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教师到中原名师,再到中原教学名師,一路走来,回望走过的路,检索游走的岁月,认真、勤奋、思考、阅读、写作几个词在岁月中沉淀下来,是它们为我铺就了成长之路。
如今,我踏上工作岗位已有32年。让课堂有温度,让灵魂闪光芒,是我一直追逐的梦想,也是我始终对教育充满热情、充满动力的源泉。
让课堂打磨教师专业基础
1988年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宛西的一所农村小学任教。在这里,没有像样的硬件设施,没有同伴互助,更谈不上专业引领与进修学习。作为全校唯一的正式教师,我孤独地伫立在教育的“四角天空”下,开始了“半亩方塘”的耕耘。
10年乡村教师生涯,我用勤奋与苦学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我深知,教师职业幸福的起点在课堂,源泉在课堂,成功也在课堂。1998年调入市六小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研究教学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构建让学生两眼发光的课堂”是我一直努力的目标,“为思维而教,为素养而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是我一直坚守的教学理念。为了上好每节课,我研究教学设计到深夜;为了上好公开课,我走在路上想、躺在床上思、对着镜子讲,简直是“不疯魔不成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节节优质课的磨炼和不间断的课堂教学思考,我逐渐形成了严谨规范、扎实灵动的教学风格,成了学生眼中的“数学家”。
让研究开辟教师成长道路
教育不是改变,而是唤醒与影响,好教师要用自己闪光的灵魂去照亮学生的求知路。1999年,我调入南阳市第十七小学校后,慎思笃行,写下多篇对教育教学的思考;醉心课堂,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实践思考,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
深厚的理论素养、完备的教育理念体系是优秀教师所必备的,而学习是走向成长之路的首要途径。别人的双休日、节假日是我静心阅读、潜心研究的黄金日。我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工作,苦读与深思并行,教学与研究共进。书柜里排列整齐的读书笔记、摘录、感悟见证了我孜孜以求的执着与痴迷。100多篇发表的文章、11本师生用书、50多万字的书稿、13项研究成果,无不流淌着我赤诚的教育情怀……
在全身心投入的磨砺中,在智慧碰撞、思维共舞的教学中,我在2016年8月的中原名师考核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中原名师”称号。在当年的河南省教师节表彰会上,我受到表彰,并于2016年10月份登上了浙江师范大学名师论坛演讲台。
让团队助力更多教师成长
“每一次成绩都是一次清空。”理性思维告诉我,中原名师不只是一个称号,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要以此为起点,借助平台,助力更多教师成长。
这个平台,就是“中原名师李付晓小学数学工作室”。工作室现有35名成员,来自全市不同的学校。将近60平方米的工作室,成了我和团队教师筑梦的空间。在这里,我建立“三个机制”,实施“分段达标”,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在这里,我带领他们研究教材、研究课堂,督促他们读书学习,指导他们研究课题。我们共同努力把工作室建成成长的平台、展示的舞台、研究的基地、示范的窗口、辐射的中心、名师的摇篮。
一个人也许跑得更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在提升个人素质的同时,我努力带动更多教师走向专业发展之路。自2016年开始,我所主持的“中原名师李付晓小学数学工作室”开始承担省级名师、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育任务,现已培养10名省级名师、20名骨干教师。为了让工作室培育出更多“能上课、能学习、能研究、能写作、能讲座”的“五能”教师团队,我和我的团队送教下乡、送培下县、跨区研讨,先后到珠海、郑州、许昌、平顶山等地进行学术交流。我们工作室还举行了600多人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使将近2万名教师受益。
近几年,我和工作室成员一起快速成长。作为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我先后到广州、浙江等地进行专题交流100余场,工作室成员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学术修养都有了明显提高。31名成员参加了国家、省、市级优质课比赛并获奖;工作室成员人人承担有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名成员成长为省级名师,4名成员成长为省级骨干教师,5名成员成长为“国培”教师。工作室辐射带动了区域内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提升。
教是我们专业发展之本,学是我们专业发展之根,研是我们专业发展之源,写是我们专业发展之道,讲是我们专业发展之术。在教、学、研、写、讲中,我和团队成员实现跨越成长。
当有相识或不相识的教师向我请教时,无论再累再忙,我都会坚持通过微信、QQ和电邮与他们交流。“李老师,我是周口的岳敏,感谢您给我指点迷津!”“李老师,我是许昌的农村教师。您的报告是我听过的最实用的报告,您所讲的正是我们需要的,谢谢您!”“李老师,孩子现在上十三中了,数学依然是他的最爱,感谢您在他心中播下兴趣的种子。”……每当看到这样的短信,我都会感到温暖快乐。在家人看来,我把自己“卖给了学校,卖给了教育”,但我觉得很幸运,因为我遇见了一颗颗珍贵的心。“老师”这一熟悉的称呼,对我来说,早已变得意义大不同。它是一份幸福,一份担当,也是一份责任。
汗水与硕果共存,荣誉与鲜花同在。中原教学名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中原名师、特级教师、南阳师范学院特聘教授等一系列荣誉的背后,皆是我汗珠落地的脆响与逆风而行的飞翔。我深知,专业成长只有进行时,现在的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努力、更勤奋。因为越向前走,就越会觉得有更多的瓶颈需要突破;越往前走,就越会觉得自己在教育面前的渺小。
我知道,我心中的那条成长之路依然崎岖不平,但我会努力前行。我要为更多的教师铺路,让更多的孩子受益。这个过程也许很艰辛,但沿途的风景必会美丽。做思考的行者,迈坚定的步伐,再难的路也会变成阳光大道。
我坚信,纵使前路千万里,心中有梦是坦途。
(作者系南阳市第十七小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