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

2021-03-17 10:18黄明珠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5期
关键词:臂丛上肢麻醉

黄明珠

(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 北海 536000)

0 引言

上肢手术中以臂丛神经麻醉为常见麻醉方案,该方式由麻医师通过患者手术位置,向臂丛神经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利用阻滞区域,达到局部麻醉效果。由于以往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无法达到最佳临床效率,往往拘泥于手术医生的水平及患者个体状况,易造成反复穿刺,从而导致阻滞不全,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几率。近年来,随我我国医疗行业不断完善、医疗器械的逐渐改进,神经阻滞麻醉方案也在不断进步,据有关研究显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显著,该方式主要采用超声技术,实时成像显示精准定位,从而提高手术一次性穿刺率,有效降低反复穿刺对患者带来的伤害,降低患者痛苦[1]。鉴于此,本文选取80例上肢手术患者实施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80例上肢手术患者按照回顾分析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年龄18~65岁,平均(44.27±3.43)岁,体质指数平均(27.19±2.23)kg/m3,实施传统臂丛麻醉。实验组:年龄19~64岁,平均(44.21±3.50)岁,体质指数平均(27.21±2.28)kg/m3,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阻滞麻醉。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纳入标准[2]:①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②无心肝肾、血液系统以及感染等疾病;③所有患者、法定代理人及家属均知情本次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监督下签订知情同意书;④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⑤存在呼吸不规律、意识障碍、呼吸困难、心跳异常等症状;⑥存在手术指征,且为单侧上肢手术;⑦ASA分析:Ⅱ~Ⅳ级;⑧临床资料完整者;⑨无痴呆、认知障碍、精神疾病等。排除标准[3]:①存在传染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②实验过程中退出、无法按时完成实验者;③孕妇或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传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协助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患侧肩下垫薄枕,上肢紧贴身旁。左手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7G注射针头,有异感后即可注人局麻药15~25 mL不宜同时进行两侧阻滞。实验组实施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体方案如下:实施者需将超声仪线阵探讨频率设置为7~10 MHz,并帮助患者取仰卧位,使上肢贴在体侧,告知患者放松机体,并观察肌间沟位置做好标记,采用碘伏实施局部消毒,同时在超声下找到臂丛神经分支后实施穿刺,并利用超声检测穿刺针移动状况,寻找最佳位置作为穿刺点,随后给予患者0.33%的罗哌卡因以及1%的利多卡因,需在超声显示下明确药物分布及扩散状况。

1.3 观察指标。治疗效率[4],显效:手术过程中未出现不适及疼痛感。有效:手术过程中存在一定疼痛及不适感,但不明显,且顺利完成手术。无效:手术过程中存在明显疼痛感,较为强烈,需重新穿刺或者更换麻醉方式;观察2组生命体征状况(心率、平稳动脉压、动脉氧饱和度);观察2组相关指标比较(疼痛评分、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药物使用剂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其中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5],0-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强烈。

1.4 统计学处理。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用于表达,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百分比表达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其中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生命体征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生命体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生命体征变化()

表1 2组生命体征变化()

2.2 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实验组总有效率是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n(%)]

2.3 临床相关数据比较。实验组疼痛评分、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药物使用剂量以及麻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临床相关数据比较()

表3 临床相关数据比较()

3 讨论

臂丛神经主要由脊神经C5-T1前支组成,并以筋膜鞘包围着前筋膜,治疗过程中需将药物注射至筋膜鞘内,通过药物浓度、容量阻断其分支,且阻断C5—8根部运动的脊神经纤维、感觉神经、全部感觉神经以及分支的神经纤维[6]。

现阶段骨科手术麻醉过程中易出现臂丛神经阻滞,传统解剖麻醉无法找到正确穿刺部位,主要依赖于麻醉医师个人经验,若出现反复穿刺或盲目穿刺,可对患者造成麻醉不良反应及一定痛苦。因此为该类患者研究有效麻醉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弥补上述麻醉不足之处,主要通过超声技术帮助麻醉师寻找准确穿刺位置,且有效辨别神经及周围结构解剖关系,详细观察药物的扩张状况,使臂丛神经在成像中清晰显示,且对局部麻醉扩散及针插过程中有效监测记录,提高麻醉医师操作的可靠性及直观性,从而确保麻醉成功率[7]。同时监测神经周围药物渗液状况,观察药物阻滞效果,防止患者因实施局部麻醉诱发神经损伤、药物中毒以及气胸等症状发生,因此为避免麻醉不足、过度,需对穿刺部位准确、合理选择,针对穿刺部位严格掌握,并加强呼吸功能的观察,提高麻醉阻滞的安全性[8]。本文研究显示,2组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生命体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是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实验组疼痛评分、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药物使用剂量以及麻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说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临床效率,且改善相关临床症状,因此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临床效率,降低不良症状发生,且改善相关临床症状,因此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臂丛上肢麻醉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作为臂丛神经阻滞添加剂的临床疗效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