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教学刍议

2021-03-16 06:18杜贵昌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意境古诗词诗词

选入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教读古诗28首、词7篇,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分布于各册教材中:初中一年级上下册各有诗4首与6首;初中二年级上册诗9首、词1篇,下册诗4首;初中三年级上册诗2首、词1篇,下册诗3首、词5篇。另外,每册教材最后一个单元选编优质“课外古诗词诵读”8篇,目的是让学生从教读古诗詞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及方法迁移到“课外古诗词诵读”中,为学有余力的优生“加餐”,中等生尝试学习。教材所选古诗词皆为传承不衰的名篇,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在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教育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初中学生阅读部分第11条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然而,古诗词语言精练,内涵深厚,意境深沉含蓄,藏而不露,理解难度大,诵读无规律。初中学生涉世浅,知识储备不多,社会实践少,要想完全解读含蓄蕴藉,字词的音形义、语法古今不尽相同,句意欠连贯,缺少故事情节的古诗词,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部分学生把古诗词的学习掌握看成一大难点,缺乏学习兴趣,甚至避而远之;有的学生是在老师的“逼迫”下死记硬背课文,根本谈不上品读、体会、欣赏。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着眼点应落在学习的主体——学生身上:学生是否愿意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积极主动地倾心跟进、共鸣、投入;学生是否学有所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否得到提高。古诗词教学要做到有效,笔者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获爱好学习古诗词的乐趣,从而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品读,提高古诗词教育教学质量。

一、激趣欲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积极学好古诗词的欲望。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摹仿作者赋予文中的读法、情感、动作、景物等,再现文中的形象,尽量让静止的文字转换成生动的形象,让古诗词内容“活”起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敢想敢说,质疑解难,在无拘无束的思维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给古诗词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激发学生欲学、好学、会学、学好的迫切渴求。

1.学诗先入境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诉诸感性的引导和情境的创设,多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教学内容配以合适的图画、音乐、视频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或者在教学中穿插作品涉及的名人趣闻,课件展示教材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等,增加课堂的魅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作品,能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实现个人的沉醉化体验。

例如《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写寺院的闲雅幽静和诗人寄情山水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教学时,要营造出幽深寂静的意境,教师借助幽雅空灵的古筝曲《空山鸟语》,以配乐朗读导入新课,用音乐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钟磐之声的古曲中展开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

2.诵读打根基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书读百篇,其义自见”,可见,大量诵读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要欣赏一首诗,诵读是必有的。古诗词篇幅短小精悍,语句字数少,文字精准凝练,内容含蓄隐情,形式较为整齐,自然停顿分明,声韵协调配合,一般匀称押韵,便于感情朗读,喜闻动神。抑扬顿挫的诵读,读出诗词内在的神韵,读出诗词流动的美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多诵读古诗词,“读”要注重层次之分: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准节奏,三要读出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诵读指导,如教会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形式,读出轻重缓急等,这些指导帮助学生更好进入角色,身历其境,与诗中景、诗中情相融,与诗中人相通,充分发挥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

引导学生勤诵读,采取多样化的诵读形式,如齐读、分组读、领读、交叉读、问答读、赛读等等。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选古诗词朗读,其余同学担任评委,从读音、表情、背景音乐和对听众的感染吸引力等诸方面评判,选出各小组朗读优胜者。然后再参与小组之间的循环轮回评比赛读,师生为评委,评选出正确、流利、有感情诵读领先者,予以奖励与弘扬,目的是让学生愿意读、喜欢读、重视读。读得多,读得好,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学生由诵读顺利过渡为感情背诵,古诗词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财富。

3.“故土”识原味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全面解读古诗词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教师引导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追随作者的现实生活,将诗词回归作者“故土”,揭开诗词产生的历史缘由,融合作者创作诗词的情感体验来品读与欣赏作品,定能准确领会其内涵和潜藏的魅力。留心课文注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涉及作者衣、食、住、行的生存状况,作品中的人物与作者交往关系的感情如何,“笼罩”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形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作者心灵的影响怎样,激荡在作者心灵中的喜怒哀乐和作者悲欢离合的生活环境对作品的浸润思想,等等。因此,学生了解作者,熟悉写作背景,品味诗词“原味”,有助于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与情感的共鸣。

比如,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查阅作者作词前的处境,比较李清照前后截然不同生活状况,尤其是她后半生的流离失所、孤苦凄惨,饱受国破、夫死、家亡的悲痛人生,借暮春之景的不堪入目和心神的伤害之深,凝固此篇佳作。学生了解作者作词前的人生轨迹,因势利导领悟作品贯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心声和对故国的眷念、家人的深沉哀悼。学生对此句的理解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从而准确把握作者流露在作品中的主旨。因而鼓励学生查阅并收集作者的创作背景,善用文学常识,对他们深刻解读古诗词大有帮助。

二、学会品读

古诗词文学言简意赅,蕴涵丰富。学生在品读中深解内涵,德智美三育受益,催己自新。因此,教师要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培养授之以渔的技能技巧——教会学生品读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品读诗词法:

1.题目解读,以简驭繁

“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从精确理解古诗词的题目为切入口解读诗词内容,起到以简驭繁、以一驭万的效果。

从古诗词的题目可以看出诗词类别,如:送别诗一般含有“送”“别”等字眼;边塞诗一般含有“塞”“军”“征”“凉州词”“从军行”等字眼;怀古诗的题目一般为“咏+古迹(人)名”或“古迹+怀古(咏怀)”;写景咏物诗的题目一般为“咏(题、赞、赠)+物象”。不同类别的作品会趋向不同的风格与感情色彩,比如:山水田园诗一般表现恬淡清新的意境或向往闲适的感情;边塞诗则悲凉慷慨,雄浑豪放,表达爱国思乡之情;咏物诗一般是借物抒情言志或借物说理,等等。读古诗词从题目入手,有助于整体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写作风格,谓之解读的第一步。

2.意象赏诗,披情入境

意象是作品中的渗透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连接起来的整体,再融入作者的观点,充分表达文中的主题思想,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古诗词要在抓住意象,品味物象特征及其中所寄寓的感情基础上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

例如:杜甫的《春望》,诗歌中的意象有:国(都)、山河、城、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白头、簪等,把它们分出虚物、实物,眼前物、心中物,就可以较为清晰地呈现出一些琐碎的画面:草木繁盛、花香鸟语、烽火不断、白首踟蹰……从中设想境况:尽管是春天,风景优美,但因为战火不断,到处是破坏情景,实在令人伤心;惦记着家人,但在这战乱时候,想到头发白了也无法得到音讯。通过把诗歌中的意象组合解读,原来作品营造的是感伤之情,也就不难体会诗人内心那种忧国思亲的情感。

3.诗眼品析,一字传神

作者诗兴大发,将自己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或者情感体验凝聚于作品中的一字或一词中,在文中起到归纳、传神、画龙点睛的作用,即是文中“诗眼”。教师引领学生阅读古诗词,重点抓住作品中的“诗眼”,深入细致地多次品读、赏析、联想,有利于快速醒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知作品内容概况,初获诗词意境。如读杜甫的《石壕吏》,只要抓住“苦”和“怒”,就不难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抓住曲眼“断肠人”三字,由景入情、层层深入地感悟抒情主人的無奈和在困境中挣扎的痛苦;读陶渊明的《饮酒》,先理解诗眼“心远”就是思想感情远离世俗世界,再思考诗人“心远”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是弃官归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悠然”是恬静、闲适、对生活无所求人生态度。一连串的思考,对作品的主题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些诗词没有明显的诗眼,但有名句,这些名句也是我们学习关注的重点,称之为“类诗眼”。譬如有些诗句很有哲理性或启迪性,具有精神美和教育意义,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启示我们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表明不断创新是永葆活力的源泉……这些语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解读作品。

4.意境再造,出神入化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善用含蓄凝练的语言表露作者的感情,往往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1]”的特点。有人说读古诗词的最高境界就是领悟诗词的意境。意境的产生,需要读者思维的介入。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词,更无意境。要很好地解读古诗词,教师引导学生在合符情理的基础上,发挥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填补诗词中的空白。学生从古诗词原文中折射出来的知识积累,经过自己头脑的艺术加工进行补充完善,完整地用另一种易于掌握的方式全部粘贴出来,能起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作用。借景抒情类的古诗词改写成富有启迪性和教育意义的散文,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杜甫的《望岳》等;情节性强的诗词改写成故事剧,如《木兰诗》,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画意浓郁的诗词绘成精美的图画,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舞蹈性强的诗词改编成优美的歌舞,如李清照的《渔家傲》,苏轼的《水调歌头》等;还可以根据古诗词的意境摄制成相应的短片或制作成电脑动画等。

意境再造的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2]”,又要“出乎其中[3]”。这期间,学生理解古诗词内容的本真,重塑诗词完整的意境,不但加深了对古诗词的复习巩固与内容的完善,而且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升华了情感、灵魂,对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得以全面落实。学生发现了美,认识了美,交流了美,更是创造了美,完整地享受了美感,鉴赏能力再次得到提高。

5.技法分析,出情入理

作者在创作古诗词时,常常运用一些写作手法,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世界观含蓄地融入作品中。譬如诗词中常用一些修辞手法(对偶、拟人、比喻、双关、夸张、移情等)把自己的情感形象生动地外化出来。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体会古诗词的形象,感悟作者蓄积的情感。

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中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运用比喻和对偶的写法,艺术地再现了南宋王朝山河残遭蹂躏的惨状和自己坎坷起伏的人生经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又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等运用移情手法将诗人的主观感情赋予客观外物。正确分析这些诗句,方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

用典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既使诗词语言精练,又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效果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如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活用“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达了世态的变迁,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惆怅的心情。抓住这一点来品读,诗人那种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就呼之欲出了。

古诗词运用的写作手法还有很多,品读诗词时,抓住运用的艺术写法将更容易体会其深藏的情感。

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词的正确方法,并把自己的品读用语言表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多记忆一些古诗词鉴赏的术语。例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特色、诗词意境等,在完成鉴赏题时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准确作答。

教学有法,又教无定法。古诗词教学中,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有很多,教师要根据作品的特点、师生的现状,综合兼顾,恰当准确运用。一切教学方法的选定和运用,都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趣味学习。学生只有充满激情又乐意积极配合教师参与课堂最佳学习的方法,才会在轻松、愉悦、渴求知识的学习竞争中勤于高效学好古诗词,从而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的蜕变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出自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2]出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入乎其内指入世,即进入而置身其中;出乎其外指远而观之,超然看世界。

[3]由“入乎其内”演变而来。

杜贵昌,四川省阆中市彭城镇中心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意境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