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的现实问题与完善思考*
——基于若干本社会保障概论类教材的分析

2021-03-17 09:52丁建定
社会保障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概论专业知识社会保障

丁建定 袁 希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学科知识体系是学科内涵与特质的基本要素和内容,学科专业概论性教材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准确、全面、科学地阐释该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体系,包括学科专业定位、知识体系构成、学科专业的功能等,尤其是要揭示该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的基本逻辑关系,正因为学科专业概论性教材承载着上述重要的功能,它在相应学科专业教材中都是最为基础和核心的教材。然而,笔者最近研读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社会保障概论性教材时,却发现国内社会保障概论性教材在社会保障学科专业知识体系表述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直接影响到了该专业自身的知识体系的科学性与逻辑性,甚至也对该专业的学科定位产生直接影响。在此,笔者尝试基于国内出版的7种社会保障概论性教材,对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定位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推动社会保障学科研究和专业建设。

一、“社会保障”的内涵分歧直接影响社会保障专业的基本知识体系

“社会保障概论”教材是社会保障专业最基础和核心的教材。但目前笔者能够看到的社会保障概论性教材名称本身体现出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一种表达采用“社会保障学”,如郑功成教授所著的《社会保障学》、赵曼教授主编的《社会保障学》以及潘锦棠教授主编的《社会保障学概论》。另一种表达采用“社会保障概论”,如吕学静教授主编的《现代社会保障概论》、史柏年教授主编的《社会保障概论》以及丁建定教授主编的《社会保障概论新编》等。邓大松教授主编的是《社会保障概论》教材,但其在阐述学科定位时使用的是“社会保障学”,并指出,“社会保障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保障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性和交叉型科学……社会保障学是研究社会保障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过程以及社会保障经济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社会保障学是研究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管理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经济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和关系的科学[1]。”显然,相关专家学者主编的社会保障概论性教材的名称,表明学界对于“社会保障专业”与“社会保障学”存在不同的意见与主张。

毫无疑问,关于“社会保障”内涵的定位会直接影响到对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的定位,而相关教材对“社会保障”内涵的界定存在较大的差别。郑功成教授指出,“社会保障是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统称。这一定义包括了如下三个必备要素:一是具有经济福利性,即从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来看,受益者的所得一定大于所费;二是属于社会化行为,即由官方机构或社会中间团体来承担组织实施任务,而非供给者与受益方的直接对应行为;三是以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为根本目标,包括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等……作为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社会保障概念客观上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经济保障,即从经济上保障国民的生活,它通过现金给付或援助的方式来实现;二是服务保障,即当代社会还需要适应家庭结构变迁与自我保障功能弱化的变化,满足国民对有关生活服务的需求,如安老服务、康复服务、儿童服务等;三是精神保障,即属于文化、伦理、心理慰藉方面的保障,这是更高层次的保障[2]。”

赵曼教授在阐述社会保障内涵时强调社会保障的法制化与行政化、经济与社会功能、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手段、物质帮助与社会服务等方式。她指出,“社会保障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护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安全项目的总和。它是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依据保护与激励相统一的原则对公民在年老、疾病、遭遇灾害而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3]。”

潘锦棠教授偏重于从筹资渠道、制度项目与享受对象等方面表述社会保障的内涵。他指出,“社会保障主要是由政府通过征税、收费、接受捐赠等手段筹集资金,经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制度安排,为丧失劳动能力和暂时无收入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为贫困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为军人提供特殊关照、为全体国民增进生活福利的一种社会制度[4]。”

史柏年教授则更加强调了物质与精神、福利与服务、制度与事业在社会保障内涵方面的地位。他指出,“社会保障,是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由国家和社会以立法为依据出面举办,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对因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面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性的物质援助和专服务的制度和事业的总称[5]。”

吕学静教授则强调社会保障的社会经济福利制度内涵。她指出,“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以立法和行政措施确立对遇到疾病、伤残、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物质和服务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经济福利制度[6]。”

丁建定教授强调社会保障的功能定位、内在机制以及保险、救助、福利与服务共同构成社会保障内涵。他指出,“社会保障是工业社会发展的结果,是现代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立法途径规定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筹集和发放社会保障金,从而为因各种社会原因或特殊个人原因导致无收入或收入中断的国民提供生活保障,其基本内容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与基本社会服务等[7]。”

贾玉娇教授则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对社会保障加以阐述,提出了“社会保障观”的概念。她指出,由于不同国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条件不同的综合影响,社会保障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内涵和外延,但是,不同的社会保障的定义中往往包含着以下共同要素。例如,“政府的责任:具体表现在财政支持、立法规制、实施管理等全部或部分方面……帮助个体或家庭抵御社会风险的形式:或以实物,或以现金,或以就业能力提升,或以就业机会提供等方式进行……抵御的风险或提供的保护内容:疾病、伤残、生育、工伤、失业、年老、儿童照料、丧亲等造成的收入匮乏或中断;因贫困而造成的儿童教育、营养投入的不足,住房条件的恶劣等……社会保障基金的供需平衡:或是互助共济的当期的横向平衡,或是生命历程内的纵向平衡……基本人权的体现:有助于实现社会团结[8]。”

上述“社会保障学”与“社会保障概论”两种名称表述,实际上反映了国内学术界关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定位存在不同观点。尤其作为社会保障学科专业的核心概念“社会保障”内涵的表述的不同,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直接导致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存在歧义的重要因素。

二、学理逻辑性不足是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缺陷

基于严密的学科专业逻辑与知识系统而建立和形成的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不仅是专业完善的重要标准,也是界定学科专业的重要依据。相对准确的学科专业定位会推动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的逻辑性、体系性,进而助力专业知识体系尤其是核心知识体系的完善。对于许多学科专业来说,比较普遍的事实是,学科定位都是通过专业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而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专业知识体系发展和完善推动专业学科定位进一步准确和成熟”的良性学科发展机制,专业学科定位又助力专业知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然而,在目前国内的社会保障专业学科建设中这种机制并没有形成。

如前所述,学科概论性教材的重要功能是阐述专业或者学科基本定位及其基本知识体系,这正是比较成熟的专业或者学科往往都会具有经典的专业或者学科概论,师生都会非常重视和认可比较权威概论性教材的核心原因。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在国内社会保障学科专业中还很不够常见。笔者所见的社会保障概论性教材不仅在社会保障专业学科定位方面存在显著意见与表达分歧,而且在社会保障专业基本知识体系的把握与确定方面存在更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为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的共识性不高、体系性不强、逻辑性不够等。

一些学者所编著和出版的社会保障概论性教材比较强调社会保障专业基本知识体系的逻辑体系。例如,郑功成教授将该专业的基本知识体系表述为: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与主要流派、发展进程的考察、宏观关系、制度安排、基金与融资、法制与管理以及运行与监控[9]。邓大松教授主编的《社会保障概论》则分上下两篇表述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上篇为社会保障总论篇,包括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模式、法治与管理以及水平;下篇为社会保障分论篇,按照基本社会风险及其制度安排将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表述为,生存发展风险与保障、健康风险与保障、职业风险与保障、老年风险与保障[10]。贾玉娇教授编著的《社会保障通论》则从理论、宏观制度与中观制度三个角度加以阐述:理论篇主要包括何为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的主要理论问题及评价;宏观制度篇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制度史的演进及功能、社会保障模式、社会保障法制、社会保障管理、社会保障的制度框架;中观制度篇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补充保障[11]。丁建定教授在其《社会保障概论新编》中展示了把握和表述社会保障专业基本知识体系的另一种逻辑关系,他将社会保障专业基本知识体系表述为:社会保障环境论、社会保障思想论、社会保障发展论、社会保障改革论、社会保障发展论、社会保障构成论、社会保障模式论、社会保障基金论、社会保障管理论、社会保障功能论[12]。

一些专家学者则基本上按照社会保障制度项目构成来表述社会保障概论性教材的核心内容及其所代表的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如赵曼教授、潘锦棠教授和吕学静教授在主编的相关教材中除了有几章阐述社会保障制度结构、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其他内容主要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项目[13-15]。从表1呈现的目前国内出版的几部代表性社会保障概论教材中可见,关于社会保障主要知识体系的基本表达差异较大。

表1 相关代表性教材所呈现的社会保障主要知识体系

(续表1)

还有一些学者所编著的社会保障概论性教材在专业知识体系方面,突出了所在学校的学科优势乃至学者个人的学术特长,以及该教材所适用的专业的学科特点。例如,赵曼教授在其主编的《社会保障学》中设置了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社会保障基金与其他经济变量的联动效应、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与保值增值、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险监督、社会保障法治化建设、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等专章内容[16]。吕学静教授在其教材中设置了建立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专章内容[17]。史柏年教授在其主编的《社会保障概论》中则基于本教材作为社会工作专业适用教材设置了社会服务保障与社会工作专章内容[18]。

三、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的双重缺陷影响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

社会保障学科建设滞后就不可能促使该专业知识体系的完善,专业知识体系不完善也一定影响该专业的建设。然而,我们目前面对的基本事实是社会保障学科建设不完善。学界多位专家不仅指出了社会保障学科建设的不足,而且分析了学科建设不足的深刻原因。郑功成教授指出,“社会保障学科建设的目标还不清晰,理论研究水准有待提升……这种状况若持续下去,将难以形成成熟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也难以担当起为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提供足够人才支撑的重任[19]。”

曹信邦教授指出,社会保障学科建设滞后的根源主要是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基础较差。我国社会保障学科建设起步较晚,研究社会保障的人较少,社会保障的教材缺乏理论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有些内容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政策的注释和说明。社会保障学自身涉及的领域较复杂,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这种状况给社会保障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许多困难[20]。

孟颖颖教授认为,社会保障学科理论范式上缺乏夯实的学科基础。她指出,“社会保障学的学科边界在研究范畴上表现出明显的界定模糊、不清晰的特点,这不仅导致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内容与范式存在与其他学科交叉、重复的问题,也导致了社会保障学学科的独立性往往因此而受到人们的质疑……这些不足直接导致目前国内社会保障学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设计与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科学性不够严密,体系不够完整,更新滞后等问题[21]。”

社会保障学术研究对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和专业知识体系具有直接影响。社会保障学术研究的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学术研究如果存在不足,就意味着社会保障学术研究不能很好地为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学术支持。当今中国社会保障学术研究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其存在的不足也是不容置疑的基本现实。多位学者从不同方面分析和探讨了社会保障学术研究的不足及其对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的影响。郑功成教授明确指出,“社会保障学术研究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存在人文关怀与公正意识薄弱、对计量技术的迷信与忽略并存、应用性对策性成果多而基础理论成果少、盲目跟随西方、有中国特色的重大成果不多等问题[22]。”

徐延辉教授指出,社会保障学科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范式,在学科分类上,社会保障属于公共管理,但是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公共管理能为其提供的概念工具和理论支撑却很少。作为与社会保障学科关系最近的社会政策学科在中国起步更晚,使社会保障研究不得不依托于众多相关学科的支持,缺少独立的理论基础限制了社会保障学科体系的发展和完善[23]。

孟颖颖教授直接强调社会保障学术研究的不足导致了社会保障学科建设与专业知识体系的不完善。她指出,“理论研究的匮乏直接导致社会保障学的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发展动力不足,进一步制约了社会保障学这个年轻的学科未来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前进空间[24]。”丁建定教授也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研究偏重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对策的研究,忽视对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理论的研究。没有系统的社会保障基本理论研究,必然制约社会保障研究的深度和可持续性发展,也必然制约社会保障研究现实目标的实现,使社会保障对策研究成为空中楼阁,这不利于我国社会保障研究的进一步发展[25]。

社会保障学科建设是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的骨架和灵魂,社会保障学术研究可以为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完善提供“肌肉与营养”,两者是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存在不足则会导致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畸形化或者缺乏学理,社会保障学术研究存在不足则会导致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营养不良”。如果这两方面的不足同时且长期存在,则必然导致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发育不良,遗憾的是这正是目前中国社会保障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表现出来的基本现实。

四、必须尽快推进社会保障学科专业知识体系走向完善

(一)必须明确社会保障学科的属性和培养目标

首先,应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其摆脱依附于其他专业的地位。一些高校的社会保障学科依附于所在学校的强势专业,不仅无法塑造社会保障学科应有的价值观,而且无法根据社会保障工作需要设置完整的课程体系。“应尽快改变这种局面,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以专业价值观与知识体系来培养专业的社会保障工作者[26]。”其次,应厘清社会保障学作为二级学科在公共管理类一级学科中的学科地位,进一步加强该学科与其他二级学科之间的整合与融通,在明确学科自身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实现各个学科之间的共通与融合,优化社会保障学学科的学科内涵[27]。

(二)遵循社会保障一般规律与基本学理,突出社会保障专业自身知识体系的国别特色与时代内涵

全球社会保障发展具有自身的一般规律,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为全球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必须在遵循社会保障基本学理的基础上突出中国特色的内涵,既具有学理性又具有中国性,同时还要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以及社会保障自身的发展完善,及时吸收社会保障实践成果,更新和丰富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特别需要培养一支植根中国、了解中国并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队伍,避免片面模仿西方理论与技术的窠臼[28]。既要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又要通过深入反思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保障制度转型中的核心问题丰富社会保障理论体系,凝练社会保障学科的研究方法体系。在多学科定位的背景下,发展、完善属于社会保障学自己的价值分析、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论体系[29]。

(三)必须揭示、突出和强化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性

如前所述,任何学科专业的知识如果没有内在逻辑性就不能称为知识体系,就无法承载该学科专业的学理框架。结合上述代表性社会保障概论性教材中所呈现出的各种对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的表达,可以看出,尽管上述教材各自都有侧重,但是一些内容则是上述代表性教材都关注并加以阐述的,这些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发展历史、社会保障思想理论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构成、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模式、社会保障基金运行与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等。它们实际上正是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因为具有共识性从而具有稳定性与核心性。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在强调这种共识性的同时,还要揭示其内在逻辑性,而不是仅仅列举相关内容,否则不但不能揭示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还会导致整个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陷于支离破碎。因此,社会保障概论性教材应该更加注重于揭示社会保障的内在逻辑与学理关系,而不是分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住房保障、社会优抚以及企业年金等内容。我们应该着力建立的是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的“大厦”,而非仅仅关注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的“车间”。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在强调这种逻辑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其体系性,正如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必不可少的制度目标、功能、体系、机制、环境一样,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必须包含社会保障目标功能、社会保障环境与法制、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与内在机制等,从而形成一种具有共识性、逻辑性与体系性的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社会保障历史变迁、社会保障思想理论、社会保障宏观关系、社会保障体系构成、社会保障内在机制、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社会保障模式与国别特色、社会保障基本功能等。

(四)强化社会保障基本学理研究,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丰富、更新和完善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的资源

强化社会保障基本学理研究对于完善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深化社会保障学术研究,提升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都刻不容缓。只有弄清楚社会保障的基本学理才能够构建科学的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合理界定社会保障学科的基本属性,也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保障科学研究成果对社会保障政策实践的学理价值。要十分重视将社会保障经典研究成果引入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如《贝弗利奇报告》采用收入能力与就业标准做出的关于社会保障六类人群与八大需求的分类,为我们提供了富有普遍价值的社会保障人群与需求分类。(1)六类人群的界定如下:第一类为雇员,第二类为其他有收入的人员,第三类为家庭妇女,第四类为工作年龄内的其他人,第五类为工作年龄以下的人,第六类为工作年龄以上的人;八大需求主要包括失业保障需求、伤残保障需求、失去生计保障需求、退休保障需求、婚姻保障需求、丧葬费用、儿童保障需求、身体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保障需求(参见: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138-140.)。该报告还对社会保障基本方法做出如下经典表述,“社会保险满足基本需要;国民救助解决特殊情况的需要;自愿保险用于满足超出基本需要的额外需要[30]。”要重视社会保障发展规律的研究、总结及其转化为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如郑功成教授对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规律做出把握和总结,“一是社会保障理念与时俱进,必然经历从慈悲到正义的升华。二是社会保障目标从低到高,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超前或滞后均将导致不良后果。三是社会保障功能持续扩张,从消灾化险式的被动防范走向合理分配社会财富的积极进取。四是社会保障体系阶梯式膨胀,以适应国民需求的刚性增长。五是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各异,多样化发展,但又殊途同归……社会保障作为各国重要的基本制度安排,由维护稳定、保障民生的工具转变为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合理共享的财富分配机制,是一条不可逆转的发展规律……在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实践中,先进理念的确立优于制度的设计,合理的制度设计优于技术方案的选择,这是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一条基本逻辑[31]。”

笔者在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史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三个体系,即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结构体系与层次体系。内容体系是基础,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在于预防和减轻社会问题对民众生活的影响;结构体系是核心,社会保障制度的对象是各种社会成员;层次体系是关键,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多种主体的共同责任。三者之间应该相互协调,缺一不可[32]。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承载着社会保障学科的基本内涵与学科属性,而社会保障概论性教材则是承载和阐述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现在出版的许多社会保障概论性教材,以其不同的特色和优势对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但是,我国社会保障学科建设的发展任重道远,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构建和完善也是一个长期过程。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并行动起来,付出必要的时间,做出切实的努力,开展更系统的学理研究、提炼、总结和转化,出版更好的社会保障概论性教材,构建更好的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服务于社会保障学科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提升科学研究质量,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需要。

猜你喜欢
概论专业知识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
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原因分析
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关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