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比较、关联重组,有效进行深度备课

2021-03-17 15:29王晴晴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6期
关键词:习作深度课文

王晴晴

摘 要:学生学习要迈向深度,思维要走向高阶,教师的备课也应该走向深、抵达精。“老课文”到底该如何“新”教?这是每一位拿到统编教材的教师应该思考的。有了新教材,就应该舍弃掉旧教材,从头、重新备课吗?其实不然,语文教师不妨在备课之时,多多将统编教材以及原先的人教版教材进行比较、关联,对文本进行多向、深度的探索与解读,从而牢牢把握教学目标、准确挖掘教学的“新教点”。

关键词:统编教材 语文 比较 关联 深度备课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6.024

2019年9月起,小学四至六年级统一使用统编教材。语文教材的大变革,提醒着语文教师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教材的更新换代,转变备课思维。

只是读了课文不是备课,仅仅看完“教参”也不是备课,照搬名师教案更不是备课。语文课堂也正在经历革新,要让师生共同经历一场“深度学习”的智慧之旅。教师在备课时要出于对学习目标抵达的需求:学生在这节课能获得什么?这篇课文的教学能给予学生什么,要达到何种效果?因此,教师面对新教材中的许多“老面孔”,要思考如何教才不会把“老课文”教成老样子,要能从中找准“新”的教点,又渗透各单元的语文要素?

比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备课方法。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之后,在阅读过程中将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联结和鉴别,分析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应该和平时启发学生一样具备自主发现、比较探究的洞察力、敏锐度,采用这样的阅读方法,留意新旧教材课文之间的变化和联系,再重组、设计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思路,告别浅度备课。

一、比较课文内容的改变

《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原先被分别编排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下册“想象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不同的两个单元,而现统编教材的四年级上册中,两篇课文经由整合,编排于同属于以神话为主题的单元里,比较两篇课文在新旧教材的内容后,就会发现不少改变。

首先,統编教材中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两篇课文均由中国神话学家袁珂整理,表述更加考究,细节更具信服力,更有利于学生感受中国神话“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其次,许多教师在执教老教材的《盘古开天地》一文时,关于“宇宙混沌一片”,学生常有这样的疑问:什么是“混沌”?“混沌”的状态怎么能被盘古劈开?而统编教材中的《盘古开天地》相对于老教材中的内容而言,增加了方便学生理解的比喻:“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大鸡蛋’碎了”,更加生动形象地形容了“宇宙混沌一片”如何被劈开的过程,帮助刚升上四年级的孩子在脑海里形成较为清晰、直观的画面。第三,统编教材中的《女娲补天》相比旧课文,增加了许多更加生动的细节描写,如“天上顿时露出一个大窟窿”,是因为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架来,撞到了西边的不周山,这能让学生更了解“女娲补天”这一神话故事的详细起因,并向学生普及更多经典的神话人物、地名,激发学生对古老神话故事的兴趣;女娲补天后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撑起坍塌的天,杀死了在中原一带作恶的黑龙,用芦苇烧成灰堵住喷涌洪水的地缝,做了许多的后续工作,以此依次来表现“这可是一项巨大而艰难的工作”,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女娲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伟大光辉的形象,人们才会“世世代代怀念着女娲,传颂着她的伟大功绩”。

另外,统编版同单元的课文《普罗米修斯》也发生了些微变化。第一自然段中,由老教材的“拿取火种”改为“‘盗’取火种”,“盗”字加了引号,教师在备课时若稍加斟酌一下这个词语变换的意义,执教时就可引导学生比较“盗”与“拿”的区别以及这个引号的作用,会启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或质疑或讨论,形成自己对普罗米修斯这一人物形象以及此举此为的判断:普罗米修斯取走火种给人类,到底是不是正义之举?咀嚼、品析语言文字之美的乐趣和韵味,不正在于此吗?

综上,教师在备课时,应主动地深度地去解读、细品新老课文词句的增删、变化部分,揣度编者编选课文变化之处的用意与用心。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在执教时精准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语句、描写所起到的表达作用及效果,让孩子的语言能力切实得到发展。

二、比较课文位置的区别

比较新旧教材部分课文的位置,还会发现其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如《女娲补天》,由原人教版的精读课文转变为统编版的略读课文。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明白,课文从精读编排为略读,并不是课文的重要程度下降,而是教学目标、重点和策略发生了转变。精读课文虽占据了小学语文教材的主体地位,但略读课文却在中高年级教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是精读课文的总结与延伸。所以,略读课文并不是“粗略地教”,而是“有策略地教”。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言:“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女娲补天》既然转型为略读课文,教师就更需要在执教时整体把握文章,不肢解课文,不应让学生“略学”,而是放手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当中提高阅读的能力。而回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将前几篇精读课文学到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运用于这一课中,让学生在相较于旧课文中增加的详细起因、细节描写中感悟女娲的人物形象。

又如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经典课文《鲸》,原属于以说明文为主题的第三单元。由于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按段落分别介绍了鲸的体形、进化、种类以及进食、呼吸、睡觉等生活习性,其中又恰当生动地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具体规范,确实是一篇“成功的说明白了”的说明文,所以许多教师特别喜欢执教这篇课文。也正是因为这篇课文具备以上的特点,使得这篇文章非常适合学写说明文的学生入门模仿,带着这样的“使命”,《鲸》由原先的精读课文转型为习作例文。同时,教师需要有全局观、整体观,注重整个单元课文与习作例文的联系。该单元为习作单元,三至六年级每册教科书均只安排一个这样的单元。与其他单元的教法不同,教师应将重心放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再经由习作例文的示范,运用所学的习作方法,进行习作练习。精读课文只有两篇,习作例文也有两篇,编者之意不言而喻,就是要让教师“少教少讲”,只需要借助课文及例文适当点拨,切实地将语文要素“落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力,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多写多练”,定会有更多收获。

三、比较教材版面的不同

原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与雷达》、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两篇课文,本分属两个不同的主题单元,在此次的统编教材中却将两篇课文编排于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这是一个特殊的单元,也是统编教材的一大亮点。该单元的语文要素重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即“提问策略单元”。教师在备课时,应紧抓这一语文要素:让学生学习提问,学会提问。从“学习”到“学会”是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应如何开展?这就要将语文要素在课堂“落地”,踏踏实实地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题”。

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敏锐地注意到《蝙蝠与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的版面与原本老教材以及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有所不同,即老教材和本單元的第一篇课文的版面布局页边距非常小,而这两篇课文的边距位置则都留出了大片空白,这些大片空白正是教师要将语文要素落实于课堂应该利用起来的“教学工具”。这一安排乃是编者呼应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意而为的设置,让学生于阅读时、在空白处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学着在对应的文段、语句位置旁进行批注、提问:针对部分内容的问题,就标注在该内容的旁边;针对整篇文章内容的问题,就标注在整篇文章的后面;针对课题和写法的问题,就标注在课题下方的空白处……立足文本,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提问时间,激发学生大胆提问。

教师在备课和执教时若能意识到这一点,准确把握统编教材编者意图、深钻特殊单元教材教法,树立“提问策略”单元的整体意识,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贯穿于语文课堂始终,将这版面的不同之处在课堂上最大化地利用,让这大片版面的空白不放空、不留白,引导学生尝试着针对文章内容,从不同角度提出各种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质疑能力必将在课堂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升。

没有教师的深度备课,何谈学生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乃是师生双方共同的事。教师对教材应该具备这样联系旧知、重组整合的深度解读能力,并且将这样的阅读方法和思维方式迁移于平时的教学课堂中,影响自己的学生,引领他们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比较、关联,享受发现语言文字规律及表达效果的乐趣。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也会不断提升,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参考文献:

马广兰《“重略”有方“略”出精彩》 ,《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年。

3493501908212

猜你喜欢
习作深度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背课文的小偷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背课文
习作展示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