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 知易行难

2021-03-17 15:29刘文兰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6期
关键词:深思思辨性文言文

刘文兰

摘 要: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实践是既符合时下的教改趋势,也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有效实践。学生们通过或情景或历史或论辩的分析,涵咏语言魅力,领悟并形成自己的情感认知,从而发现文言文内涵之美。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6.038

在高中新《课标》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除了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更需要教师按章法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来帮助学生运用理性思维认识事物、分析原因、阐释观点,从而发现文本背后的思想价值和审美追求。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研读三、四段,分析并掌握“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學重点:1.深度研读三、四段,分析“志、力、物”的辩证关系。

2.学习从游山的小事中,思出人生哲理,辨出成功之道,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难点:1.运用理性思辨,分析“志、力、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2.学习文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三、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其次,高中阶段,人的思维方式正走向理性、逻辑与思辨,这是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和思辨能力的黄金时间。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旨在疏通文本,掌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思辨性阅读方式,领悟作者“深思慎取”的道理。正如上海特级教师余党绪所言:突破语文阅读的瓶颈在于实施“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策略,这也是判断学生阅读效果的首要标准。”当然,文言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

(一)教学方法

诵读法、文本研习法、思辨探究法

(二)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复习

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为文章后面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三)新课导入

重点研读三、四段,再次走进文章,从“浅易”中读出“思辨”“深刻”来。

四、研读文本思辨探究

(一)速读全文明晰主旨

1.本文点明主旨的是哪句?

明确: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要想领略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明确:有志,有力,有物,三者辩证统一。

(二)合作探究思辨出彩

1.有志者事能成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同学们,文章中“志”被提到了突出的位置。你是怎样理解“志”的?

明确:志是理想、目标、方向、路径。志向一旦确立,方向正确,努力和奋斗才会有明确目标,它是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

(2)“志”对于我们走向成功如此重要,大家能否从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中各举一个人物的名字来进行论证。(学生先自主思考,后小组交流,再展示学习成果)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同学们,“夷以近”和“险以远”的不同,将看见怎样的景致?

明确:选“夷以近”的,只能看见些寻常景致;而选了“险以远”的,却能见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因为“志”的不同,奋斗路径也就有所不同,所欣赏的景致也判然有别。

2.志存高远,量力而行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1)同学们,文句中“力”包括哪些内容?

明确:“力”是体力,是脑力,是毅力,也是实力,“力”还可以是其他所有包含在人的能力中的任何一种力。

(2)哪些“力”是先天拥有不可改变的?哪些“力”是后天可以训练培养的?

明确:先天拥有——体力、脑力。(提示:如果先天不足,在确定自己目标时,应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后天培养——毅力、定力。(提示:随着对人生、事业、成功、价值等的深刻认识,人的毅力、定力等后天可培养的力是能获得增长的。)

(3)同学们,我们如何辩证看待先天和后天的“力”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

明确: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情况,理智地对待人生,确定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向,切不可干自己力所不及的事,免得虚耗精力而一事无成。正如作者在文中所悟到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3.相物而导,助己成才

《说文解字·目部》:“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后来人们从“看树木”的初义引出“相”作“细看”“认真看”的意思。文言文教学更需要思辨性阅读,相物而导,思辨领会。学生通过文章中或情景或历史或论辩的分析,层层深入,细看、细读,到语言文字中去还原包含这些情感认知的具体、细致的情境,从而认同自己形成的情感认知。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1)同学们,文句中“物”是指什么?

明确:“物”是指那支火把,或许还有拄杖、干粮之类探险用的东西。

(2)“物”的主要作用是?

明确:“相”,辅助、帮助之意。它可以支撑这几位探险者走到风光瑰丽的地方。

(3)同学们,文中的“物”可理解为物质条件。但在成功路上,“物”仅指物质方面的吗?

明确:不是。回顾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可发现“物”还可指“人”。这个人或者这些人,都对我们的事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例如,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他的“物”,不只是经济的繁荣,也包括忠君爱国的人才,以及优秀人才创造出来的思想文化和法律制度。

小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同学们,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优良的团队素质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筹码。我们要善于借助有利事物,助己成才、成事。

4.赏读第四段探微主旨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学生齐读第四段。

(2)思考:同学们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这一段与第一段记仆碑文字和订正读音相照应,由所见仆碑引出感慨,指出由于“古书之不存”,致使后人以讹传讹。

师:后人以讹传讹,带来了什么后果?

明确:人们把“花山”说成“华山”,使“花山”的真名被掩盖了。

师:作者这样写,只是为了让后人辨识这块“仆碑”和“花山”的名称嗎?

明确:不是。这是“以小见大”,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以讹传讹、相传失实的普遍情况。作者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结:这段议论文字,充满思辨意味,也体现出政治家王安石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我们读书做学问,也要有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五、回望文本,炼主题

(一)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和思辨,试着走进王安石的内心,体悟作者的游览历程和心中所获。笔者真诚地希望大家通过思辨性阅读,能造就更锐利的眼睛和更睿智的头脑,从而更好地审视我们的人生,思考生命真正的意义,在我们的治学道路上也能像王安石一样,“深思而慎取”!

(二)布置作业

不少人分析此文大都将王安石的成功要素归于“志”“力”“物”上,对“随以止”“随以怠”完全忽略。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参考文献:

朱少山《基于思辨性阅读的文言文教学》,《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6年第9期。

3220501908237

猜你喜欢
深思思辨性文言文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深思触本质 拓展强素养——对一道课本习题的思考与拓展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且行且深思——智能交通发展之我见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深思慎取意 细说与君听——《游褒禅山记》主题一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