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楠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
非凡“十三五”完美收官,壮阔“十四五”即将启航。
2020年10月26日-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胜利举行。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会谋划长远,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确定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擘画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
《建议》给未来中国5年乃至15年的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作出了全方位的部署。其中,关于经济方面的发展引人瞩目,《建议》提出: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體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构建新发展格局
“十四五”时期的5年将是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5年,中国将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面对重重挑战,《建议》的第一条就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具体说来,“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
新发展阶段需要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建议》中提出的战略部署。同时,《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在“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要把握好这一原则,把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作为重点。构建新发展格局,首要的是把扩大内需搞好。
近年来,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走高,2019年达到89%,其中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无论是从可持续发展来看,还是从大国发展优势来看,以及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来看,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有效促进消费,推动经济供需循环畅通,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成为必然选择和关键举措。
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显著提升,但当前离现代化国家目标仍有差距。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和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我国是靠实体经济发展起来的,注定也要依靠实体经济走向新的未来。
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高翔认为,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情加速了国际格局的演变,各国围绕实体经济的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国家加快推进再工业化、新兴国家加速工业化,我国产业体系面临着两端挤压的挑战。而制造业,是大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争夺产业链价值链控制力和话语权的角力场;发展以实体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则有助于我国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这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还有着多重意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说:“在根本上提高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要提高产业链的稳定性,稳定性和竞争力是相互关联的,有足够强的竞争力,产业链才会更稳定。”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波表示,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就是要举全国之力擘画一条优美的产业发展“微笑曲线”。
在北斗产业链深耕17年的武汉依迅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付诚说,虽然“北斗三代”建成了,但要建成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陈波表示,我国应抓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战略窗口期,加强顶层设计,提升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微笑曲线”两端攀登。一方面,政府要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鼓励企业提高基础研究的研发投入比重,争取到2025年提升至10%。另一方面,应聚焦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生物医药、先进装备等影响产业竞争格局的重点领域,加快补齐相关领域的基础零部件、关键材料、先进工艺、产业技术等短板,打造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全球化产业链。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建议》中,“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个目标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内外环境在变,发展的定力不变。应对挑战,改革依然是最强大的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夯实了制度优势和坚实改革基础。不过从总体来看,我国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市场准入与退出渠道还不畅通,市场竞争还不充分,部分领域价格尚未理顺,生产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要素流动仍受到多方面限制。“十四五”时期,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需要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因此《建议》中勾勒了“十四五”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建议》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这意味着要更好地将市场和政府两只手有效结合起来,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充分施展,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效率最优化。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收放自如,不缺位、不越位。同时,还要牢牢把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注入动力。
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守正创新、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大胆探索自己未来发展之路。
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实践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特别强调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我们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为“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为实现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经验。《建议》明确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对外开放,“十四五”时期,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
巡礼“十三五”,我们已经在时间的坐标中书写了“中国之治”的恢弘篇章。放眼未来,“十四五”的催征号角已经吹响,我们一定能开好局、起好步,让中国经济这艘巨轮行稳致远,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