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生志愿团队实现了学生个体与世界的连接与融合,帮助成就个体对于世界的认识、理解与关爱,进而产生主动积极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学校以“少年精神”为底色,结合学生需求和社会需要,利用各类资源,主动组织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拓宽社会实践平台,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志愿者社团;少年精神;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84-0066-03
【作者简介】翁天虹,江苏省震泽中学(江苏苏州,215200)德育处主任,高级教师。
刘铁芳教授说:“个体接受的教育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认识世界,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欣赏、热爱并回馈这个世界。”学校通过学生志愿者团队建设把世界引入个体生活甚至生命之中,使个体与世界产生紧密融合、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联会使个体生成对这个世界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我校一直提倡“开朗的、解放的、充满年轻气息和乐观奔放旋律”的“少年精神”,致力培养自信向上的少年。学校以“少年精神”为底色建设学生志愿社团,引导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中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塑造健全人格。
一、规范组织体系,融入“少年精神”
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高效开展,必须要有架构清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社团组织和融入“少年精神”的社团文化。
1.组建社团管理中心。
学校成立惠风志愿者社团,为社团配备责任指导教师一名。社团下设交流中心、宣传中心、表演中心和活动中心,各中心的分工如下:交流中心协同社团指导教师,负责与社区、家长和学校联系,建立志愿服务点,统筹协调工作,提供志愿服务;宣传中心负责每次活动的宣传,如横幅、旗帜、摄影、录像、微信与新闻等工作,正面宣传志愿服务工作,吸引更多有志少年加入志愿者服务的行列;表演中心负责编排歌舞、书法、器乐等表演类节目,开展如春节的送春联、重阳节的敬老院慰问、儿童节的福利院送温暖等活动;活动中心则负责每次活动的人员召集和任务分配等。每个服务中心安排责任教师,协助完成活动的策划组织,并做好志愿者的安全保障等工作。
2.制定社团管理章程。
制度是一个组织健康发展、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学校惠风志愿者协会社团在民主集中的基础上制定社团管理章程,明确社团活动开展的纪律要求和组织要求。如社团发起活动,必须有详尽的活动方案,并至少提前一周报学校团委和德育处审批。审批通过后,项目责任教师与交流中心要联系志愿服务点,责任教师在市志愿者服务平台进行登记。活动结束后,志愿者通过志愿者服务平台上传活动图片资料,完成志愿者确认。一系列工作都必须按照章程完成,从而形成志愿服务活动链,使被服务人员感受到温暖和幸福,让志愿者充分体验充实感和成就感。
3.加强队伍建设。
惠风志愿者社团是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德育的一支标兵队伍,充分践行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将德育落实到真实的生活实践中。为倡导全员志愿,学校坚持在多个层面招募志愿者,涵盖学生家长、教师家属、社会志愿者等,目前基本形成以在校师生为主体,以具有奉献精神的社会人员为辅的大型志愿者团队,让“少年精神”盛放在整个团队之中。
二、创新活动方式,激发“少年精神”
1.拓展志愿服务网络。
学校主动与社区做好沟通与协调,依据社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志愿活动项目,体现以人为本的志愿服务特色。比如,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志愿宣传活动时,同步进行“绿色你我他”志愿活动,引导学生为社区清理卫生死角;疫情期间,学生们穿上红马甲投入到各防控卡口,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志愿服务团队分赴不同的志愿服务点,不断扩大服务网络,年轻的气息和乐观奔放的“少年精神”洋溢在每一位志愿者的心中,也体现在他们的语言上、行动中。
2.拓展志愿服务半径。
学校不断探索志愿服务方式,力求在原有的基础上突破、创新。我们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我的“志愿服务半径”有多长?志愿服务的辐射范围有多大?我能带动多少人一起投入到志愿服务工作中?考评机制的介入也提升了志愿者们的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在延长“志愿服务半径”的实践中,学生志愿者们的生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生活和学习的态度也变得更加积极。延长的“志愿服务半径”允许了多种形式、多年龄群参与的综合志愿实践,为志愿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创新志愿服务项目。
时代在发展,社会需求在变化,志愿服务项目也需要更新换代。惠风志愿者社团在原有的服务项目基础上,开展了“书香接力”感恩母校赠书活动、“争做‘河小青’”保护水环境活动、“保护地球 从‘芯’开始”回收笔芯活动、“授受无疆”送课进社区活动、“一米阳光”回馈环保工人活動等服务项目,创新的志愿服务更好地贴合社会需求,顺应时代脉搏。
4.传播志愿文化。
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在各班建立志愿服务荣誉殿堂,为学生、教师、家长、教师家属等进行志愿时长登记,将一学期个体的总志愿服务时长进行统计,按序排列,一个班级选出服务时长最长的十位志愿者进入荣誉殿堂。学校对进入志愿服务荣誉殿堂的志愿者进行表彰,通过志愿者长廊建设将优秀志愿者事迹制作成展板进行宣传。此外,德育处与团委联动各学科教师,推出各类与志愿者工作融合的学科德育活动,如志愿实践体验征文比赛、志愿实践摄影展览、志愿实践中英文演讲比赛等。学校创新形式积极宣传志愿先进人物,传播志愿文化,深入弘扬志愿者精神。
三、结语
精耕细作才会有累累硕果。为加强以“少年精神”为底色的志愿者团队建设,学校后续会将志愿服务纳入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评价之中,进一步探索和优化志愿服务的育人机制,努力培养具有“少年精神”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林庚.中国文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72-180.
[2]刘铁芳.以教学打开生命:兴发教学何以可能[J].中国德育,2021(9):43-49.
313050190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