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形势下基层疾控生物安全防护管理措施

2021-03-16 05:48路海英孙利文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路海英 孙利文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传染性强,社会危害大。疫情应急防控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不规范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和社会安全稳定可产生较大影响。区级基层疾控要在常态化疫情形势下,动态梳理风险隐患,积极采取措施。本文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存在的风险隐患,对区级基层疾控的实验活动管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及医疗废物管理等主要环节的管理措施进行总结。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基层疾控中心;生物安全防护

中图分类号:R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超历史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2020年1月20日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报告和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防控措施[2]。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基层疾控核酸检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升,核酸检测实验室在病例诊断和疫情处置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3],核酸检测结果是新冠肺炎病例确诊的主要依据[4],在各类样品采集、样品包装、运输送检、实验室检测及医疗废物处置等环节,均涉及到生物安全管理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形势下,基层疾控仍然承担着辖区“应检尽检”人员和重点场所环境样本的核酸检测工作,日常运行过程中,需对存在的不规范问题进行持续改进和完善,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对人类的致病作用和对环境的潜在危害。本文重点结合新冠疫情形势下,区级基层疾控的实验活动管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及医疗废物管理等主要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管理策略进行总结。

一、基层疾控生物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隐患

新冠肺炎疫情应急防控期间,国家和市区均出台了各种管理设施文件,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区级基层疾控受资金、软硬件投入等各种因素局限,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生物安全隐患。一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指引性不强,质量管理控制措施的落实有待深入。二是原有的实验室格局设置不合理,实验出入活动缺乏安全规范有效的控制。三是临时启用的收样室与实验室距离较远,跨越公共办公区域,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四是临时扩改建的新冠肺炎检测专用实验室,因场地有限,各分区有所交叉,实验活动的规范性欠缺。五是实验室检测、采样的备用借用人员流动性较大,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和防护技能欠缺。六是样品的采集、包装、运输、检测及消毒等过程中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不够完善。七是废弃物处置管理不规范,缺乏专业人员的规范执行和持续的监督管理。

二、基层疾控生物安全防护管理的重点策略

1.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健全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实验室生物安全以保护实验室人员避免生物感染和大众生存环境安全健康为目的。应急疫情防控期间,基层疾控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多为宏观性纲领性文件,具体操作指引性不强, 且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5]。所以要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专项管理制度,及时补充更新生物安全体系文件,落实核酸检测专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各项管理措施,明确人员分工,根据疫情的进展和防控方案的更新对专用实验室进行动态风险评估,从新冠肺炎的感染传播途径、实验活动的危害程度、气溶胶暴露传播的可能性,实验室防护设施屏障、仪器设备使用等进行安全性的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早期采取风险应对措施,通过定期组织自查、督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整改并跟踪验证,有效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在生物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实验活动。

2.严格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的质量控制

为降低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发生率,做好实验室检测质量的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完善生物安全防护流程,认真梳理各级新冠肺炎诊疗方案、防控方案、防治措施、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专家共识等内容[6],对不同类型样本的采集包装运输、接收保存、检验检测、清洁消毒、废弃物处理、样本溢洒处置等环节均制定详细的生物安全防护流程及质控标准,并根据各级文件精神及时进行更新调整。将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质控与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流程张贴在相关区域的显眼位置,质量控制贯穿于实验室检测全过程(采集和运送—标本前处理—废弃物和意外处理)。建议实验室内外安装摄像设施, 全程记录加样、提取、扩增等重要流程和关键环节的操作。设立生物安全监督专员,可以实时监控各环节防护措施的落实并及时纠正不规范操作,以确保检测质量和实验室生物安全。

3.根据实验流程和实验室实际,严格规范新型冠状病毒实验活动的管理

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危害性大,具有隐匿性传播的特点,易造成聚集性群体感染事故。实验室发生感染有多途径,除呼吸道传播、密切接触传播途径外,从事潜在危害性气溶胶实验活动有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7]。依据《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第二版)》[8]的要求,该病毒按照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进行管理。基层疾控实验室主要为生物安全一级、二级实验室,根据实验流程和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基于风险等级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前提下[9],进行新冠肺炎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等工作。基层疾控实验室应制定样本收集处理、储存转移、核酸检测等工作规范流程,避免因实验活动流程和实验室设施存在缺陷造成样本容器破碎、样本溢撒等意外事故造成的实验活动风险。进行高风险操作(包括样本转移)的区域应尽可能采用控制措施避免无关人员进入或穿行,无法避免无关人员进入或穿行的区域应有视频装置监控并确保24小时正常开启。在打开确诊、疑似病例的呼吸道样本主容器前,应采用水浴方式进行热灭活(56℃ 30分钟);在打开主容器前在生物安全柜台面铺吸收巾,准备好0.2%和0.55%含氯消毒剂或/和75%乙醇;尽量使用带滤芯的吸头,避免反復吹吸等有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标本的实验室内禁止开展其他实验活动。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灭活前和感染性材料或活病毒采取可靠的灭活方式后,在进行核酸提取检测、样品处置等操作时,均应在二级以上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未灭活前的操作,工作人员要采取生物安全三级防护。

4.充分利用实验室设施设备的安全配置,保障实验人员的自身安全

改进应急防控中实验室布局的不合理设计,基层疾控应设立新冠肺炎核酸检测专用实验室,且应远离公共区域。收样室应靠近实验室,避免穿越公共区域。严格实验室出入管理,出主入口应有控制措施,有进入警示和限制提示,实验室工作区贴有生物安全标识和“工作状态”标识,门上有可视窗,实验室内紫外灯、空气喷雾消毒机、含氯消毒剂、75%酒精等消毒设施设备齐全,安装符合要求的II级生物安全柜、高压蒸汽灭菌器,在规定周期内自检及年度检定项目齐全、结论合格。同时,实验室内还应配备有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箱、急救箱以及消防器材等。在做好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培训基础上,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防护设备, 保障实验室人员自身的安全。

5.强化个体防护技能的掌握,将人员资格培训和定期培训演练考核相结合

疫情应急阶段,核酸检测、采样工作人员多是借用和调用其他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培训不及时,缺乏安全意识、应急处理能力,不按规范操作,均可为生物安全事故埋下隐患。区级基层疾控应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及时对实验室检测人员、样品采集人员、外单位支援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样本运输检测、医疗废物管理、环境清洁消毒、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内容的培训演练、考核,及时更新学习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强化培训操作流程,通过实战演练和考核,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新上岗的从事新冠肺炎检测、采集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理论培训,强化岗位职责和防护意识,掌握实验室设施设备的安全操作、防护技能、废弃物处理知识等,经培训考核合格者,可获得上岗资格。强化新入职人员和老员工遵制度、守规程的职业习惯养成,从根本上降低生物安全风险。

在样本采集、转运、接收、检测等实验相关活动过程中,所有个体防护须遵循卫健委发布的标准执行,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分类,选择适合的生物安全防护等级。不同等级的病原微生物采取不同的综合防护措施可分为三级[10],严格遵循穿脱顺序,标本采集、转运、接收者均应着生物安全二级防护,检测人员为三级生物安全防护。防护用具的应用及手卫生设施的配备是保护检测相关人员,避免院内感染的重点防护措施。实验室入口处配备个人防护用具,包括工作服、医用外科口罩、医用帽、鞋套、乳胶手套、手部消毒液及其他高致性病原微生物检测所需的防护物资,实验室工作区应备有洗眼器和喷淋装置。实验室靠近出口处应设有洗手池,备手部消毒液。原则上禁止外来人员进入实验室,确需进入的,须经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后,全程由实验室人员陪同并按新冠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要求进行防护。

6.实验环境及物品的消毒是保证安全的前提条件,样本的包装运输管理需重点加强

在开展新冠肺炎样本实验前和实验后应对空气、物表等进行消毒处置。对实验环境、设备器材进行清洁消毒,是保证生物安全的重要前提条件[11]。长期开展新冠核酸提取的实验室,可根据生物危害评估情况进行定期终末消毒,以消除潜在的实验室污染风险。每次实验操作结束后,应清除生物安全柜内所有物品,用0.2%含氯消毒剂或/和75%乙醇擦拭消毒,并开启柜内紫外灯照射30分钟;同时对实验室台面、地面及相关的实验仪器设备进行擦拭消毒,退出实验间后再开启房间内紫外灯照射60分钟,实验室空气和楼道使用3%过氧化氢消毒。消毒后要有消毒记录。生物安全柜操作台面被污染时,使用0.55%含氯消毒剂消毒。若病毒外泄可造成实验室污染时,应尽快密闭房间, 用含0.55%含氯消毒剂的吸附性材料覆盖污染区,避免污染扩散; 清理污染物品按照活病毒生物安全要求,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排风换气等处理方法,防止次生危害。

根据疫情防控形势,新冠肺炎样本运输严格按照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本进行规范管理。不因大样本核酸检测量的增加,降低样本的包装、运输的规范管理,要配备专用的运输车辆和装备,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感染性标本的运输应采取A类三层包装(符合UN2814要求),由内到外分别为主容器、辅助容器和外包装。运输送检过程中要保持平稳,标本直立,避免震动颠簸后导致试管盖松动标本溢出产生气溶胶,而增加开盖时感染的风险。标本采集包装、收样装箱前均应确认消毒是否到位。基层疾控对参与运输人员开展岗前培训,专车专人负责转运,人员尽量保持稳定,避免人员流动更替,运输途中应准备好应急物品,采取技防加人防措施,严防样本泄露、误用、被盗、丢失。样本运输根据《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严格落实,本行政区域内的运输必须经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审批并出具《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准运证书》后方可运输。

7.抓细抓实医疗废弃物处理的关键环节,高度重视流行病学调查、采样、消毒等产生的医疗废弃物管理

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处理是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环节[12],设立专人负责医疗废弃物的处置管理工作,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应制定废弃物处置程序文件及污水、污液、污物处理的操作规程。实验室内配备高压蒸汽灭菌器,高压消毒人员需取得压力容器操作证,持证上岗。各种医疗废弃物分门别类,规范处理[13]。从生物安全柜内清理出的感染性废弃物在实验室内经高压灭菌处理,并按照医疗废物分类收集,采用鹅颈结式封口双层封扎,完整合规标示废弃物内容后,运出实验室,交由医疗废物转运人员送至暂存处。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废弃物需单独包装,并使用新型冠状病毒医疗废物专用标识,且不得与其他废弃物混放。做好消毒灭菌记录和医疗废物交接记录。暂时不高压的样本,在高压灭菌前,喷洒消毒液后,再保存在冰箱中。新冠肺炎相关医疗废物的储存时间一般不超过2天,冷藏条件下不超过7天。实验产生的普通污水应独立收集,经处理达标后可排放。感染性的废液采用化学消毒或者物理消毒方式处理,并对消毒效果进行验证评估,确保彻底灭活。未经处理的液体不得直接倒入下水道,防止环境污染。严格落实医疗废物转移登记联单制度管理,定期交环保部门专业处理,做好交接手续,并保存留档。特别标注“新冠”。基层疾控还应制定应急方案,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对发生实验废弃物泄漏、扩散的现场进行处理,及时消毒或进行其他无害化处置,必要时封锁污染区域,以防擴大污染。现场处置工作中产生的相关固体废弃物以及使用过的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不允许随意丢弃,均作为感染性医疗废物,双层密封包装,产生的医疗废物采用鹅颈结式封口双层封扎,封口紧实、严密,粘贴新型冠状病毒医疗废物专用标识,交由储运站管理人员,做好交接登记,放置在新型冠状病毒医疗废物专用存放处,不得与其他废弃物混放。

三、体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或将成为在全球或局部地区长期流行的传染性疾病。人类关于新冠病毒的认知也在不断更新,其防控的持久性对区级基层疾控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也将是一场长期的持久性的考验。基层疾控中心应随着疫情防控的进展,适时调整生物安全防护策略,在按照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进行持续性管理的基础上,需在“人、机、料、法、环”管理因素之外,及时紧跟国家防控方案、防护指南及实验室检测等各项规范文件要求,对生物安全涉及的各个环节的风险点进行动态梳理,及时跟踪纠正违规操作行为,持续健全区级基层疾控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严格实验室质量控制,落实各项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编写组.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健康教育手册.2020-9-10:5-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告. 2020年第1号[EB/OL].(2020−01−20)[2020−04−05]. http://www.nhc.gov.cn/jkj/s7916/202001/44a3b8245e8049d2837a4f27529cd386.shtml.

[3]唐志堅,赵生仓,姜双应.现阶段疾控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探讨[J].医学动物防制 2020,36(1):49-51.

[4]吴红萍,宋涵超,董书等.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生物安全管理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20,40(3):90-92.

[5]贾延芳, 等. 针对新发传染病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管理与展望.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0年28(21): 1059-1067

[6]王艳海,张俊义,丰乃奇等.基层医院筛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措施[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8):2743-274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680号)[EB/OL]. 2020-08-18. http://www.nhc.gov.cn/yzygj/s7653p/202008/0a7bdf12bd4b46e5bd28ca7f9a7f5e5a.shtml.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 发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第二版)的通知(国卫办科 教函〔2020〕70 号)[EB/OL]. 2020-01-23. http:// www.nhc.gov.cn/xcs/zhengcwj/202001/0909555408d842a58828611dd e2e6a26.shtml.

[9]李润青,赵秀英.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生物安全风险管理[J].北京医学,2020,42(06):531-538.

[10]李渊婷,高小玲,李永红.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41(13):1661-1664.

[11]毕洁,王如刚.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0,30(19):2425-2427.

[12]刘莉莉,赖发伟,王晓等.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探讨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20,7(36):813-815.

[13]吴红萍,宋涵超,董书等.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生物安全管理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20,40(3):90-92.

1599501186323

猜你喜欢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基于FAHP法的N95口罩设计方案评价优选研究
基于扶阳学术流派学术思想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认识探讨
综合性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实践体会
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医风湿科治疗策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考试题专项演练
浅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对经济的影响
危机之下更显生物安全建设之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普外科限期手术患者处理方式的探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影像特点及应用价值
疑似及确诊新冠肺炎的临床及胸部CT影像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