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视角下的标语浅析

2021-03-16 15:49王严龙刘雪妮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标语社会治理功能

王严龙 刘雪妮

摘要:标语是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工具,具有价值导向、社会教育、社会动员等功能。本文拟从社会治理的视角,以建国以来标语变迁为研究背景,分析标语在不同时期的作用与功能,探讨标语在当前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新时代标语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标语;社会治理;功能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标语作为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工具,其功能在不断地演变,而具体内容也随着社会治理需求的变化愈加丰富,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标语本质上是国家意志指导下的产物,与国家政策相伴而生,发挥着重要功能,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标语难以避免出现种种问题,给社会治理带来风险。因此,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分析标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功能,探究治理过程中标语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有助于我们理清标语的历史脉络,完善标语的功能,最终利用标语来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标语和口号一直被当成是同一概念,标语是书面的口号,口号是喊出声的标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标语是指“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而口号则为“供口头呐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两者在含义上具有相似性,如内容简短、具有鼓动作用。标语和口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标语是用文字来加以表达的口号,口号是用声音来传播的。由于本文主要研究标语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及特征,而标语和口号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又具有相同的功能和特点,因此为了方便研究,本文对两者不作区分。

标语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登上泰山,立三丈高的石碑“刻石颂秦德”;秦末,陈胜、吴广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提出“三不足”口号:“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来宣传变法。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标语在内容和种类上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而不同类型的标语差异又较大,因此本文研究仅限于社会治理中的标语,舍弃部分非治理型标语。

二、标语的功能

标语的价值导向功能。价值导向的功能是标语在治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每个特定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都产生相应的价值观念,民众对价值观念的认同尤为重要。从“合法性基础-权威的类型-支配形势”的视角來分析,中国国家的合法性是建立在以法理型为表、但更多的表现出卡里斯玛权威为实的混合型基础之上的。因此,社会的治理只有强化意识形态一统化和话语权垄断权,将社会意识形态的教化向下渗透与高度组织的社会结合,使得民众的思想与社会保持一致,在共同的情感和相同的思想凝聚在一起,才有可能实现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因此,发挥标语的目标价值导向功能,保持社会意识形态一统化,是社会治理必然的选择。建国以来,无论标语内容如何变化,标语始终承担着目标价值导向的功能,引导民众的目标价值与社会保持一致,并获取民众的认同。在社会的治理过程中为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需要不断地对民众进行意识形态灌输,使民众进入国家制定的权威框架中来,接受社会治理所宣扬的价值理念,这就需要利用民众熟知的政治话语来引导他们,树立他们的社会意识,使他们投身于社会建设。政策语言严谨规范,条目众多,在短期内不易为普通民众所了解和熟知,可以利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标语来诠释说明,创造社会舆论氛围,将政策规定转换成大众易于接受的知识,为社会普通人员所了解接受。标语作为官方语言和民间话语的综合体,既能有效传达国家的观念意识,又能够被民众理解、认可和接受。这使得标语不仅能够增加国家话语对普通民众的吸引力,凝聚力,而且能够使得社会主义核心值观的内容为民所知,为民所懂,最后深入民心,从而达到对民众价值理念引导的目的。

标语的社会教育的功能。标语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信息载体,其包含的内容与民众息息相关,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众。通过正面的宣导或者反面的警示,标语将国家政策理念传达给民众,让民众在有意无意中接受教育,从而达到引导、规范民众行为的作用。社会的治理过程中,标语内容包含社会的方方面面,能够在大街小巷、公共场所、媒体、互联网迅速传播,这正好迎合社会教育所要求的广泛性、多样性。而且标语口语化的传播还能扩大标语的影响范围,能够达到正规教育达不到的的效果,这也是其他社会教育方法和手段所达不到的。国家政策、道德文明、社会安全、法律规范通过标语被民众所熟知,从而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标语所承载的社会教育功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建国初期的标语主要承担着国家政策的社会教育功能,后来由于社会治理的需要,标语在道德文明教化、法律规范、社会安全等方面,开始发挥其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标语社会教育功能的内容还会不断地拓展,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扮演更重要的作用。

标语的社会动员功能。治理模式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过程有着深刻的逻辑关系,并非是任意选择的结果,并且具有鲜明的路径依赖特征。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动员一直被视为重要的政治传统和执政方式。标语一直是社会治理过程中进行社会动员的重要工具。回顾建国以来标语的历史变迁,每逢国家大政方针的出台,都需要标语作为载体,将政策转化为行动,发挥标语的动员功能。“社会动员本质上是国家、政党或社会团体,通过思想充分激发和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共同完成社会任务的活动。”标语的语言文字与生俱来带有鼓动效果,其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利于传播等特点,能够迅速地让不同层次的人接收标语中的信息,最大程度、最大范围的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达成动员的的目标。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标语中,因为国家生产建设和阶级斗争的需要,标语能够用最小的成本,迅速组织群众参与建设和斗争批判。标语让民众的利益与国家、社会的利益相融合,从而让民众认同国家和社会,运用标语的力量来实现命运共同体下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开展艰苦的、长远的阶级斗争奠定精神基础。当承载国家大政方针的标语被民众认同时,利用“标语—内化—动员—行动”的动员路径(见图1),民众便自然服从于社会的管理与统治。标语的动员功能还体现在其能够通过动员获得民众的认同,从而加强权力的集中,使得权力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标语几乎等同于权力,掌握标语就等于获得民众的支持,标语动员功能就是不断地积极构建民众的社会意识形态,让民众内化国家政党所制定的政策,按照国家规划的方向,发挥其动员的作用。

三、标语在治理过程存在的问题

标语内容不当。标语使用得当,则会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反之,就会成为社会治理中的阻力。在标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标语在语言和内容上存在许多不科学因素,有些甚至违反了法律。其中,部分标语的语言风格较为生硬、缺乏服务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标语可能对民众起到一定的硬性引导和强力支配的作用,但是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究其缘由,出现这类标语的主要原因是未能真正地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这种内容不当的标语在治理中不仅起不到预想的政策宣传作用,还导致民众对政府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官民冲突,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和以民为本的当今社会,过于单一、强硬的行政命令已不再符合当前社会治理的实际需求了。

标语使用方式不当。标语是其背后所隐含的是对公共权力的使用,相应地,标语使用的不科学就意味着公共权力的滥用。治理中的权威主要来源于民众的认同,强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管控与强化标语的政治教化功能,是治理中常态化的工作。但是进入到新时代,社会不可抑制地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削弱卡里斯玛权威,民众的公民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的增强挑战着卡里斯玛及官僚体制的基础,推动着执政党由表及里走向法理权威。标语作为卡里斯玛权威的延伸,如果出现不科学、规范的使用,导致的结果就是削弱治理的能力。因此,为了维护治理权威,就必须对标语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检查监督。但是在很多地区,由于考核与监督体系的不完善,会使得大量的标语标语泛滥,“奇葩”、“浮夸”的标语百出,对治理的权威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滥发标语,不仅不会提升党和政府的公共权力,还会使致使标语性质和作用被扭曲,这不但无法达到标语所应达到的导向、教育和动员的效果,而且会造成公共财政资金的浪费,甚至使得民众对标语产生一种厌恶和排斥的心理,最终标语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会大打折扣,影响治理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标语有着其独特的深厚的历史渊源,每个历史时期的标语都折射出了自己所独有的时代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执政者的执政方向与智慧。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给标语带来的巨大挑战,但它仍會在我们社会中发挥其导向、教育和动员的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随着时代的变迁,标语在形式、内涵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如今的标语已从以往单纯的政治动员向涉及经济、社会、文化、伦理、民生等多方面的内容转变,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过去命令式和暴力式的标语开始转向为劝告、提醒等方式的标语,体现了人文关怀。所以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到,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和注重以人为本的当今社会,标语需要我们进一步改变和完善,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把握时代脉搏,运用正确的方法,科学地写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标语。

首先,不使用“禁止”、“不准”等命令式、暴力式的训诫性词语或是恐吓、诅咒式的语言,因为这容易给人以强硬、蛮横、冷酷的感觉,不利于政府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可以利用大众传媒通过协商、引导、教育的方式来调动民众为社会治理献言献策。

其次,对标语的使用应做到用之有度,切记不可滥用,同时上级领导应树立正确的褒贬导向,因为下级部门仪式性地悬挂标语是为了应对上级领导的检查,上级领导不能被表面文章所迷惑,应正确地、公正地评价下级部门的工作,而且不能盲目地、随心所欲地向下级部门下达悬挂标语的任务,甚至规定悬挂地种类以及数量。加强对政府悬挂标语任务的监管,使标语合情合理。政府应当以人为本,制定符合民众思想、符合社会治理、符合时代发展的标语。只有这样,标语才能对民众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起到导向、教育、动员的作用,才能是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

最后,要强化政府官员的责任心,标语既然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就必须对民众讲诚信,真诚以待,用实际行动来贯彻落实标语的内容。标语取得民众信任,才能增强政府公信力,从根本上调动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如若标语脱离了实际行动,那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它的功能和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它是否与行动紧密相关。一方面要言必行,行必果,将标语的内容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标语所宣传的内容,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实事求是,知其可为与不可为。

参考文献

[1]孙保全.标语治边:边境治理的一种特殊方式[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01):52-58.

[2]韩承鹏.标语口号的功能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56-61.

[3]马郢雪.抗疫标语语用功能与传播价值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08):107-109.

[4]雷胜.浅谈疫情防控宣传标语的写作[J].秘书之友,2020(10):22-24.

[5]赵瑾,郭利京.环保标语对农户环保参与意愿和认同的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7(05):64-71.

[6]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M].三联书店.2017:82-85.

[7]周凯.社会动员与国家治理:基于国家能力的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6(2):51-57.

[8]甘泉.骆郁廷. 社会动员的本质探析[J]. 学术探索,2011(6):24-28.

[9]唐铁汉.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5(03):8-10.

[10]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90-1942年的华北农村[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771501705273

猜你喜欢
标语社会治理功能
数学的翻译功能
这些标语也太让人苦恼了吧
标语变变变
关注基向量的解题功能
我有特异功能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功能关系面面观
笑喷你的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