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伟伟,王 璇
(辽宁大学 环境学院,辽宁 沈阳110036)
文献计量法是一种将统计学和文献学以及数学结合起来特定的用于分析统计文献的研究方法,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定量地分析研究所有以知识为载体的交叉类科学.并且将统计学、文献学各类学科综合起来.其计量对象主要是词汇数如各种文献标识,其中以叙述词居多.文献计量法最重要的特质在于,结果输出的研究重点一定是“量”.
文献计量法侧重于剖析研究文献外部形式特征的“量”,从定量的视角分析文献的发展规律以及有关研究机构、论文数量年份分布、支持基金、学科类别、文献来源、发表作者、研究区域等方面.并借助统计图直观地展示数量关系及分析成果,间接地从各个角度反映文献内容、数量等各方面及其之间的相关联系.并且可从统计结果中得出各种论断,从而研究文献的生产、发表和应用的相关规律.该方法主要分为文献检索和文献统计分析两大步骤.
1)文献计量法不受时空的制约.经过研究各类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各类不同的社会现象.
2)文献计量法是书面形式的调查.只要可以确保通过文献计量法收集到的文献的真实性,那么便可以得到准确的、可靠的信息.
3)文献计量法是间接的研究.该方法只是通过搜集各种文献,而与作者不联系.这样就免去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在调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
4)文献计量法是一种效率高、便捷、经济的研究方法.只需找到相关文献,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研究.文献的统计研究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过程便捷,节省人力、资源、时间.
包衣剂是一种用于植物种子包衣,并且具有在种子表面均匀成膜特性的物质[1].包衣技术是一项常用来增产增收以及增大各类种子发芽率的高新技术,同时也是应用于各类农作物产品和各类植物培育的重要技术[2].
种子包衣是以种子为载体,以包衣技术为手段,将含有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等有效成分的包衣剂,按一定比例包裹到种子外表,有利于种子萌生和植物生长的技术.使用包衣剂对荆条种子进行包衣实验是一种新兴应用,对我国今后开展生态修复,为提高生态修复效率以及增强效果提供科学依据[3].
本文基于文献计量法对该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以期为我国进行相关研究学者把握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向、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使用前景提供详尽的参考[4].
目前,我国有关包衣技术的研究和推行有了十分大的进展,在许多作物中包衣技术已被广泛运用,尤其是农作物如:玉米种子包衣剂、小麦种子包衣剂.但包衣技术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开展.必须要增加包衣技术的研究探讨,以期增大包衣剂研究的技术水平[5].
2.2.1 包衣剂中的组分对各作物缺失针对性
包衣剂中的组分对各作物缺失针对性,而不能针对特定植物发挥相应的作用,这样的话就会导致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而我国的种衣剂研究的现状是包衣剂类型还是比较少,并且缺乏专用包衣剂,不能“对症下药”,那么同一作物种类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种子种植、幼苗萌发效果将会大相径庭[6].
2.2.2 缺乏对包衣中各种药剂的最适用量的研究
因为国内现存的包衣技术存在一定的缺点和各种药剂性质的差别,致使在种子包衣过程中各种药剂(化肥、生长调节剂)包裹到种子表面的量并不能达到想要的标准效果.并且中国大多数专利中只是说明药剂的用量区间,而每一种药剂的最佳用量尚未能定量,这说明各种药剂的用量还有研究的意义.
2.2.3 关于灌木和乔木种子包衣剂应用的研究偏少
包衣剂在乔木上的应用,如2013年12月25日,由吉林省林科院研发的“一种油松种子丸粒化包衣剂”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权其(专利号:201010561197.8).该项专利根据实验所用的油松种子的特点,和它在种植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在丸粒化包衣剂中加入膨胀土原矿粉,以促进油松种子的发芽率同时可以提高油松的抗旱力.
玉米包衣剂在黄花落叶松育苗中的使用,2000年5月15日实验林场黄花落叶松使用的是玉米包衣剂.使用包衣剂与空白对照进行比较,地下害虫发生率降低了75%,植株立枯病的发生率也降低了52%,而黄花落叶松种子的发芽率却提高了将近4%.
包衣剂在灌木上多应用于玫瑰花等观赏性灌木的种子上面,使用包衣剂的灌木种子会提高发芽率,增加抗倒伏性,有利于种子出苗及后期壮苗生长.
关于包衣剂在灌木荆条种子上的应用研究未见报道.
3.1.1 荆条
荆条属于马鞭草科牡荆属的落叶类灌木,高1~6 m,地径大约在6~9 cm.主要种植于我国的西北、东北、华北、华中、西南等全国各个地区[7].由于荆条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极为耐干旱、严寒、盐碱.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在各类的土地母质之上均能良好生长,生长适宜土壤pH值一般为6~8.荆条以其优良的抗性普遍应用于生态修复工程.
3.1.2 生态价值
荆条成长非常快,极具抗逆性,常用于水土保持,其蓄水量约为7.73 t/hm2,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荆条常用于山区、荒漠等地区的绿化以及小流域的生态治理,是生态修复优势植物种.荆条还可用于点缀城市各类景观,改善城市环境.
荆条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在减少水土流失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但是,因为荆条种子的自然萌发率较低,在各类不良条件下其幼苗会成长迟缓或者更有甚者停止生长,及其不利于其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因此,改善荆条种子的自然萌发率增强荆条种子的发芽率对早期的植被恢复,对于减小水土流失,降低生态恢复的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
3.1.3 经济价值
荆条可用于编织各类器具,如能够编出精致而又结实的各类器物,在日常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荆条还具有药用价值,荆条整株均可入药,对于医治发热、感冒、牙痛等疾病很有效果.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库进行检索,以1999—2019年在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文献为统计研究对象,基于文献计量法对该领域20年来的整体研究状况加以梳理[9].
具体方法为:1999—2019年的时间段内,以荆条、包衣剂、和生态修复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使用计算机检索言语“或”将各个检索词进行“并”联合.时间限制都为1999—2019年,为保障文献来源质量,本文选择采用高级检索,并且来源仅为期刊.
中文检索初步可以得出分别为1 013、1 325、6篇;本文认为以上检索词的检索结果能反映2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荆条的种子处理及生态修复应用提供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方向和概貌,最终选择了这些参考性较强的相关文献作为统计及研究对象.
本文基于采用文献计量法进行统计,对所选用的文献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统计,如:论文数量年份分布、支持基金、学科类别、文献来源、发表作者、研究区域等方面,并且要借助各种直观形式展示数量关系及分析成果,如:折线图、柱状图、饼图以及表格等[10].
经统计1999—2019年关于荆条的论文大体上逐步呈上升的趋势.从文献刊载年份的数量趋向来看,可将我国对于荆条的研究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999—2004年为初步发展阶段,仅有较少的论文刊发,甚至于在2004年仅有12篇论文发表;2005—2009年为稳步发展阶段,发文量总体较多;2010—2014年为快速发展阶段,论文发表数目较多但是呈波动增长状态;2015—2019年为高速发展阶段,论文发表数目很多,尤其是2017年,刊载的文献59篇,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峰.其中,63.6%的文献发表于2010—2019这10年内,共计461篇.由折线图1可以看出前五年论文发表数不稳定上下浮动,2004—2008年稳步上升,2009—2019年呈现波动式上升.并且2019年发表数目最多为59篇,而2004年发表数目最低为12篇,同比增长了80%.
图1 各年度发表有关荆条的论文数量
经统计1999—2019年关于包衣剂的论文大体上逐步呈波动的趋势,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1999—2005年、2006—2012年、2013—2019年.
1999—2005年有关论文发表数目呈下降趋势,但是近20年内1999年的论文发表数目最多,是由于1999中国属于农业发展大国,并且当时对于粮食产量的要求很高,并且当年有关包衣剂的研究是属于新兴发展产业,而近些年来,由于我国的粮食产量已经属于世界前列并且包衣剂在粮食上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可以说是到达了一个瓶颈时期,所以近些年来有关包衣剂的研究日益减少,所以有关包衣剂的文献也在下降.而我们的研究主要基于荆条灌丛对于生态修复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上,由此研究荆条种子的处理方法以及包衣剂在荆条种子上的应用,旨在为荆条的种子处理及生态修复应用提供相关理论研究情况的分析.所以还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验创新性.
从图2可以得出相比于1999年的46篇文献,2019年只发表了17篇,同比下降了63.0%.
同时还以“荆条”并含“包衣剂”为检索关键词,检索结果为0.说明现下关于包衣剂影响荆条种子萌发的研究较少甚至没有.所以我们的研究极具创新性和可行性.
总体来说,经过检索和统计来看关于荆条的研究文献,获得的基金支持比例属于中等偏下.在所检索出的1 013篇文献中,有282篇文献获得了基金支持,其比例为27.8%.在有基金支持的文献中,从基金支持类别来看,占比最大的是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90篇,占比31.9%.国家科技支撑奖占35篇,占比12.4%.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3篇,占比4.6%.国际科技攻关计划11篇,占比3.9%,从见表1和图3可以看出国家对于该领域的支持较大.其余的文献基金支持单位都小于十篇,总共占比46.9%.
经过检索和统计来看关于包衣剂的研究文献,获得的基金支持比例较低,依据检索结果,在所有的1 325篇文献中,仅有223篇文献获得基金支持,所占比例为16.8%.在有基金支持的文献中,从基金支持类别来看,占比最大的是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51篇,占比22.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8篇,占比12.6%.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14篇,占比6.3%.国家星火计划11篇,占比4.9%,见表2和图4.从中同样可以看出国家对于该领域的支持较大.其余的文献基金支持单位总共占比53.3%.
经过检索发现,以荆条和生态恢复为检索关键词的文献搜索结果只有11篇,说明现在该方面的研究较少,所以我们的研究很有意义.在这11篇文献中,只有两篇有基金支持,分别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经过检索发现,以荆条为检索关键词,搜索出的文献可分为40类学科,其中对我们有参考价值的学科主要是来自林业(143),生物学(92)、农业经济(71)、农业基础科学(56)、植物保护(24)、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15)、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14)、农作物(13).总共占比59.0%,见图5.
图5 发表有关荆条文献的学科类型分布
图6 发表有关包衣剂文献的学科类型分布
以包衣剂为检索关键词,得出的文献学科可分为26大类学科,有主要参考价值的学科分类为农作物(253)、植物保护(156)、农业工程(9)、林业(6)农业基础科学(4)、农业经济、(4)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3)、生物学(1)、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1),总共占比91.10%,见图6.
对发表文献的来源期刊统计发现,关于荆条的研究国内正在进行,由表3可知刊载在国内13种期刊上,刊载量靠前的期刊主要都是关于蜂业养殖,对我们的研究参考价值不大,刊载量超过十篇的文献具有参考价值的期刊只有《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生态学报》这类环境类期刊,再次便是各个高校的学报,总的来说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约占文献总量的53.43%.其中,《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刊载量位居首位,共载文13篇.
表3 发表有关荆条的文献的期刊来源及所占比例
表4 发表有关包衣剂的文献的期刊来源及所占比例
分析刊载文献的来源可以发现,以包衣剂为关键词的文献分布在15个期刊中,由表4可知,大部分的期刊都是与农业相关的,占比最多的是《农民致富之友》共有32篇.与环境及生态修复相关的期刊很少,所以再一次证明我们的研究即基于荆条灌丛对于生态修复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上,由此研究荆条种子的处理方法以及包衣剂在荆条种子上的应用,旨在为荆条的种子处理及生态修复应用提供相关理论.
而以荆条并含生态修复为关键词检索,得出6条结果,分别来自风景园林、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辽宁林业科技、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部林业科学、中国园林分别发表1篇.
4.5.1 对于发表关于荆条文献的作者的统计
根据论文发表作者的检索结果表5来看,发表论文篇数最多的作者是任付珍,达到17篇,但是根据论文发表期刊来看,所有论文都发表在《蜜蜂杂志》上,主要研究的领域是关于荆条花的采蜜,主要应用于蜜蜂养殖业对我的研究参考意义不大.
文献发表数目排在第2位的作者是余新晓,发表数目为10篇,并且论文发表期刊大多都是生态学类、环境类,研究区域主要是华北地区,其中以北京最为突出.根据对论文内容的分析发现,作者研究了荆条灌丛对于生态修复的作用,提出荆条灌丛是北京山区散布面积最大的灌丛种类,它一般在山区的森林植被遭受严重损坏后并且在环境干旱化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形成次生群落,具备较强的生态稳定性[11].并且对北京山区天然荆条灌丛的立地条件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北京山区退化自然群落的自然恢复和发挥植被的生态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12].
赵勇的论文发表数目也是10篇,其中与王谦、杨喜田等共同发表了8篇论文.这些文章也大部分发表在生态学类和环境学类的期刊中,提到了荆条灌丛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但是并没有详细说明.对我们的研究极具参考价值.
除此之外毛伟伟、董丽、吕刚、翟明普等人都发表了关于荆条与生态修复有关的文献数量有3~4篇,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5.2 对于发表有关包衣剂文献的作者的统计
表5 发表有关荆条的文献的作者及所属机构
根据论文发表作者的检索结果来看,发表论文篇数最多的作者是熊远福,共有6篇,从论文发表期刊来看,有3篇发表在《中国农学通报》,根据论文内容来看主要研究的领域是关于控释肥包衣剂和复合型包衣剂.排在第2位的发表论文数量的作者是熊海蓉和熊自立,分别发表4篇,但是这4篇论文全部都是以上3位作者合作完成的.并且论文《复合型缓释肥包衣剂理化性质及缓释特性研究》被引用739次,是应用次数最高的文章.
关于包衣剂的检索结果,一共40位作者,分别来自40个机构,其中16所是高校机构、10所是研究所、4所是公司、2所是新疆建设兵团、其余都是种子站和农场发布的,见图7.
图7 关于发表包衣剂的作者的所属机构
图8 关于发表关于荆条的文献的空间分布
通过统计关于荆条研究的区域分布,可以了解到有关于荆条的研究在各地区的发展情况[13].查找到的论文中,华北地区的论文占有很大的比例,其中关于北京地区的荆条文章有142篇、河北地区的论文有45篇、山西地区的研究有36篇,华北地区占比20.0%;中南地区的论文也占比很大,其中湖北地区的论文有5篇、湖南地区的研究有41篇、河南地区的研究有54篇,中南地区占比11.1%;华东地区占比4.0%;东北地区有关荆条的研究也很多,尤其是辽宁省,关于辽宁省荆条的研究共有18篇、吉林省1篇、黑龙江1篇,占比2.0%,见图8.
可见,关于荆条的研究在我国各地空间分布不同,这可能与荆条的自然分布情况有关,如华北地区和中南地区研究荆条的论文较多,因为荆条主要分布在这两个地区.
通过文献计量法分别从论文数量年度分布、基金支持、学科类型、文献来源、论文作者情况、论文空间分布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统计.得出结论目前关于包衣剂影响荆条种子萌发以及包衣剂的研究较少甚至没有.关于荆条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的文献作者大部分来自高校和研究所,并且基金支持来源为国家级的基金占比较大,说明国家对这方面研究的重视程度.
5.1.1 论文数量年度分布
经统计1999—2019年关于荆条的论文大体上逐步呈上升的趋势.总共搜索到725篇文献.2017和2019年发表数目最多为59篇而2004年发表数目最低为12篇,同比增长了80%.
经统计1999—2019年关于包衣剂的论文大体上逐步呈波动的趋势.近20年内1999年的论文发表数目最多,2019年只发表了17篇,同比下降了63.0%.
5.1.2 有关文献基金支持
经过统计分析,与荆条相关的文献,获得基金支持的比例较低,但国家级基金支持较多.在所有的1 013篇文献中,有282篇文献获得基金支持,所占比例为27.8%.在有基金支持的文献中,占比最大的是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90篇,占比31.9%.国家科技支撑奖占35篇,占比12.4%.
经过检索和统计来看关于包衣剂的研究文献,在所有的1 325篇文献中,仅有223篇文献获得基金支持,所占比例为16.8%.在有基金支持的文献中,占比最大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51篇,占比22.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8篇,占比12.6%.
5.1.3 有关文献的学科类别小结
以荆条为检索关键词,搜索出的文献可分为40类学科,其中对我们有参考价值的学科主要来自林业(143),生物学(92)、农业经济(71)、农业基础科学(56)、植物保护(24)、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15)、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14)、农作物(13),总共占比59.0%.
以包衣剂为检索关键词,得出的文献学科可分为26大类学科,有主要参考价值的学科分类为农作物(253)、植物保护(156)、农业工程(9)、林业(6)农业基础科学(4)、农业经济、(4)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3)、生物学(1)、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1),总共占比91.10%.
所以经过检索发现,我的研究文献参考数量基数大,科学性强,参考意义重大.
5.1.4 有关文献来源
有关荆条的参考文献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约占文献总量的53.43%.其中,《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刊载量位居首位,共载文13篇.
而以包衣剂为关键词的文献分布在15个期刊中,其中超过80%的期刊都是与农业相关的,基本没有与环境及生态修复相关的期刊.研究荆条种子的处理方法,尤其是包衣剂在荆条种子上的应用研究潜力巨大.
5.1.5 有关发表文献作者
关于荆条的检索结果发表论文篇数最多的作者是任付珍,达到17篇,主要研究的领域是关于荆条花的采蜜,
关于包衣剂的检索结果,一共40位作者,分别来自40个机构,其中16所是高校机构、10所是研究所、4所是公司、2所是新疆建设兵团、其余都是种子站和农场.大部分作者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
5.1.6 有关文献空间分布
通过统计关于荆条研究的区域分布,华北地区的论文占有很大的比例,共204篇,占比20.0%;中南地区的论文占比也较大,共有112篇,占比11.1%;华东地区有41篇,占比4.0%;东北地区有关荆条的研究也很多,共有20篇,尤其是辽宁省,关于辽宁省荆条的研究共有18篇,总共占比2.0%.在有关荆条的发表文献中由于一些文献是对荆条种子进行实验的研究所以空间分布研究的参考意义不大,因此在这里的统计加和不足100%.
综上所述,基于文献计量法对包衣剂在灌木荆条种子应用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在该领域还处在空白期.对于在生态修复方面具有优良抗性的荆条来说,可进行包衣剂在荆条种子的包衣处理实验,其实验数据对荆条的生态修复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的研究内容基于CNKI数据库,其文献调查的来源与广度,可能使统计与分析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偏差.另外,统计时间为近20年的文献,对于荆条和包衣剂进行研究的文献统计可能会有遗漏.因此,就本文存在的缺陷,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进行完善与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