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叶螨Aceria (Eriophyes) guerreronis对我国椰子产业的风险性分析

2021-03-16 13:35:16吕朝军钟宝珠韩超文李朝绪
生物安全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椰子赋值检疫

吕朝军, 钟宝珠, 韩超文, 李朝绪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海南省热带油料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海南 文昌 571339

椰子CocosnuciferaL. 是典型的热带棕榈作物,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海南、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及福建等省区,尤其以海南省的种植面积为最大,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和生态保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覃伟权等,2009)。近年来,随着海南省椰子种植面积的增加,椰子病虫害呈现增加的趋势,如椰心叶甲Brontispalongissima(Gestro) (钟义海等,2003)、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ferrugineus(Olivier)(覃伟权等,2002; 伍有声等,1998)、椰子织蛾OpisinaarenosellaWalker (李洪等,2015)等均对椰子的健康生长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在保障椰子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下,防控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就变得较为紧迫。

椰子叶螨Aceria(Eriophyes)guerreronis(K.)主要危害椰子嫩果,在部分椰子产出国已经成为最严重的果实害虫之一(Deniseetal.,2013),不仅对美国和非洲国家的椰子产业造成了显著危害,也威胁到南亚如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的椰子产业(Fernandoetal. 2002; Sathiammaetal. 1998)。椰子叶螨通过吸食椰果果皮汁液造成果实发育畸形、美观度等商品性能降低(陈慕蓉,2001),严重时可造成嫩果掉落,影响椰子产量。该虫个体较小,危害隐蔽,目前在国内还未见发生危害的相关报道,但随着国内外椰子苗木、果实等调运日愈频繁,该虫对我国的入侵风险逐渐加剧。因此,开展椰子叶螨对我国椰子产业的风险性分析就显得很有必要。

1 研究方法

根据椰子叶螨的发生与危害现状,运用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phytosanitary measures, ISPM)中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pest risk analysis, PRA)的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蒋青等,1995; 李志红和秦誉嘉,2018),从该虫的国内外发生状况、潜在危害性、受害寄主的经济重要性、定殖与扩散蔓延的可能性以及发生后的危险性管理难度等方面,对其在我国的风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布状况(P1)

自1960年在墨西哥的格雷罗州首次发现椰子叶螨危害椰子后,在加勒比海群岛、非洲和中美洲、南美洲的部分地区也陆续发现其危害。在亚洲的印度喀拉拉邦、泰米尔纳德邦等地均发现该虫普遍危害椰子(陈慕蓉,2001)。目前在我国还未发现该虫及其危害的相关文献报道。P1赋值为3。

2.2 潜在危害性(P2)

椰子叶螨主要危害椰子,其中以嫩果受害最为严重,常聚集于椰果果蒂处的幼嫩部位,通过吸食果蒂的汁液生存。通过取食危害后,幼嫩椰子果蒂出现褐色斑块,同时随着椰子果实的逐渐增大,褐色斑块开始硬化,严重时在果蒂处出现裂纹,导致果实的美观度降低,同时受害果实相对于正常果实个体明显较小。在幼果期,如果椰子叶螨暴发危害,常造成嫩果的大量脱落。P21赋值为2。

椰子叶螨个体较小,体细长,为淡黄白色瘿螨。成虫个体长200~250 μm,宽35~50 μm (Murali & Alka,2001),卵白色,圆形。目前尚未有其携带其他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报道,P22赋值为0。同时尚未有国家将其列为检疫对象,P23赋值为0。

2.3 受害寄主的经济重要性(P3)

椰子叶螨的寄主主要为椰子,同时也危害糖榈BorassusflabelliferL. (Ramaraju & Rabindra,2002)、金山葵Syagrusromanzoffiana(Cham.) Glassm. (Ansaloni & Perring,2004)、凤尾椰子Lytocaryumweddellianum(Flechtmann,1989)。P31赋值为1。

椰子是椰子叶螨的主要寄主,海南省是我国椰子的主产区,集中了全国99%的种植面积,据统计,2018年海南椰子种植面积为3.36万hm2(卢琨和侯媛媛,2020)。P32赋值为1。

由于椰子叶螨直接危害椰子果实,该虫一旦在我国暴发成灾,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我国椰子果实产量及相关产业的重大损失。但由于椰子在我国还属于小众作物,目前相对产值还较低。P33赋值为2。

2.4 定殖与扩散的可能性(P4)

椰子叶螨个体微小,一般需在显微镜下才可观察到其个体,同时,该虫可隐藏在果实蒂部的缝隙中,给口岸检疫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目前在我国还未有截获该物种的相关报道。P41赋值为1。

由于该虫个体较小,可随风雨、农事操作等进行短距离传播,亦可通过椰果、苗木等的运输携带进行远距离传播。螨类抗逆性较强,在迁移过程中存活率较高。P42赋值为3,P45赋值为3。

椰子叶螨目前主要分布在国外的椰子产区,大部分集中在东南亚和非洲、美洲。P43赋值为1。在我国,椰子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其中90%以上在海南。P44赋值为1。

2.5 危害性管理难度(P5)

椰子叶螨属于螨类害虫,个体较小,仅依靠肉眼难以直接准确区分其与近缘种,需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员进行验证识别,必要时还需要借助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组学等手段。P51赋值为2。

表1 椰子叶螨风险性分析评判指标赋分表

文献报道显示,楝科植物提取物(Badge & Pashte,2016)、半裸镰孢FusariumsemitectumBerk. et Rav.(Gunasingham & Manjunatha,2009)对椰子叶螨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P52赋值为1。

椰子叶螨在椰子果蒂危害,一般的杀虫剂对其效果有限,且其可隐藏于果蒂的缝隙中,对灭杀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该虫在田间世代重叠严重,繁殖迅速,条件适宜时可迅速成灾。P53赋值为2。

2.6 风险定量分析

根据有害生物风险评估体系及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建立椰子叶螨风险评估体系,结合椰子叶螨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及适生性研究,确定各级评价结果。得出:P1=3,P21=2,P22=0,P23=0,P31=1,P32=1,P33=2,P41=1,P42=3,P43=1,P44=1,P45=3,P51=2,P52=1,P53=2。

利用多指标综合评判分析方法,计算一级评判指标,根据表内的评判标准得到:

P1=3

P2=0.6×P21+0.2×P22+0.2×P23=1.20

P3=max(P31,P32,P33)=2.00

P5=(P51,P52,P53)/3=1.67

结合我国外来物种风险等级划分标准,根据R值划分为4个风险等级:R值3.00~2.50为特别危险,R值2.40~2.00为高度危险,R值1.90~1.50为中度危险,R值1.40~1.00为低度危险。椰子叶螨的R值为1.80,根据上述风险分析,椰子叶螨属于中度危险有害生物。

3 椰子叶螨风险管理措施

椰子叶螨目前已经对印度等地的椰子造成了一定影响,在我国还未见相关危害的报道。但从风险分析的角度来看,该虫对我国椰子产业具有较高的风险,一旦传入蔓延,将对我国的椰子产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制定适宜的风险管理措施,对预防该虫的入侵危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分析,特制定以下风险管理策略。

3.1 加强检验检疫措施

检验检疫作为抵御危险性病虫害的第一道关卡,在病虫害综合防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检验检疫过程中,要加强对进口椰子果实、幼苗、植株等的检查,同时由于该虫个体较小易于隐藏,对运输的船舶、车辆、飞机等运输工具也要进行仔细检查,防止椰子叶螨黏附于运输工具上进入国内。对发现该虫的货物,要立即进行消杀处理。

3.2 严格执行苗木引种试种

针对该虫繁殖快、个体小的特点,对疫区进口的椰子种苗、种果等材料,需隔离试种至少1年以上,当确认无疫情发生方可进行大规模的繁育和种植,将该虫的入侵风险降低到最小。

3.3 加强与国外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椰子叶螨目前在我国还未发现,为避免该虫入侵后无针对性防控技术,建议加强与该虫发生国家的科技人员及研发机构的沟通,在该虫的综合治理、监测预警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

3.4 开发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

目前国内外尚无针对该虫的快速检测技术,造成了在该虫检验检疫、应急防控、监测预警等方面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因此,需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开展该虫的快速准确检测方法研究,为我国的出入境口岸提供相应的检测技术。

3.5 应急防控技术研发

研究结果表明,楝科提取物(Bagde & Pashte,2016)、半裸镰孢菌(Gunasingham & Manjunatha,2009)等均对椰子叶螨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需继续开发应急防控药剂及熏蒸剂等,以便于检疫除害及田间防控使用。

猜你喜欢
椰子赋值检疫
关于1 1/2 … 1/n的一类初等对称函数的2-adic赋值
L-代数上的赋值
海椰子
摘椰子
结椰子喽!
椰子变变变
强赋值幺半群上的加权Mealy机与加权Moore机的关系*
在检疫中常见的几种人猪共患传染病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21
羊快疫的检疫诊断和防制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17
加强产地检疫实现以检促防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