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竹
摘 要:基于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对策。首先分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渗透劳动教育,利于弘扬劳动,充实教育内容,同时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支持。其次分析通过教师立足教材,挖掘劳动因素;结合生活,感悟劳动情感;创设情境,营造劳动氛围;开展实践,参与劳动活动四种途径,将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充分地融合,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与正确的劳动观念,从而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关键词:语文教学 劳动教育 渗透对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6.021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方面推进,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过于注重对学生的智育,完全忽略劳动教育,导致学生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形成不劳而获的思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渗透劳动教育,能够为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充分认识到劳动最光荣、最伟大的道理,由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从而确保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弘扬劳动精神
当今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地提出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由此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与劳动习惯。而这些观念、精神与品质等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的部分要求十分契合,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渗透劳动教育,能够进一步优化劳动教育的内容,借助语文知识内容,真正地落实劳动教育工作,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同时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要求。
2.充实教育内容
目前劳动教育已经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占有同等的地位。而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很多歌颂劳动的文章,具有一定的人文性,这样一来,当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时,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劳动的伟大、光荣,促使劳动教育更加的具体。由此,学生通过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某件事物,能够产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同时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教师渗透劳动教育是充实教育内容的有效手段。
3.提升综合素质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升。而小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所以需要從小对学生进行培养。但是传统的教育观念比较滞后,过于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积累,完全忽视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观念的培育,所以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为学生渗透劳动教育,更利于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质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有效对策
1.立足教材,挖掘劳动因素
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尤其是部编版教材,结合了新课改的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因素,其文质优美。因此,语文教师想要为学生有效地渗透劳动教育,就要立足教材,积极地挖掘内在的劳动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之中,掌握相关的劳动知识与技能,由此来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从而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及价值,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劳动素养的同步提升。
比如二年级上册《寒号鸟》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去思考寒号鸟被冻死的原因,让学生懂得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获得,以便学生充分认识到具备劳动能力、劳动技能的重要性。或者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一课,教师就可以深入地挖掘文中蕴含的劳动因素,促使学生在了解寓言故事含义的同时,学习文中的劳动常识,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农业劳动的辛劳,由此树立珍惜粮食、珍爱劳动成果的意识,从而达到劳动教育的渗透目的。
2.结合生活,感悟劳动情感
小学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工具性的学科,不仅能够为学生传授字词、语言方面的知识,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文中的思想与情感,以此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便可以结合实际的生活,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认知特点,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促使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之中,深层次地感悟文中蕴含的劳动情感,从而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劳动教育价值,促进学生的劳动素养与语文学习效果的提升。
比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需要学生从文中父亲的谈论之中,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由表及里地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感悟做人的道理。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课文,当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与中心思想后,引导学生回忆、分享现实生活中关于植物种植活动的经历,促使学生凭借自身的生活经历,深刻地认识到文中表达的付出有收获、劳动有回报的思想,以便学生感受到获得劳动成果的愉悦情感,从而形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
3.创设情境,营造劳动氛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渗透,教师就要对教学各个环节加以优化,将劳动教育贯穿到课堂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获得良好的熏陶与感染,由此达到良好的劳动教育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的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劳动情境,营造出充满劳动气息的氛围,促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劳动的价值,自觉地树立劳动意识,从而对学生的劳动品质与劳动习惯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田家四季歌》一课,目的在于学生了解田家四季农事,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快乐与劳动的辛苦,懂得尊重农民、珍惜粮食。因此,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呈现出不同季节农民种地的场景、农作物的成长视频片段,促使学生仿佛身处田家之中,进一步体会丰收时的喜悦,认识到农民一年四季辛勤劳动的意义,从而这种直观、形象的情境创设,既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又能带领学生感知文中火热的劳动场面,以便学生真正明确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含义,由此理解劳动、尊重劳动且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促进学生的劳动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
4.开展实践,参与劳动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可以说课堂是基础,课外则是补充与延伸。尤其对小学生来说,课堂内外充满丰富的知识,乃至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蕴藏着知识。所以教师想要为学生渗透劳动教育,就要凸显出劳动的实践性特点,为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去享受劳动、感知劳动,由此掌握相关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劳动意识,同时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不易,以便通过亲自的劳动,体验到劳动成果的乐趣,从而确保学生获得更为深层次的劳动教育心得,让劳动教育润心无声。
比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其他关于劳动的书籍,让学生以劳动为主题进行阅读,帮助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劳动知识与技能,以便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由此达到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或者,教师根据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实践性的劳动教育活动,为学生创设劳动的机会,如二年级下册《千人糕》一课,让学生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的共同劳动成果,因此教師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利用橡皮泥、黏土等材料去制作米糕,明确米糕所经过的劳动,促使学生理解劳动的艰辛,感知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由此树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思想。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不仅能够拓宽语文学科教学的内涵,还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积极生活的态度,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由此高举劳动精神的大旗,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语文教师将劳动教育与语文知识内容充分的融合,对学生进行劳动思想的渗透,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挖掘蕴含的劳动精神,从而深刻地感知到劳动的艰辛与不易,促使学生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最终实现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劳动素养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旭《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扬州基础教育学校联盟年会论文集——当代教育评论(第九辑)》2019年。
[2] 朱宝康《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价值和路径》,《当代教育评论(第10辑)》2020年。
[3] 刘军《利用学校资源,以劳动教育促进作文教学》,《试题与研究:教学论》2020年第1期。
[4] 常永华《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中学教学参考》2019年第30期。
[5] 杨莉莉《在劳动教育中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家》2020年。
317450190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