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鑫
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一个又一个五年,风雨兼程、砥砺奋进,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量度中国步伐的显著路碑。从1953年新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20年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完成,一个又一个五年,诠释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标识。
在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指导下,我国仅用几十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五年规划(计划)”是引领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前进航标。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以下简称《建议》)。
《建议》明确了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既立足近期,又谋划长远,二者相互衔接,为持续推进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清晰可行的路线图。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三五”成果斐然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回望“十三五”,世界经济风云变幻,面对内外矛盾叠加的复杂局面,全国上下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环境更加优美,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
这是奋斗的五年,也是辉煌的五年。翻开我国的国家账本,一连串富有张力的数据,绘就出一张张亮丽的成绩单,一个个真实的数字展现了过去五年的改变。
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1万亿元人民币,占全球经济比重达1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32%。2019年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与高收入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2016年-2019年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6.7%,保持中高速增长,高于世界经济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工业、服务业实现较快增长,物质基础更加雄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有效发挥。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这五年,中国经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从“十二五”末的2015年到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50.8%增加到了53.9%,与此同时,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到39%,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到7.1%。
制造业增加值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019年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4.4%,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3.9%,比2015年提高3.4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近4年年均增速高达19.4%,成为助推服务业持续增长的新动能。
我国经济结构日益优化,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产业融合速度不断加快。
“十三五”期间,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为实现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到2020年年底,全国建成8亿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制造业增加值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工业持续壮大;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3.9%,比2015年提高3.4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的重大成就,2019年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2%,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为74.9%,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森林覆盖率达到22.96%。据有关国际机构统计,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有1/4来自中国,中国贡献占比居全球首位,成为全球增加森林资源最多的国家。
增进民生福祉是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十三五”时期,我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33元,比2015年增长39.9%,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28.2%,比2015年下降2.4个百分点,家电全面普及,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达35.3辆。
五年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6000万人,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在主要经济体中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宏观物价总水平也保持稳定,2019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2018年上涨2.9%。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幾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2019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7年。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平均预期寿命2019年达77.3岁。
五年来,我国连续增设了17个自贸试验区,总数达到了21个,260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这五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从2015年的3.95万亿美元增加至2019年的4.58万亿美元。这五年,我国利用外资的水平不断提高,外资创造了2/5的对外贸易、1/6的税收收入、带动了近1/10的城镇就业。
2019年末,高速铁路营业总里程超过3.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里程2/3以上;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4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
五年来,我国在量子信息等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嫦娥四号首登月背、北斗导航全球组网、C919首飞成功、悟空、墨子等系列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5G商用稳步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成效凸显。
“十三五”期末,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超过100万亿元,实现新的里程碑式跨越。与此同时,强大的国内市场加快形成,工序结构更加合理,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也让我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强大韧性和活力,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展望“十四五”,发展信心更加坚定。
“十四五”砥砺奋进
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面向未来,中国将相继朝着两个宏伟目标前进:一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二是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国“十三五”时期,以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圆满收官,在《建议》指引下的“十四五”时期,即将从2021年起正式开启。“十四五”规划既是从长远角度着眼制定的一个中长期规划,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又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为国家未来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
《建议》中淡化了经济总量和增速的目标,反而着眼于两个“重”——重产业结构调整、重发展质量。
与以往中高速发展或翻番等提法不同,《建议》中提出,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发展目标表述的变化,体现了未来几年中国将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平衡协调发展的基本理念,也表明长期以来简单追求GDP增长的做法已经不再能够适应未来发展模式。不提具体的增长速度指标,代之以全方位的发展目标,可以更为从容地应付各种内外部冲击,为经济政策制定留出空间。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没有提具体的增长速度指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忽视必要的增长速度,因为如果没有与潜在增速基本吻合的增速,不仅上述高质量发展目标无法实现,还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失业和基本民生问题。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其实蕴含了对经济增速的定量要求。
“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将持续进行。注重产业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建议》中明确提出“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这意味着“十四五”时期将更加注重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发展,金融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有效支持实体经济。
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同步推进。“十四五”时期传统产业将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根据制造强国战略规划,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将从2020年的1.26%上升到1.68%。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重点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将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十四五”时期,创新驱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将进一步提升。根据《建议》,我国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鼓励和支持企业提升技术创新投入和能力,加快培养创新人才力量。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的支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将进一步提高。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创新能力的提升既有利于应对国际科技领域的激励竞争,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安全性,也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更好适应国内需求的新变化。
《建议》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路径。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举措。
对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把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作为新时期的具体方案。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2020年11月25日《人民日報》刊发的署名文章中表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必须实现内部可循环,并且提供巨大国内市场和供给能力,支撑并带动外循环。
“‘内循环、双循环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更深层次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认为,未来我国需要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加大对企业扶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扩大民众消费等综合措施,消除痛点、补齐短板,更好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看来,理解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抓住“循环”这个关键点。他认为,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畅通经济循环,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应加快完善科技和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表示,当前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我国“两头在外”依托国际大循环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同时大国经济的优势和共同特征之一就是内部可循环,构建“双循环”格局已正当其时。
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收入、优化制度安排和营商环境,是开拓和畅通国内大循环的要求;构建高质量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是推动国家大循环发展的关键;而推动形成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协同发展体系是融合双循环的重点。随着“十四五”建设逐步拉开序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成为其中重要的建设方向。
新阶段目标“强起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从“一五”计划的工业建设工程,到“九五”计划的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五”计划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城镇化战略,再到“十三五”规划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强国战略等,都说明我们党和国家在面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大问题时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战略部署,着眼未来、规划全局、整合资源、把握机遇、形成合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建立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实现了中国“站起来”;到改革开放以后,实现了经济起飞、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还将如期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基本实现工业化,实现了中国“富起来”;到本世纪中叶,通过全国人民再接再厉、奋力拼搏,努力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中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中国再次站上历史重要关口。进入新阶段之后,中國发展的目标直指“强起来”。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使中华民族“强起来”,“十四五”规划应作出方向性、战略性的安排。
“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仅是量的延续,更是质的跃升。”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表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是超越前人的前所未有的壮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三位一体目标的叠加,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共同富裕、共同繁荣、高度文明,并对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新型强国。
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管委会主任朱之鑫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坚持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计划),助推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站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把握发展规划在新发展阶段的新使命,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发展规划的改革创新,推动发展规划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作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面临更具有复杂性、全局性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切实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时间见证前行,伟大的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路上用一砖一瓦垒砌浇筑起一块新的里程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一个又一个五年,风雨兼程、砥砺奋进,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中国之治”在这一过程中越走越成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一过程中愈走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