫,人人都是消防员。同时,通过不断提高的科技手段,日益增加的消防设施和兢兢业业的一支消防队伍,努力打造出一个平安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