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种杀虫剂对芹菜蚜的毒力及协同增效研究

2021-03-16 09:21王芹芹芮昌辉袁会珠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烟碱原药吡虫啉

王 立,王芹芹,芮昌辉,袁会珠,崔 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

芹菜蚜,又称胡萝卜微管蚜,其可危害芹菜的茎、叶、花絮及种子等[1],近几年成为危害芹菜的最重要害虫且呈上升趋势。目前,芹菜蚜虫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1-2],但关于杀虫剂对芹菜蚜系统的毒力测定的文献报道较少,而且用于防治芹菜蚜虫的药剂品种主要是借鉴其他作物上登记的防治相似害虫的农药品种。因此,本试验测定了7类14种杀虫剂对芹菜蚜的毒力,主要包括新烟碱类、杂环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并从田间防治需求和延缓害虫抗药性角度开展了农药增效配方的筛选。

本文选用氟啶虫胺腈与烯啶虫胺进行复配增效研究,旨在找出最佳配比以提高杀虫效果,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氟啶虫胺腈是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研制的砜亚胺类杀虫剂,作用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内独特的结合位点,可有效防治对吡虫啉产生抗性的刺吸式口器害虫[3]。烯啶虫胺是继吡虫啉之后的又一新型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独特的化学与生物性质。广泛用于水稻、果树、蔬菜和茶叶等多种农作物上,可有效防治蚜虫、粉虱、水稻叶蝉和蓟马等多种害虫[4]。因两者作用机制不同,且无交互抗性,所以两者复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芹菜蚜,采自北京市顺义区木林镇,在室内以芹菜为寄主进行饲养,饲养条件为:温度(23±1)℃、相对湿度70%~75%、光周期14L:10d,光照强度3 500Lx左右。

1.2 供试药剂 95%吡啶喹唑啉原药,98%噻虫嗪原药,96%氟啶虫酰胺原药,96%啶虫脒原药,96%噻虫啉原药,95%噻虫胺原药,98%呋虫胺原药,97%烯啶虫胺原药,98%吡虫啉原药,95.9%氟啶虫胺腈原药,95%环氧虫啶原药,96%高效氯氟氰菊酯原药,96%戊吡虫胍原药,96%吡蚜酮原药。

1.3 室内毒力测定 采用浸渍法进行毒力测定试验,选取带有适量蚜虫的芹菜叶片,剔除不适个体,再在配制好的测定药液中浸渍处理,5s后取出,于室温晾干后,放置于铺有滤纸的培养皿中并用保鲜膜封口。处理后的试虫放于光照培养箱(25±1)℃、L:d=14:10中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吡蚜酮、吡啶喹唑啉及氟啶虫酰胺药后48h检查死亡率,其他药剂于药后24h检查死亡率。检查时用细毛笔轻轻拨动虫体,完全不动或只有一条腿动但不能正常站立的视为死亡。

1.4 复配增效毒力测定 设置烯啶虫胺与氟啶虫胺腈的不同配比,实验方法同上,于药剂处理后24h统计死亡率。

1.5 玻璃管药膜法毒力测定 采用玻璃管药膜法测定3种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芹菜蚜的触杀毒力。首先将原药用丙酮分别配制成1%的母液,然后用丙酮稀释为系列浓度的测定药液,分别吸取系列浓度的杀虫剂药液300μL加入到玻璃管(直径2cm,高10cm)中,将玻璃管横放并滚动至药液均匀覆盖玻璃管内壁,待丙酮挥发干后,挑取健康无翅芹菜蚜30头左右进行处理,每个浓度重复3次,空白对照用丙酮处理。将已接虫的玻璃管放于实验室条件下处理(25±2)℃,3h后检查死亡率,死亡判断标准同浸渍法。

1.6 数据统计分析与处理 采用DPS version 7.05软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和致死中浓度。共毒系数(CTC)计算参照孙云沛法[5]。

2 结果

2.1 14种杀虫剂对芹菜蚜的毒力 14种杀虫剂对芹菜蚜的毒力测定结果(表1)。结果表明:芹菜蚜对噻虫嗪、氟啶虫胺腈、烯啶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及环氧虫啶较为敏感,其中对噻虫嗪最为敏感,其LC50值为2.83mg/L。芹菜蚜对戊吡虫胍和啶虫脒敏感性较差,其中戊吡虫胍的LC50值为101.55mg/L。整体上看14种杀虫剂对芹菜蚜的毒力水平为:噻虫嗪>氟啶虫胺腈>烯啶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环氧虫啶>吡虫啉>氟啶虫酰胺>噻虫胺>吡啶喹唑啉>噻虫啉>吡蚜酮>呋虫胺>啶虫脒>戊吡虫胍。

表1 14种杀虫剂对芹菜蚜虫的毒力测定结果

2.2 玻璃管药膜法测定3种杀虫剂对芹菜蚜的毒力 采用玻璃管药膜法测定3种杀虫剂对芹菜蚜的触杀毒力。结果表明:3种杀虫剂对芹菜蚜的触杀毒力大小顺序为:噻虫嗪>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其中噻虫嗪的LC50值为0.548 6μg/cm2(表2)。玻璃管药膜法测得杀虫剂对芹菜蚜的毒力结果与浸叶法测得的结果一致,2种方法都以噻虫嗪的毒力最高。

表2 3种杀虫剂药膜法对芹菜蚜的毒力

2.3 烯啶虫胺与氟啶虫胺腈复配增效 烯啶虫胺与氟啶虫胺腈不同配比下的毒力测定结果(表3)。结果表明:随着烯啶虫胺和氟啶虫胺腈比例的增大,共度系数基本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烯啶虫胺与氟啶虫胺腈配比为20:1、10:1、8:1、1:6、1:8、1:10、1:20时,共毒系数均>300,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其中以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为1:10时增效作用最大,增效系数达到900.87。

表3 烯啶虫胺与氟啶虫胺腈在不同配比下的毒力测定结果

3 讨论

化学防治是控制芹菜蚜最主要的手段,本研究表明:噻虫嗪、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环氧虫啶及高效氯氟氰菊酯对芹菜蚜具有较高的毒力,因此可作为芹菜蚜防治的首选药剂。本研究所采用的环氧虫啶,戊吡虫胍,吡啶喹唑啉为近几年新登记的农药。其中环氧虫啶是首个顺硝烯类新烟碱杀虫剂,而传统的新烟碱杀虫剂均为反式构型。新颖的结构赋予其新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据报道:环氧虫啶是国际上首例具有超高活性的nAChR拮抗剂,与传统新烟碱杀虫剂不存在交互抗性。环氧虫啶对褐飞虱、烟粉虱、灰飞虱、棉蚜、白背飞虱、盲蝽等多种害虫具有优异的活性,并且对多种吡虫啉抗性害虫具有优异的防效,于2015年获得国家新农药临时登记证[6-7]。本文选用的氟啶虫酰胺、吡啶喹唑啉和吡蚜酮均可抑制剌吸式口器害虫的取食,导致害虫因饥饿而死亡,具有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等特点。最新研究还发现,氟啶虫酰胺的作用靶标是内向整流钾离子(Kir)通道,可高活性地抑制Kir1通道钾电流,干扰昆虫细胞的离子稳态与平衡电位,破坏马氏管与唾液腺的正常分泌功能,从而影响昆虫的取食与排泄过程,最终导致害虫死亡[8]。研究表明:昆虫弦音神经元膜上的瞬时感受器电位(TRP)通道家族中TRPV亚家族成员nanchung和inactive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复合物是杀虫剂吡蚜酮的分子靶标。TRP通道家族基因在昆虫体内扮演着调控各种生理与行为的重要角色,参与调控昆虫各种感觉的发生,例如视觉、嗅觉、听觉、温度感知以及机械刺激感觉等[9]。本研究结果显示,此3种杀虫剂对芹菜蚜的室内毒力水平较噻虫嗪等偏低,可能与该类药剂的作用速度慢有关,因此有待进一步延长观察时间并进行田间防效试验,进而明确其毒力水平。

长期单一使用农药会增加害虫抗药性发生的风险。经过长期持续使用,吡虫啉等新烟碱类杀虫剂面临的抗性及交互抗性问题日益严重,自2005年报道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抗性以来[13],陆续报道了稻飞虱、灰飞虱、烟粉虱、桃蚜、棉蚜等害虫对新烟碱杀虫剂的抗性[10-13]。虽然目前尚没有关于芹菜蚜抗药性的报道,但长期使用单一农药会增加农药抗药性发生和发展的风险,为防止抗药性的快速发展,生产中可以选取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复配使用。本文选用的复配药剂氟啶虫胺腈与烯啶虫胺均为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nAChR )激动剂,但是与烯啶虫胺等新烟碱杀虫剂不同的是氟啶虫胺腈作用于昆虫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内独特的结合位点而发挥杀虫功能[14]。结果显示烯啶虫胺与氟啶虫胺腈在1:10混配的CTC为900.87,表现为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因此,2种杀虫剂混合使用时,建议按照烯啶虫胺与氟啶虫胺腈为1:10的比例复配,从而起到协同增效,减少杀虫剂使用量、延缓害虫抗药性的发生的目的。

本文还选取对芹菜蚜较为敏感的噻虫嗪,吡虫啉和高效氯氟氰菊酯采用药膜法进行快速触杀毒力测定,结果显示3种农药中噻虫嗪的触杀毒力最高,药效最快。因此,在生产中对芹菜蚜的防治可以优先选择噻虫嗪。

不同地区的用药背景不同,因此害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不同。本文选用的芹菜蚜采自北京市顺义区,该地区芹菜蚜对噻虫嗪、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环氧虫啶及高效氯氟氰菊酯敏感性较高,因此,推荐当地优先使用这几种药剂防治芹菜蚜。然而,田间实际防治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烟碱原药吡虫啉
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在肺癌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硝态氮和铵态氮对玉米幼苗中吡虫啉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国内部分农药原药价格消息
基于客户需求的打叶复烤柔性均质化加工研究与应用
电子烟液中游离态和质子态烟碱的测定及分布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2017年巴西进口近8000t吡虫啉价格上涨感受明显
2017年第四批农药原药企业延续核准名单
英国新烟碱农药申请遭驳回
2014年第三批农药原药企业延续核准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