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瑛
摘要:电影《海上钢琴师》由托纳多雷执导、莫里科内配乐,电影将音乐与剧情相结合,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与钢琴结缘的故事。这是一部以钢琴音乐为主要线索的电影,作曲家利用钢琴音乐塑造了主人公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一位孤独天才的漂泊人生,电影主人公的所思所想皆与钢琴音乐息息相关。本文拟讨论电影主人公在不同人生境遇下的三种音乐形象:漂泊孤寂的灵魂、清新脱俗的风姿以及情长萦心的身影,一方面探究钢琴音乐在影片中所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一方面对三种音乐形象的审美意蕴与价值展开讨论,以期为人们更好的诠释影视钢琴音乐、理解音乐形象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钢琴音乐形象塑造
钢琴音乐在影视作品中具有揭示主题思想、表达人物情感、渲染环境、塑造人物形象等作用。影片《海上钢琴师》以倒叙的手法开始,讲述了男主人公“1900”别样的一生。影片中钢琴音乐贯穿全剧,起到了揭示主题思想、推动剧情发展、烘托气氛等作用。
一、漂泊孤寂的灵魂
“漂泊”亦作“漂薄”“飘泊”,随流飘荡而停泊,比喻行止无定。“孤寂”则为孤单寂寞。于漬《旅馆秋思》诗:“旅馆坐孤寂,出门成苦吟。”®“漂泊孤寂”是指一个人随流漂泊,无依无靠,内心没有着落。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主人公“1900”的灵魂便是漂泊孤寂的,他从小就被父母抛弃,而养父也在他8岁那年不幸丧命,没有父母、没有身份、没有国籍,从出生就在船上生活,从来没有到达过陆地,一生都在海面上漂流。因此,主人公“1900”看似活泼开朗,但他的内心是十分孤独的,他的世界无法被世人所理解,甚至是“1900”这个奇怪的名字都显得他那么的孤独寂寞。
电影《海上钢琴师》的钢琴音乐主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塑造主人公孤独寂寞的形象。一是随波摇曳的节奏,在钢琴曲《MagicWaltz》中,通过对连续三连音与附点节奏相结合的使用,形象地描绘出轮船随风飘荡,在海面上不断摇晃的场面。此作品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弹奏的,“1900”用音乐为马克斯治疗晕船,他们两人在松开制动的钢琴上随着轮船滑动,连续的三连音就如海浪一般层层叠叠,附点节奏就像被海浪推动而上下摇晃的轮船,在轮船里滑动的钢琴以及钢琴上的“1900”和马克斯就像摇篮中的孩子,在大海的摇篮里与音乐为伴。“1900”所弹奏的钢琴声与海浪声共同组成了一首交响曲,令人震撼,却也从侧面反映出了“1900”以海为家,孤寂漂泊的形象。他那追求音乐的灵魂从来没有停止过,在遇到小号手马克斯之前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他是那么的孤独。二是低落哀叹的旋律,钢琴曲《NocturnewithNoMoon》中,1-8小节连续的单音下行配合缓慢的速度,将“1900”与农夫的故事娓娓道来,最终结束在降B音上,就好像“1900”与农夫两个孤独的灵魂相互碰撞,“1900”似乎找到了知己,发现了人生存在的意义,决定改变过去的生活,重新开始。在这里该曲似乎与剧情相互呼应,映射出此时“1900”心境的变化。三是大量的柱式和弦结合接近小快板的速度,体现出该曲的热闹欢快。当“1900”应大家要求,弹出热烈的“塔兰泰拉”舞曲时,众人共同欢呼跳跃的热闹景象与一曲结束后众人散场时“1900”孤独的身影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1900”孤寂的灵魂。四是低声部的同音反复与高声部二度音程的巧妙结合,体现出“1900”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思索。钢琴曲《AMozartReincarnated》在这部电影中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1900”在刚失去对自己视为己出的养父后,跟随着音乐声来到了船客们游玩的大厅,看到了钢琴,在船客们熟睡时弹奏了这首曲子,美妙动听的曲子将大家都吸引了过来,优美的旋律与节奏好像随风飘荡的小船,在大海里摇摆着。表达了小“1900”对养父的思念以及希望自己能像船里的游客那样光明正大的出现在大众之间的向往,但同时也体现出“1900”内心的孤独与他一生漂泊的命运。该曲第二次出现在电影结尾,在废弃的船壳里,“1900”空指再次演奏了此曲,随后与船一同被炸弹粉碎,与开头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暗示着“1900”的美好愿望还是没能实现,他还是孑然一身,没有人知道他是誰,没有人知道他曾存在过这个世界,也没有人知道他即将离开这个世界。
漂泊孤寂的形象是电影前半段塑造的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电影中,从“1900”婴儿时的用蒸汽机摇晃的摇篮,到他第一次弹奏时满是黑渍的小脸,无不表现出漂泊的艰辛。漂泊的旅途中有着关心、爱护他的人,但意外的降临,使得“1900”最终能依靠的也只有自己。城市浮躁烦扰,唯有平静的心才能在纷扰的环境中思考人生,才能聆听到内心深处的声音,而生活的经历带来的孤寂也给内心带来了平静,也正因为有了这样孤寂的内心,才使得“1900”在影片后期斗琴的过程中心无旁鸳,用最纯净的内心演奏出了一首首优美的乐曲,也将电影情节发展推向高潮。漂泊孤寂的灵魂是作者是自己的内心独白,也是对自己生活的写照。虽然四处漂泊,无所依靠,但在这巨大的游轮上,在这一方狭小的空间内,“1900”是欢乐的、自由的,没有过多的压力与焦虑,不被欲望所驱使,可以听从内心真实的想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愉快地生活。音乐能引起人内心世界的共鸣,作者很好地利用了音乐的这一特点,用音乐渲染、烘托气氛,而音乐塑造的漂泊孤寂的形象也引起人们对生活的不断思考。“1900”生于船,学于船,长于船,随着海浪前后摇晃的巨轮也好比一张婴儿床,承载着他的一生。他不知在何处停止航行,就正如李白《客中行》中说的那样“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面对游轮之外未知的世界,他选择了回到属于他的“象牙塔”中,因为那有属于他的回忆。19世纪初期,美国工业化加剧,内战与世界大战的爆发,使美国的社会与文化进入了无生气、无感情属于商人阶级的十年,作者希望利用“1900”选择回到“象牙塔”的形象重新唤起人们的情感。“是谁使‘漂流’有了意义一海,还是奧德修斯?在我看来,是后者揭示了前者的距离。因为漂泊者,海的波动加入了历史。因为被写下,诗,有了源头。如此,诗人命中注定,不肯也不能停止:以对距离的自觉创造着距离。”®漂泊不再是个人事件,而是与不同时代、不同维度的人类精神中反复出现的流亡氛围相互对应。如今,《海上钢琴师》中的音乐依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1900”漂泊孤寂的形象像极了如今北漂组,他们四处奔波、路途艰辛、前途迷茫。他们在漂泊中成长,在漂泊中独立,在孤寂中寻找着最初的梦想,在孤独中探索着内心深处的声音。思考着是回到故乡的净土中安逸地生活,还是向着未知的世界继续奋斗。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离开听觉、视觉,是不能设想的。当一个人因为厌倦的缘故而失去观赏美的东西的愿望的时候,欣赏那种美的要求也不能不消失。”《海上钢琴师》中就将的电影情节发展与音乐完美结合,二者相辅相成,作者利用情感上的无助感,空间上的无家感塑造出漂泊的艺术形象,加上音乐的大肆渲染与画面的推动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直击人心、给人以孤独美。
二、清新脱俗的风姿
“清新”有清美新颖、清爽新鲜的意思,在中国古典诗词有相关语言风格。其特点是语言新颖,不落俗套,清爽而新鲜。如《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忽然翻出一首诗来……杜慎卿看了,点头道‘诗句是清新的。’”③“脱俗”指不然庸俗之气,如《抱朴子·内篇·登涉》中说到:“而近才庸夫,自许脱俗。”®影片中主人公“1900”冲破规则的牢笼,在为贵族弹奏时不局限于固定曲目,喜欢根据不同人物的状态进行即兴创作。在与“杰利”的对决中,不为名利,不屑与之计较,而当“杰利”侵犯了自己的信仰时,才发挥出自己的真正实力,将其一举击败。“1900”清新脱俗的气质在“斗琴”部分体现得尤为突出。
电影《海上钢琴师》主要通过三首钢琴作品(《SilentNight》《TheCrave》《EnduringMovement》)来塑造主人公纯真、有自己的音乐信仰的形象。第一,在斗琴的第一回合中,通过温馨宁静的旋律以及平稳的织体形态写成的《Silent Night》映射出主人公此时内心充满天真与阳光,仿佛在斗琴现场洒上了一层柔和的光线,使用级进的旋律、疏松的节奏、舒缓的速度呈现,采用光明的C大调,配合着大量主和弦和大量的四分音符分解和弦,全曲洋溢着平静和温暖。主人公在游轮上出生,一直没下过船,常年在海上漂泊,于是当爵士乐创始人杰利向他发起挑战时,他并不理解,以为只是两个热爱音乐的人的交流会。所以当杰利在斗琴的第一回合弹出自己的代表作并且获得全场掌声时,“1900”只弹奏了一首简单得连孩童都会弹的《Silent Night》(《平安夜》)。西方的平安夜代表着平安祥和,是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日子。或许他误以为“杰利”是一位与他有着相同音乐信仰的人,他的内心表示出对“杰利”的友好与接纳,仿佛表现出“1900”对家庭的渴望,他的内心有着对圆满家庭的幻想。第二,在斗琴的第二回合中,采用充满活力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写成的钢琴曲《TheCrave》表达出主人公内心的兴奋与激动,同时展示出他对音乐的感悟力。这首曲子快速进行,采用d小调入手,中间经历了多次转调,柔和的d小调与大量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相配合旦采用了大量的柱式和弦,全曲充满动力。这首曲子是由“杰利”认为“1900”不尊重对决而创作的,想要激起“1900”的斗志,但“1900”还并未意识到对方是在向自己宣战,这首曲子难度高超旦非常感人,“1900”也为之泪流满面。于是“1900”或许是为了向自己的“同伴”表达尊重而将曲子完整重复演奏了一遍,但在“1900”的演奏版本中更加突出了低声部的节奏型,注入了自己的灵魂,展现出炽烈、浓郁的爵士风情,在对决中使音乐不具攻击力又充满生气。第三,在斗琴的第三回合中,运用持续十六分音符构成的流动性旋律写成的《Enduring Movement》表达出主人公内心对世俗的不屑与对音乐信仰的守护。该曲采用很快的速度展现,阴郁的a小调协同大量的十六分音符、级进的旋律、大量变化音共同写成,高声部流动的音符与低声部的音程相互配合,音乐狂烈得似海中央掀起的暴风雨,持续的激情将音乐和气氛不断推向“燃点”在最后一个音符结束后,将全场点燃,这是“1900”在反击挑衅者的物质和愚昧。连续不断的激情将音乐和气氛不断推向“燃点”“1900”终于在此时明白了杰利的用意,明白了自己和“杰利”不是“一路人”,于是他也发挥出了自己的全部实力,即兴创作出一首《Enduring Movement》,这首曲子一出手便涌来排山倒海的气势,在“1900”的手中弹出了大海的晦哮、风的怒吼、雨的狂暴。在“斗琴”部分呈现的三首作品中,速度上的渐进和调性上从光明向阴郁的转化,以及织体上平稳的分解和弦向极具流动性织体形态的变化,成功塑造出“1900”的天真、擁有独特音乐信仰和尊重音乐的形象。
影片中通过“斗琴”的片段,使钢琴音乐与影视剧情擦出激烈的火花,表现出两位钢琴手的不同的心境,对“斗琴”一事所产生的心理变化,表现出他对世界认知的天真,对音乐信仰的守护,充分塑造了“1900”清新脱俗的形象。前两个回合“1900”对挑衅者的回应以及弹奏的曲子,成功塑造出“1900”不屑名与利的形象,第三回合则塑造了当自己热爱的音乐被利用、信仰被侵犯时,运用自己的能力守护它的不俗形象。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也可以找到类似“1900”不为名贵的清新脱俗的形象,例如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日:“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而剧中“1900”作为一名天才钢琴家,却一生从未下船去看看别样的世界,一直与钢琴为伴,起伏的琴键就是他流动的生命,以至于在最后遇见喜欢的女孩,想要追随女孩到陆地上去感受大海的力量,却被车水马龙的街道、无边的未来劝退。清新脱俗有时也形容少女气质、容貌青春美丽,但在本影片中,清新脱俗是在形容“1900”不惧世俗,不受规则的束缚的性格。“1900”明确反抗规则的事件一共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孩童时期偷偷弹钢琴被发现,对着船长说了一句fucktheregulation(去他的规定)”;第二次是与杰利斗琴结束,目送杰利下船时说了一句fuckjazztoo(去他的爵士乐)”表现出“1900”对世俗的唾弃,深化了其清新脱俗的形象。两次都体现出“1900”热爱真实的事物,他充满浪漫情怀与对自由的向往。影片中不仅有明示“1900”脱俗的画面,也有暗示其不愿随波逐流的内容。比如在游轮的日常演出中,他不愿演奏固定曲目,喜欢根据跳舞的人们的心情进行即兴创作,直击心灵。又比如他会偷偷打电话给陌生人,询问他们的故事,都表现出“1900”未被尘俗沾染的灵魂,敢为人之不敢为,充满想象力。而当“1900”为游轮上的下层人民的舞蹈伴奏时,无论人们多么开心,当一声响喊一“美国”响起时,人们便会一涌而散,追随着世俗的人们与坐在钢琴边上露出不解、纯真目光的“1900”形成鲜明对比。世故与纯真撕扯,浮华与质朴对抗,束缚与自由斗争,追寻自由真实人生的“1900”活在游轮中,而游轮被炸毁,犹如“乌托邦”被毁,不愿沾染尘俗的“1900”对信仰的尊重超越了生死,于是愿意与游轮一起沉沦。
三、情长萦心的身影
“情长”出自成语“儿女情长”,指过分看重感情,从而产生的一种缠绵悱恻、久久不能忘怀的一种情感。“萦心”一词,意指牵挂心间。简言之,“情心萦长”大概是指对某一人、事或物产生的一种专一而又深厚的情感,这种感情在心中经久不散,纠缠于心。在电影《海上钢琴师》中,“1900”情长萦心的身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1900”对初恋女孩帕多万的真挚情感;二是“1900”放弃拥抱爱情的机会,毅然选择钢琴音乐的热忱与衷心,这两种感情始终萦绕在他的内心深处,挥之不去。
首先,“1900”对初恋女孩帕多万情长萦心的形象,在电影《海上钢琴师》中涉及到的钢琴曲主要是《Playing Love》《The Crisis》这两首。其表现特点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通过作品《Playing Love》富有对比性的节奏、前后强烈的反差,表现出“1900”由一开始被逼录制唱片时不耐烦的情绪,到他看见窗外令他心动的女孩,不自觉深陷爱情的沼泽之中的过程。在作品第1到第7小节,多次使用了连音,分别有三连音、六连音、七连音、八连音、九连音甚至二十二连音,配合着快板,鲜活地表现了“1900”录制唱片时一开始敷衍而又急不可耐的心情。在“1900”弹奏到第8小节时,与前7小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节奏转为均分节奏,平静而又舒缓,深刻反映了“1900”此时坠入爱河时沉醉、温柔的内心情感。同时兼有长短节奏,看似平静轻柔的节奏中却透露出“1900”心中遇到心爱女子时的喜悦与悸动,仿佛这个女孩如同一滴出晨的露珠,滴落入平静的水池中继而泛起的圈圈鳞波。这是“1900”第一次感受到内心产生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愫,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场“爱的邂追”也是独属于他初恋时心中的“爱的节奏”。第二,采用优美抒情的旋律配合极不协和的小二度音程,形象地反映了“1900”在暗恋帕多万时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在表现爱意时他青涩懵懂的行为。作品《The Crisis》是“1900”控制不住心中浓浓的爱慕之情,偷偷进入休息舱小心翼翼地寻找女孩时出现的钢琴曲。全曲由环绕式旋律线构成,始终重复re,mi,升mi升fa.sol四音,级进上行的旋律配合升mi、升fa构成的小二度音程。特别是影片中“1900”对帕多万那个生涩的吻,更显得他内心的羞涩与胆怯。他在女孩醒来时仓皇逃走,直到最后二人在甲板上告别,“1900”纵然有千言万语,但最后却只留下了“good luck”一句话。其次,“1900”放弃了拥抱爱情的机会,毅然决然地做出选择了钢琴音乐的决定,与之有关的曲目是“1900”在爱情与音乐之间做出选择时出现的钢琴曲《A Goodbye to Friend》《The Crisis》。这两首作品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悲伤暗淡的和声色彩,形象地表现了“1900”在选择音乐还是爱情这两者之间纠葛的心理活动。作品《A Goodbye to Friend》充满了浓郁的爵士乐风格,全曲运用了大量变音、离调以及变和弦,奠定了悲伤压抑的基调,丰富了音乐色彩性,仿佛是“1900”混乱的内心,难以言表。正当“1900”走下船的过程中,他停下了脚步,此时响起《The Crisis》的音乐,使用贯穿全曲的小二度音程,极不协和,衬托出“1900”胆怯而又纠结的内心世界。他从未沾染过世俗,也从未踏上这光怪陆离的土地,他害怕自己会因为生活的残酷以及现实的折磨而丢失自己最初对钢琴的执着与热爱。他说“我不会让我的音乐离开我”,可以说钢琴和音乐就是他的全部。与此同时,他却又深深地爱着帕多万,这两种选择交织在他内心。最终“1900”还是选择了返回弗吉尼亚号,选择了音乐,选择了他想要的。
“1900”对帕多万的爱慕、对钢琴音乐的钟情所体现出情长萦心的身影,实质上是他对爱情、钢琴音乐产生出的一种专情而执着的情感。电影中,爱情是“1900”勇敢迈出第一步、选择下船的理由;钢琴音乐则是使“1900”在去往陆地的过程中停下脚步的原因。关于“情长萦心”的形象,在文学、戏曲领域中同样可以找到“1900”对帕多万相似的“情长萦心”形象。例如在越剧《红楼梦》结局片段中,宝玉误娶宝钗,黛玉饮恨而终,宝玉毅然出家。曹雪芹笔下宝玉曾对黛玉说过“你死了,我做和尚!”⑦,宝玉实现了对黛玉的诺言,将宝玉对黛玉的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谓达到了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句话的最高境界®。而电影《海上钢琴师》中,唯一出现的女主角帕多万,是“1900”内心情感变化的转折,也是他内心情感的升华。在帕多万出现之前,他拒绝下船,钢琴就是他的全部,直到他爱上了令她魂牵梦萦的初恋女孩帕多万。他无限憧憬着与帕多万下船后的幸福美满的生活,使他勇敢做出了要下船的决定,但最后“1900”还是没有下船,转身回去。这与《红楼梦》悲剧性的爱情结局类似,但两者又是有区别的。宝玉与黛玉是被迫分开,而“1900”是遵从了自己内心的选择,选择了钢琴音乐,主动放弃了这次抓住爱情的机会。“1900”所表现出的这种“情长萦心”身影,其特别之处就体现在是“选择”还是“放弃”这两者当中。他不愿因为生活的残酷和现实的折磨而丢失自己最初的执着一钢琴音乐。他只需要一架钢琴和属于他自己的音乐,只好将对帕多万的真挚情感永远埋葬在心中,萦绕、纠缠着他的一生。“1900”有勇气选择,不愿意做错“琴凳”,只愿意在能看到尽头的琴键上和船上实现自己的梦想。或许电影总要留有遗憾才会有所回味。在当代电影中,这种悲剧性情节设定别出心裁,给观众以以一种“怨而不哀,哀而不伤”之凄美。悲剧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悲劇的美是无与伦比的,是一种震撼心灵的缺陷美,也是一种蕴藏在生命根基深处的别样美。⑨时至今日,当观众们再度回忆起这部经典电影时,内心仍会为“1900”情长萦心的形象而颇为感动,他最后的选择和他的音乐将永远沉沦在这无边的大海之中,成为海上唯一的钢琴师。
结语
《海上钢琴师》是20世纪经典的影视作品之一,托纳多雷导演运用倒叙的手法展现了“1900”的一生,整部电影的故事情节与音乐相辅相成,完美融合,被看作是20世纪的献礼之作,致敬了那个人人渴望实现自我梦想的特殊时代。整部电影的配乐者莫里科内则用音乐完美塑造了多种人物形象,本文主要抓住三个音乐形象进行分析:漂泊孤寂的灵魂、清新脱俗的风姿以及情长萦心的身影,一方面从钢琴音乐的节奏节拍、旋律音高、和声织体、调性色彩、情感风格等角度对其艺术形象的塑造进行研究,另一方面阐述钢琴音乐所带来的多种审美意义和文化意蕴,是世故与纯真的撕扯,浮华与质朴的对抗,束缚与自由的斗争。通过对表现艺术形象的音乐进行分析,有利于观众从音乐的角度再次体会不同的艺术形象,有利于观众理解作者选择背景音乐时的用意,也有助于引起观众和读者对生活的思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人们更好的诠释影视钢琴音乐、理解音乐形象提供一定的帮助。
注释:
① 陈至立.辞海(第七版)[M].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
② 杨炼.一座向下修建的塔[M].风凰出版社,2009.
③④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⑤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中华书局,2003.
⑥ 李长之.陶渊明传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⑦ 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M].作家出版社,2010(5).
⑧ 张恵.从泛情到专情——越剧《红楼梦》对贾宝玉形象的重构[J].华两语文学刊,2015(1).
⑨ 张金华.中国当代电影中的悲剧品格[D].南京师范大学,2005.
3724501908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