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 文法学院,311300,浙江杭州)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的发展摆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位置进行决策部署,以达到2020—2035 年显著缩小城乡差距、迈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要充分认识这一战略的重大意义,而且需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目标任务及实施路径,这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率[1]。研究乡村振兴问题,可以向上追溯到乡村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文献[2]。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出现了对乡村振兴的多方面的诠释,关于乡村振兴的文献日益丰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见仁见智,形成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为了了解我国学者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的全貌,追踪相关领域研究的总体发展情况及动向,帮助相关学者把握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如每年的发文数量、主要发文期刊、高频关键词、主要作者和主要研究机构及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等作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呈现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整体现状和发展脉络、研究基础、当前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摸清该领域的活跃作者群、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分析出主要研究机构及其影响力情况、最具影响力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以期为从事乡村振兴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也为探索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研究数据。具体检索方法是:选择主题字段,以“乡村振兴”作为检索词,选择来源期刊类型为SCI 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 和CSCD 来源期刊,以保证论文质量的可靠性。共检索到2 827 条检索结果。排除会议信息、相关报道和通知通告等非期刊论文后,共得2 795 条检索结果。检索时间为2019 年12 月30 日。
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于2017 年,所以相关文献起始于2017 年(25 篇),2018 年、2019 年发文数量迅速增长,分别达到1 004 篇和1 757 篇,另外9 篇论文属于2020 年优先出版。这一变化表明此战略目标一经提出,就掀起了研究热潮,吹响了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号令。
2 795 篇论文按CNKI 的分类体系进行大致归类,部分论文有学科交叉,但归类时一篇论文只归到其中一类。2 795 篇论文以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与自然科学略有交叉。经济管理类的论文数排第一(1 612 篇),占了57.67%,其中又以农业经济为主(占90.55%),其他涉及的有经济理论与体制机制、财政金融、创业、电商、旅游餐饮服务等领域。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论文数排第二(552 篇),占19.75%,涉及的有农村人才与教育、法律法制、农村社会学、乡村治理、乡村文化、乡风民俗、乡村历史发展、地理等。党政类的论文排第三(408 篇),占了14.60%,主要涉及政党、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等。哲学与宗教类论文数排第四(101篇),占了3.61%。论文数排第五的为农村科技(95篇),占了3.40%。其余少量论文分布在基础科学(0.43%)、信息科技(0.29%)、医疗卫生(0.28%)等。
通过分析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可以发现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一般来说,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学术动向与学术热点。本文对一些相近的关键词进行了合并,如城乡融合、城乡关系、城镇化合并到城乡融合。除了与本研究主题高度重合的关键词“乡村振兴”外,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有城乡融合与城镇化、精准扶贫、乡村旅游、“三农”问题、乡村文化、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建设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农村建设与改革、农村现代化、村民自治等。
对相关研究领域的期刊进行分析可为研究人员阅读和选择投稿提供参考。2 795 篇论文发表在469 种期刊上,发文量超过30 篇的期刊有《人民论坛》(178篇)、《农业经济》(136 篇)、《农村经济》(58 篇)、《农业经济问题》(42 篇)、《中国金融》(32 篇)、《地理研究》(30 篇)、《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0 篇)。篇均被引较高的期刊是《中国农村经济》(24.50 次)、《改革》(20.41 次)、《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46 次)、《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20次)、《农业经济问题》(11.17 次)。
发文6 篇(含6 篇)的作者信息如表1 所示。这19位作者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高产作者群。其中发文量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彦随,发文16 篇,篇均被引高达25.69;其次是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的贺雪峰,发文10 篇,篇均被引为21.70。其他较有影响力的高产作者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叶敬忠,发文6 篇,篇均被引为19.83;南宁师范大学的屠爽爽,发文10 篇,篇均被引是13.50;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的陈秧分,发文6 篇,篇均被引为14.33。
21 所机构中除3 家研究所外其余均为高校,可见高校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主体。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农村发展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机构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产出的主要机构。论文产出量及影响力较高的机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44 篇,15.14 次/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56 篇,11.8 次/篇)、北京师范大学(34 篇,12.44 次/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2 篇,17.41 次/篇)。表2 列出了发文量超过30 篇的前15 所机构信息。
表1 乡村振兴研究高产作者分析(按发文数量降序排)
表2 乡村振兴研究发文量前15 所机构
我国乡村振兴研究被引次数最高的论文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彦随发表于《地理学报》2018 年第4 期上题名为《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一文,被引次数为320。该文探讨了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剖析了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问题导向的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科学途径及研究前沿领域。[3]被引次数排第二的论文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的叶兴庆发表于《改革》2018 年第1 期上题名为《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一文,被引次数为230。该文指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与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在内容上相比,前者内容更加深化。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①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要求农业农村经济更加全面繁荣发展;②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要求持续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消费升级、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③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要求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业农村;④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该文提出在城乡二元结构仍较为明显的背景下,要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跟上国家现代化步伐,必须牢牢把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两大原则。[4]被引次数排第三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张军发表于《中国农村经济》2018 年第1 期上的题名为《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一文,被引次数为186。该文全面阐述了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实践现状,探讨了乡村价值提升和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体系,包括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福祉建设和政治建设等内容。不仅提出了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乡村振兴法”,编制乡村振兴规划,设置乡村振兴机构,采取主要领导负责制,还提出在制度层面上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创新乡村振兴体制机制。[5]从内容上看这三篇论文均涉及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内容内涵的理解、城乡二元结构、中国城乡融合,以及乡村规划、乡村治理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等问题。这些都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较具代表性、影响力的基础性论文,对后续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十九大以来,我国乡村振兴研究呈现不断繁荣发展态势,研究成果逐年大幅增长,体现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1)在学科分布上看,乡村振兴研究内容相对较为集中,主要涵盖经济、管理、人文社科、党政、哲学、农村科技等领域,其中经济管理类占了总论文数的57.67%。这表明我国乡村振兴研究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体制机制建设为重点研究方向。对主题词词频研究,除乡村振兴这个高频词外,其他主题词主要涉及城乡融合与城镇化、乡村治理、扶贫脱贫、乡村文化、新型农民、职业教育、乡村建设等。这体现了乡村振兴研究的多元素化,同时也表明学者们仍需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促进相关学科领域的进一步融合。
(2)从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彦随、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的贺雪峰、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叶敬忠、南宁师范大学的屠爽爽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的陈秋分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较具影响力的活跃作者。高校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主体,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都有较高的产出量。研究机构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在我国乡村振兴研究领域产出量较大,且产出的论文影响力较高。
(3)从载文期刊看,《人民论坛》《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中国金融》是刊载我国乡村振兴研究论文数量较大的期刊。《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农业经济问题》是刊载我国乡村振兴研究论文影响力较高的期刊。
(4)《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是我国乡村振兴领域研究被引次数最高的三篇论文,这三篇对乡村振兴研究的背景和理论基础和内涵理解都作了较好的诠释,对城乡二元结构、中国城乡融合、乡村规划和建设、乡村治理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等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最具奠基性的基础性论文,对后人的研究将产生持续的影响和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