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路径探析

2021-03-17 15:31胡建李涛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大学生

胡建 李涛

摘 要: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大学生政治认同有高度契合性,二者密切相关。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政治认同生成和巩固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政治认同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本质是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理论认同教育、制度认同教育和文化认同教育四个方面为抓手,不断培育和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认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6.021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6-0115-06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培养大学生认同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继而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方法。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政治认同状况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因此,探析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问题,切实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是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政治认同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及其内在联系

爱国主义教育天然地具有政治属性,是实现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政治认同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二者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

1.大学生政治认同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政治认同是指一定政治体系中的政治主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现存政治客体所表現出的一种心理上的认同和行为上的支持。[1]政治认同对于维护和实现政治统治稳定和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政治认同对于维护政治稳定和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大学生政治认同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大学生对政治体系在心理和情感上的归属感,以及在心理基础上产生的相应行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当前,我国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内容体现为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心理层面表现为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实践层面表现在行为上支持、认可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

任何一种政治统治,民众能否对其产生认同感,是否认同其政治价值、政治主张、政治理念等是其政治体系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任何社会,为了维持下去,……必须紧密地围绕保持其制度完整这个中心,成功地把思想方式灌输进每个成员的脑子里。”[2]这里的灌输其实质就是统治者为了维护其政治体系稳定而对社会成员进行系统的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意识形态等的教育,以实现社会成员对其政治体系的认同。在我国,向大学生系统讲授政治理论知识、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方式就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指高校教育主体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作用于教育客体,使受教育者厚植爱国情怀,并在实践中将其爱国信念转化为爱国主义行为的教育活动。当前,爱国主要表现为认同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集中体现为对大学生实施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教育。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

2.大学生政治认同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联系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使大学生认同政治体系、形成符合统治阶级倡导的主流政治价值观,并在实践中表现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本质上反映了一个从心理到实践的演化过程,通过对政治现象、信息加工形成一定政治认知,触发某种政治情感,形成政治心理,进而在政治实践中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大学生政治认同是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政治认同生成和巩固的重要途径。爱国在本质上意味着人们对所属国家的政治认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旨归就是大学生政治认同。一方面,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形成大学生政治心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教育者运用大量的爱国人物、事件、精神等对大学生实施教育,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会接收到政治信息形成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形成理性认识并酿成政治情感,促成积极的政治态度,驱动大学生形成政治认同。另一方面,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驱动大学生政治行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者为了满足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者选择、提取政治体系所倡导的政治价值、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教授于大学生,不仅使大学生在心理上认可,而且在现实中产生相应的行为去维护政治体系稳定,在我国就表现为大学生在行动上维护和支持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

大学生政治认同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政治认同是爱国主义的主要内核,是把大学生与国家连接起来的纽带,它标志着大学生与国家的紧密度、关切度。[3]在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引导和培育大学生认同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大学生群体只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在实践中坚持道路自信,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只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在实践中坚持理论自信,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引领方向;只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坚持制度自信,在政治实践中自觉规范、约束行为;只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坚持文化自信,在与人交往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价值

大学生政治认同实质上是认同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这四个方面的认同构成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四梁八柱。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四个方面。

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道路认同

道路认同是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根本内容,是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关键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源自于水深火热的革命战争之中,发展于中华民族勇于改革与开放的探索实践之中,成熟于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发展做出更多贡献之中。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基本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到当今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道路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在实践之中被检验着,并在检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引导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国道路源自哪里、将要如何发展、为了谁而发展等问题。以此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道路的认知与理解,使大学生认同中国道路从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道路自信,从中国道路层面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

2.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理论认同

理论认同是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基本内容,是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今世界各种社会思潮借助互联网肆意传播,稍不注意加以分析就容易掉入其理论陷阱,使大学生难以分辨出真理与谬误,容易诱导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们做出违纪违规行为,参与一些不利于社会和谐的组织或活动。因此,增强大学生认同中国理论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承担的重要使命,运用我国独特而丰厚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来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理解其理论实质、核心要义及其与其他理论的价值区别,不断坚定大学生理论自信,从理论层面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

3.有利于推进大学生制度认同

制度认同是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保障。制度认同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科学性;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之中散发的独特魅力;源于不同制度的价值取向比较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现在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好制度,是能够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好制度。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理解到中国制度的比较优势、价值理念等,同时通过健全和完善中国制度,将中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促进大学生的制度自信和制度认同,从制度层面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

4.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深层内容,是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精神支柱。众所周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追求“和合”价值、“天下”情怀,崇尚整体性基础上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在追求整体利益的同时,也兼顾个体利益,将个体与整体相结合。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承载的价值理念深入大学生头脑,使大学生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坚力量,让世界各国人民真正读懂中国文化。由此促进大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文化层面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

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路径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助力器和催化剂。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使大学生认同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就需要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切实加强道路认同教育、理论认同教育、制度认同教育和文化认同教育。

1.加強道路认同教育,落实大学生政治认同之关键

中国道路是理解近代以来中国总体性问题的根本、根底、根据和基础。[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因此,加强道路认同教育就是要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共产党执政必然性教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和“四史”教育。

第一,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必然性讲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近代中国深重的民族危机和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始,就义无反顾的肩负起团结带领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讲解,使大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

第二,注重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关键在于既坚持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坚守,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5]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历经曲折,最终在中国土地上得以茁壮成长。当代大学生没有切身经历中国曲折发展的历史,造成了大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疏远感。因此,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系统完整的方式传授给广大学生,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的时代背景、艰难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在俄国、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帮助大学生建构起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架构,增强大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认知,使其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是被实践检验了的科学理论,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要培育大学生道路认同,就要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有针对性的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使大学生掌握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史脉络,懂得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到在发展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遭遇的曲折与取得的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6]所以,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国道路的来之不易,并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四史教育,使大学生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指引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7]。

2.加强理论认同教育,夯实大学生政治认同之理论基础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可能就会出现偏差,因此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教育者要系统地向大学生传授中国理论,充实其思想、指引其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而形成的,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夯实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理论基础,就需要大学生搞清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理论的认同。

第一,加强对马列主义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指南,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要结合革命导师的生平、事迹及贡献等,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学生在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事迹中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做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增强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它不仅在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发挥了关键的指导作用,而且对加强和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引导当代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要加强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促进大学生真正理解毛泽东思想精神实质,使大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毛泽东思想来指引行动,培育其政治认同。

第三,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这一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因此,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达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懂真信真用,为大学生理论认同增加砝码,进而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

3.加强制度认同教育,巩固大学生政治认同之制度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根本制度,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制度统领作用[8],它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构成。因此,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必须以中国制度的整体构架为出发点,系统学习和研究中国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才能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整体性认知和制度认同。

第一,落实好根本制度内容教育,促进大学生对根本制度的认同。根本制度对整个制度体系具有统领作用。要促进大学生对根本政治制度的认知,就要明确根本制度包括哪些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9]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根本制度还有两个,一个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制度”,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10]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中就要落实好党的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教学内容。例如,当前通过对比中国共产党和其他西方政党在抗击疫情中的不同执政绩效,使大学生真实感知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和最本质特征,以此促进大学生对我国根本制度的认同。

第二,落实好基本制度内容教育,促进大学生对基本制度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指那些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体现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制度。[11]基本制度在经济领域则是指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政治领域则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因此,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要系统向大学生传授我国基本制度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大学生掌握好基本制度的理论知识,认识到基本制度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价值所在,促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认同。

第三,落实好重要制度内容教育,促进大学生对重要制度的认同。重要制度从属于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对推动整个制度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重要制度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大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所以大量存在,如“信访制度”“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科技创新制度”等,这些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具体性、时效性等特征。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充分調动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下实践这些重要制度,从而促进大学生对这些重要制度的理解与支持,促进大学生对重要制度的认同。

4.加强文化认同教育,牢筑大学生政治认同之精神支柱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国人民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中国文化内在价值的彰显,关键在于民众对文化的认同,而要认同中国文化就必须首先把握其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形态。要促进大学生群体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就需要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着力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智慧结晶,既体现了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成果,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气概、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感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树一帜,独具魅力;就是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精神气质影响和塑造大学生人格。这就要求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者,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怀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理论功底,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要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法,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顺势而变,交叉使用各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榜样示范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第二,加强革命文化教育,促进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培育和形成的价值追求、精神品格,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是对中华民族革命历史的高度凝练,是对中华民族建设时期自强不息、拼搏向上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中华民族改革时期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精神的精准归纳。加强对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在革命文化熏陶中锤炼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不仅要在思想上、更要在行动上向先辈看齐,使大学生在教育中锤炼优秀品格,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

第三,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实际,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的灵魂所在。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实质就是要抓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牛鼻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高度概括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所以,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层面为着力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向大学生讲授核心价值观理论,并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和践行核心价值观。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和社会实践双向发力,不断促进大学生認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筑牢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精神支柱。

结语

总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大学生政治认同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二者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因此,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本质就是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就要以加强道路认同教育、理论认同教育、制度认同教育和文化认同教育为主要抓手,不断培育和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促进大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 胡建,刘惠.政治合法性基础视角下公民政治认同的客体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5(8):123-126.

[2] [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M].张华青,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17.

[3] 彭怀祖.政治认同的四重维度与大学生的爱国立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1):80-84.

[4] 韩庆祥.论中国道路及其本源意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0(2):5-20.

[5] 吴雄丞.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J].科学社会主义,2008(1):26-29.

[6]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9.

[7]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

[8] 齐卫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框架建构和结构层次——兼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20(3):4-9.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25.

[10]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4).

[11] 辛世俊,刘艳芳.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J].学习论坛,2020(2):5-9.

[责任编辑:孙 皓]

3093501908240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关于新课改理念下中学政治课堂在数字化教学平台环境下的多维互动性思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价值认同视阈下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