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青
[摘 要]“家庭试验田”亲子种植活动课程是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一种创新形式,在提升幼儿综合素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增强社会角色感知三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课程构建遵循教育性、生活性、自然性三大原则,课程编制主要包括目标引领、内容设置、跟踪记录、成效评价四个方面。亲子种植活动课程从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等方面体现出了综合育人价值。
[关键词]幼儿劳动教育;课程构建;家庭试验田;亲子种植
劳动是人类现实及未来生活中的一种必然生存方式,是产生人类直接经验的主要途径,对儿童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的一种创新尝试,“家庭试验田”亲子种植活动课程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本遵循,以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和活动中心说为理论基础,打破传统的课堂中心论、学校中心论,通过开辟“家庭试验田”,拓展丰富有意义的活动内容,辅以科学合理的个性化指导,打造了具备一定教育意义的家园环境,丰富了幼儿园活动课程内容,拓宽了幼儿园活动课堂的范围,充实了幼儿园活动教学方式方法,促进了幼儿更加全面地发展,同时增进了家园认同,带动形成了更为健康活泼的家园关系。但是,梳理相关研究发现,此类课程目前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于课程的认知理解、作用地位和效果评价等,都还不够成熟。因此,研发“家庭试验田”亲子种植活动课程,对探索构建幼儿劳动教育特色课程,推动幼儿园劳动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家庭试验田”亲子种植活动课程构建的意义
1.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
一种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家庭试验田”亲子种植课程具有长期性和延续性,需要幼儿与家长通过较长时间的坚持才能完成种植任务,等到“开花结果”。观察发现,通过长期不间断的种植体验,幼儿经历了“感受劳动本身的不易—体会劳动者的艰辛—认识劳动的价值意义—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吃苦耐劳品质”的身心体验,对生活劳动的基本认知、情感体验和意志表达等逐渐细化、深化、强化。《幼儿园“家庭试验田”亲子种植家长观察记录表》显示,通过种植,幼儿感受最深的词包括“坚持”“吃苦”“责任心”“爱心”等,一些幼儿能够顶着太阳或冒着风雨挥洒汗水,坚持细心呵护好“家庭实验田”里的一草一木,坚持做好设定的课程任务,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了不畏艰辛、不怕困难、锲而不舍的意志品格。
2.促进身心发展,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庭试验田”亲子种植课程是一项综合性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它可以促进幼儿大小肌肉动作反应、粗细动作把控能力的发展,使其身体发育更健康,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模仿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更加完善。与园区内的其他游戏活动不同,幼儿在该课程中遇到的问题都是真实的问题、自然的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都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了解一定的生活常识,需要家园共同主动探寻、研究和思考,因此,课程在提高幼儿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增强社会角色感知,提升幼儿人际交往能力
“家庭试验田”亲子种植课程不仅可以促进幼儿健康发育、提升动手能力,还能有效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即通过解决各类现实问题,增强幼儿的对于劳动职业的切身感知和体验,深化对社会职业角色的认同,主动进行同伴交往、融入社会,提升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如“菜地分布图”设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尝试分割、设计菜地,自然地扮演着“设计师”“施工者”的角色,通过与父母、教师的沟通探讨,既帮助他们逐步意识到有计划做事的重要性,也锻炼了合作、沟通、协调等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家庭试验田”亲子种植活动课程的构建原则
1.教育性原则
陈鹤琴先生认为,课程应为教育目标服务,因此,教育性原则成为课程编制的必备原则之一[1]。教育性原则需要充分考虑幼儿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受教育需求,帮助幼儿锻炼健康体格、养成良好习惯、培育优秀品质等。“家庭试验田”亲子种植活动课程的构建始终遵循这一原则,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注重以体力劳动为主,促进手脑并用,保障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幼儿亲历劳动过程,以提升育人实效性,促进幼儿良好品质的养成。
2.生活性原则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课程设置要考虑让儿童掌握一些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认为生活即教育,提倡活动课程,支持在课程中复演社会生活中某种工作的活动方式,帮助儿童在做中学[2]。“家庭试验田”亲子种植活动课程通过设计“我们一起来翻土”“设计种植计划”“如何播种”“开始播种啦”等一系列贴近现实生活劳动的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回归现实生活、體验劳作的艰辛与乐趣,达到在生活中做、在生活中学的目的。
3.自然性原则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当遵循自然,顺应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回归自然、遵从天性应当成为教育的根本原则[3]。“家庭试验田”亲子种植活动课程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感知觉特点、注意力特征等,科学合理设置劳动内容,引导幼儿们亲自参与自然劳作,从作物的播种、发芽、施肥、成长、开花、结果等自然成长过程中,深刻体会大自然的奥妙与神奇,收获对生命成长的喜悦和感动,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家庭试验田”亲子种植活动课程的设计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围绕实现教育目标提出了学校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要点,即明确预期课程目标、实现课程目标的条件内容、实现课程目标的组织形式以及课程目标的成效评价,并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4]。“家庭试验田”亲子种植活动课程设计以泰勒提出的四个原则为参照,确定了“目标引领、内容设置、跟踪记录、成效评价”四个核心步骤,推动课程科学有序地实施。
1.目标引领
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及要求,课程从知识层面、技能层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设定了课程目标。一是知识层面目标:认识种植工具,了解种子的分类、种植秘密、种植方法、播种理论和基础知识等;二是技能层面目标:学习使用铲子、锄头等工具进行翻土,学习、掌握翻土的技巧,识别各类农作物,掌握基本合作交流、表达沟通的语言技巧等;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促进幼儿知情意发展,激发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好奇心,促进幼儿主动劳动,养成热爱自然与生活劳动的原始兴趣,逐步培养幼儿不怕苦、会合作等良好品质。
2.内容设置
课程设置分为准备种植、开始种植、种植管理、收割成果四个阶段。准备种植阶段包括“我们一起来翻土”“设计种植计划”“如何播种”三个活动;开始种植阶段包括“浸泡种子”“直接撒种”“种苗”三个活动;种植管理阶段包括“田间管理”“浇水施肥”“抵御病虫害”三个活动;收割成果阶段包括“采摘技巧”“成果展示”“成果分享”三个活动。
3.跟踪记录
设计“家庭试验田”亲子种植幼儿/家长2张观察记录表,包括观察内容和具体描述两个记录维度,详细记录课程期间幼儿和家长的成长心路历程。幼儿记录包括天气、浇水、松土、除虫、除草、施肥、生长情况七个方面;家长记录包括“您的孩子做了什么(动作发展、持续时间等)”“您的孩子说了什么”“您的孩子情绪如何(兴趣、参与度)”“您的孩子进步情况”四个方面。
4.成效评价
通过记录表对幼儿参与本课程的身心体验进行深度分析,包括身体动作的发育、感知觉的发展、注意力的培养、情绪的变化、兴趣爱好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养成等,达到对课程以评促建、持续改进的目的。
四、“家庭试验田”亲子种植活动课程的成果
分析“家庭试验田”亲子种植活动课程的跟踪记录发现,课程有力促进了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体现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一是以劳树德。调查发现,课程的实施对幼儿爱心、同情心、责任感、意志力的养成等方面效果明显。如看到种子破土而出,幼儿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有了照顾小苗成长的爱心担当;移栽和播种的复杂性以及种植作物的挫败经历,锻炼了幼儿把菜地种好的意志力等。
二是以劳增智。课程对种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有效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育,使其在种植劳作中思想变得更加活跃,提出的有关种植工具、种植实施、农作物知识等問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散乱到聚焦等特点,使幼儿在该领域的认知开始逐步深入、细化、具体化,智慧得到深刻的启发。
三是以劳强体。本课程实施的方式以让幼儿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为主,在给菜地浇水、施肥、采摘果实等过程中,幼儿的身体得到健康发展、肢体动作变得更加敏捷,部分幼儿语言发展明显,变得更加健谈,整体上更加乐观、积极。
四是以劳育美。劳动可以创造美,更能激发创造美的欲望。“家庭试验田”亲子种植活动课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注重鼓励幼儿自由发挥、大胆创造。幼儿在动物植物、砖瓦塑料、花草虫鱼中感知美;在用图画的方式介绍种子的秘密和生长的过程中领悟美;在给自己的菜地插上“蔬菜标志”中欣赏美;在通过绘画、图示、文字的方式展示劳作体验和成果中创造美。
参考文献
[1]陈鹤琴.陈鹤琴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让-雅克·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4]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姚力宁 校对 郭向和)
1054501186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