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
摘要:肉牛的主要饲料来源包括农作物的秸秆、天然草、瓜果蔬菜等,但是该类草料的蛋白质含量比较低,不能满足肉牛生长对营养的需求,导致出栏率低和个体产量不高。应该合理的搭配肉牛日粮的营养,保证日粮的能量和蛋白质符合肉牛的生长需求。为此,应该充分的利用饲料资源,合理的搭配肉牛的饲料和草料,提高饲料利用效率的同时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关键词:肉牛饲料;利用率;营养措施
1日粮的消化
1.1肉牛的消化特点
肉牛的消化系统比较特殊,胃部由多个系统组成,其中瘤胃中有大量的细菌和厌氧菌,是重要的生物发酵罐,瘤胃能够使微生物得到充分的发酵降解。
1.2肉牛饲料瘤胃降解
为了保证肉牛的营养需求,在日料中需要添加一定量的精饲料,精饲料需要在瘤胃内发酵,产生一定量的乳酸,导致瘤胃的PH值降低,一旦PH值降低,直接影响饲料的消化率。研究显示,使用不同的精饲料喂养肉牛,瘤胃的PH值变化不同,但是PH值都会逐渐的下降。
2肉牛常用的饲料及营养评价
2.1粗饲料营养
粗饲料是反刍动物的主要饲料来源,占所有饲料比例的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八十。相关的研究显示,禾本科和豆科牧草对肉牛的生长有利,可以种植一些紫花苜蓿、黑麦草等优质的牧草,或者利用农作物的秸秆和树叶等作为粗饲料,比较常见的牧草饲料包括以下几种。首先,紫花苜蓿。紫花苜蓿是豆科牧草,主要的优点是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同时产量高和质量好。其次,黑麦草。黑麦草的种植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主要的优点是产量高和适口性好,同时利用率比较高。在我国一些地区种植黑麦草能够收获6次到7次,生长期为6个月,同时黑麦草的营养丰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肉牛对营养的实际需求。最后,皇竹草。皇竹草的主要特点是植株高大,同时叶量丰富,质量好,许多牲畜都比较喜欢,是我国许多地区的重要饲料来源。
2.2精饲料营养
精饲料主要包括禾本科籽实和豆科籽实,主要包括玉米、大豆和高粱等。这些物质的主要特点是营养價值高、粗纤维含量比较少,能够为肉牛提供所需要的能量和蛋白质。首先,蛋白质的水平直接影响肉牛的消化性能和瘤胃的发酵特性,在使用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的过程中还应该配合使用一些槽渣类的饲料,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增加肉牛的采食量和采食效果,在节约蛋白质饲料的同时也能够避免氨中毒。其次,对于断奶后的肉牛,如果单独喂养青贮饲料的话会出现蛋白质明显不足的问题,肉牛的生长速度慢,而配合使用苜蓿颗粒和尿素能够提高肉牛的体重,促进肉牛的健康生长,同时降低了饲养的成本。
2.3矿物质饲料营养
矿物质饲料包括石粉和骨粉等,许多家畜以植物性饲料为主,摄入的钠和氯严重不足,这就需要补充一定量的食盐,能够影响瘤胃微生物的生长,同时保障机体的健康。
3提高肉牛饲料利用效率的途径
3.1日粮中精饲料和粗饲料搭配合理
科学的搭配精饲料和粗饲料才能更好的促进瘤胃微生物的活性,保证纤维物质的降解,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首先,不同的粗饲料和精饲料的搭配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有的学者研究表示,如果将玉米秸秆和苜蓿秸秆搭配的话,会影响肉牛的瘤胃发酵,在满足能量供给的同时也能够满足肉牛对蛋白质的需求。其次,如果将玉米秸秆作为粗饲料,配合使用尿素,合理的搭配比较适合。
3.2粗饲料的加工
粗饲料加工也会影响肉牛的生产和消化性能。首先,农作物秸秆进行微贮处理的话,可以提高适口讯和营养价值。其次,将稻草进行处理也能够提高肉牛的性能。
3.3犊牛适当的断奶
犊牛断奶之后可以降低育肥的成本,如果能够提前到3月龄断奶,不仅可以提高母牛的利用率,同时也会提高饲料的利用率,能够节省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五的饲料。其次,注意肉牛的出栏时间,体重在500千克时就可以出栏,适当的出栏能够减少饲料的投入,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
3.4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
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能够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保证牛只的健康生长。比较常见的饲料添加剂包括脂类、非蛋白氮、微量元素等,同时也可以添加一定量的微量元素和微生物,在具体添加的过程中需要科学的选择比例,保证和饲料的搭配合理,在提高饲料利用效率的同时取得更多的效益。
3.5全混合日粮应用
应该为肉牛提供全价的粗饲料日粮,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如果在枯草季节,通过合理的搭配治疗能够达到很好的肉牛增重。其次,全混合日粮就是根据饲料配方的基础之上将粗饲料、精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进行合理的配比,保证饲料的营养均衡性,配合以科学的饲养技术,促进肉牛的健康生长。
4结束语
在肉牛生长的过程中,饲料的合理搭配很关键,不仅能够保证饲料中的营养均衡,同时能够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减少喂养的成本。为此,应该合理的搭配日粮中的粗饲料和精饲料的比例,适当的加工粗饲料,在养殖的过程中可以添加一定量的饲料添加剂,有效的改善肠道功能,实现肉牛养殖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冼小钧. 提高肉牛生态养殖效益的重要措施 [J].兽医导刊,2019(11):69.
[2] 邓秋云. 肉牛规模化饲养管理的要点 [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0(01):97.
218150118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