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历史情境教学中对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

2021-03-17 22:09:41王宏爽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32期
关键词:家国史料情怀

王宏爽

摘 要:初中历史教学中应以学生的身心年龄特点和认真情况为出发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情境创设对于中学生培育家国情怀有着重大推动作用。在教师有意识创设的情境中,拉近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时空跨度,使学生切实感受历史的智慧与魅力,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自觉、主动进入历史的学习。本文探讨了在当今教育背景下,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为丰富学生感知历史的途径、营造良好课堂学习氛围、丰富中学历史课堂内涵所创设教学情境对于初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进行的一系列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 情境创设 家国情怀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32.043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更能提高学生理解和提炼史料的能力,从而促成家国情怀的培养。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应该具有的人文价值追求,初中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和心理结构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对于其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因此,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创设情境提出思考,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和家国情怀培养,使其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逐步形成責任感、使命感,塑造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课堂导入的情境创设

历史研究的是发生在过去的人和事,因此,每堂课的历史学习背后都可能有一个精彩的历史故事、折射了某种历史现象、包含着某种历史智慧。运用各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再现历史,能更直观地反映历史,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习历史的趣味性。

创设情境导入历史课堂教学的方式是较为常见的方式,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来创设情境能够使得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更加自然流畅。首先,教师可以选用史料和故事导入,需要在史料基础上,合理的结合相关小故事,让历史更加生动立体、更加贴合学生实际,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下迈入了一堂历史课。其次,也可选用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和视频导入,这也是初中历史教学实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但教师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切不可舍本逐末、重术轻能,导入的视频或者图片不能太过随意。尤其是视频资料更具渲染力也更能吸引学生兴趣,因此在资源的筛选过程中,需要联系实际,将家国情怀倾注其中,例如在讲到《日军侵华的暴行》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导入,让学生直观看到历史的伤痛,增强历史感悟,看到日军的暴行和同胞的备受屈辱和残害,身临其境,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为国家崛起、民族振兴和对祖国的认同感的培养夯实基础。

二、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培养家国情怀

1.以史料为情境,内化家国情怀

史料教学是中学历史课堂中常见的方式,史料剖析、利用的好坏对于情境的创设起着重要作用。常见的史料主要有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和实物史料。其中文字史料常见的有教科书中的“材料研读”“相关史实”“知识拓展”以及“课后活动”的思考题有些部分也引入了史料。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中给到的史料创设情境教学,辅之以课外内容延伸,唤起历史认同感。口述史料是由事件的当事人述说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弥补文字、图像史料的不足,如“抗日老兵讲故事”、听长辈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生活变迁等,能够使学生更为深刻地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为中学生理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埋下种子;实物史料包括遗址、碑刻、建筑、邮票和生活工具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和历史发展的有效见证,它既较为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大量又是历史遗存下来和考古挖掘的,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与历史同处于一个时空的震撼感。在历史教学中带领学生参观身边的历史遗址、博物馆、档案馆或者通过多媒体展示,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增强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感,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

用史料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实现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方式,各种史料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价值,对史料的充分挖掘研究是历史教学时情境创设的重要途径,能够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变得亲切而生动,大大降低了历史学习的难度,对于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家国情怀的培养有着极其显著的效果和现实意义。

2.创设角色扮演教学情境,树立家国情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设计者,因此,在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务必要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家国情怀观念的培养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创设新奇的角色扮演情境活动,使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够促进初中学生对于历史的理解和感悟。“共情”能力是学习历史时非常珍贵的品质,加深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共情”历史人物的内心。例如在讲授《商鞅变法》时,教师首先要与学生讲清历史事件的背景、条件、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历史本体内容,而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扮演商鞅、秦孝公、旧贵族和平民百姓,使他们穿越千年时光,来到战国时代,体悟古人的勇敢与智慧,再现商鞅变法时面对的阻碍极其伟大的历史进步之处。尽可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辩证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学生认真观看并对表演提出点评和自己的思考,从而促使全体学生都对历史事件有了更为透彻的认识,不仅在此过程中使得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锻炼了表达能力、组织探究能力、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更为重要的是对我国古人的伟大智慧、早期国家政权的巩固措施和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于无形之中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并对我国古人的智慧肃然起敬。

初中课堂适当开展角色扮演的情境课既提升了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为高中理性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涵育家国情怀的培养,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生更好地进步与成长。

3.创设问题情境,渗透家国情怀

有疑问才会有思考,历史课堂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功能,旨在学生探求历史发展脉络、探求历史发展本质,探求历史事件发展背后的规律,解其所惑,从而学习历史蕴藏的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初中学生求知、好奇这一年龄段的特质,给学生创设对思维有益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以新连旧、以旧启新达到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在问题情境创设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务必使得学生在此情境中认真分析、思考和解答问题,切忌浮于表面。例如,在讲解《鸦片战争》一课英国对于中国的侵略分析原因时,要引导学生全面的思考,分析当时我国内部的矛盾和利害关系,以及当时的国际形势,可以让学生从中国和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对外政策方面进行比较,培养思辨意识,抛开现象看历史问题的本质。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了解到鸦片战争在对中国人民和社会造成极大伤害,使我国备受耻辱的同时,也开启了我国近代史的步伐,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鸦片战争既是中国屈辱史的开端,也是中国走向崛起的起点,在对学生提出具有思辨意义和挑战性的问题时,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在分析与探究中感知理性的爱国思想与情感,了解世界发展的多样性,树立国际视野,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差异,辩证的一分为二看问题,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为开放的文化历史格局观的培育和发展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对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探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与学生一同成长进步,秉承责任与担当,引导学生走进历史、学会学习,树立正确“三观”,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

参考文献:

[1] 郭玉《历史影视资源在中学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2] 张雨萌《基于生活化的情思历史教学问题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3583501289547

猜你喜欢
家国史料情怀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赣鄱情怀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8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12
家国两相依
史料二则
郭沫若学刊(2019年3期)2019-10-12 08:10:00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