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协同、校企共建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03-16 04:18:23谢晓兰肖博怀刘亚荣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

谢晓兰 肖博怀 刘亚荣

摘要:通信工程是电子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信号的产生、信息的处理以及各种媒介通信等方面的理论与工程应用,是一个极具活力与创造力的学科。针对新时代科技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和各行各业对通信专业人才的需求,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信息与科学工程学院为教学试点,以“知识储备+学科竞赛+工程实训”阶段式教学模式为基础,探索出基于技术协同、校企共建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技术协同;校企共建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引言

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它从各个领域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通讯服务[1],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同时它也是各个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我国大力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背景下,培养创新型、技术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有机结合成为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通信工程作为技术类培养领军人物的专业之一,其人才培养模式也极具挑战。如何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桂林理工大学是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其通信工程专业成立于2003年,从成立至今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在面对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挑战与国家大力加强一流学科建设的现状下,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构建起更完善的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性和创新性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些人才在企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目前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育人目标不够明确,缺乏特色

通信工程专业服务面广的特点使得通信技术应用于各行各业,近年来,物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不仅使社会各个领域对于通信技术人才需求较大,且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以更好地开展项目合作。而本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待技术协同与校企合作的认识度不够深入,停留在顶层设计环节,而且合作模式陈旧单一,缺乏发展特色。

2.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质量偏

随着工业革命4.0时代的到来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全面部署和推进,我国工业生产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社会迫切需要一批掌握新时代技术和具有先进技术理念的专业人才。而本校由于处在尚在发展的西部地区,办学条件相对薄弱,使得办学师资、资金、设备等方面存在短缺和不足,导致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质量偏低。另一方面,校企的合作力度不够,积极性偏低,导致培养的学生实战能力偏低,就业能力有待进步。

3.技术协同的机制尚未完善,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我校的培养模式不能打破传统单一的以指导老师为主体的毕设培养模式,不能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不能把更好的技术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社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机制尚未完善[2],导致毕业生很难满足企业对通信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基于技术协同、校企共建的通信工程專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探索我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知识储备+学科竞赛+工程实训”的阶段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在每一阶段融入技术协同、校企共建的培养方针,达到产学研合作深度化,积极对接企业对通信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通信工程专业的工程技术能力,践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架构图如下所示:

1.知识储备阶段

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阶段是基础理论知识学习阶段,以通信工程专业大一、大二本科生为培育对象。在该阶段,实施技术协同、校企共建的培养体系,实践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课程上: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合企业特色课程,并把部分课程交由企业管理,优化课程模式体系。考核上:改革部分专业选修课程考核方式,参考企业对人才的考核方式,适当地进行末尾淘汰制,使学生把错误的“唯分数论”观点转换为正确的“能力论”。实验上:校企协同构建实验体系,共建实验室、实训中心等校园实践基地,派驻少数企业技术员作为实践基地的技术顾问,实现技术协同。

通过课程培养学生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基本认识,通过考核改变学生对能力培养的态度,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多层次认知。三者相辅相成,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为第二阶段打下了基础。

2.学科竞赛阶段

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二阶段是专业知识及创新能力培养阶段,以通信工程专业大三本科生为培育对象。在该阶段,实施技术协同、校企共建的培养体系,实践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上,在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增设“现代通信技术概论”、“工程伦理与项目管理”和“随机过程”课程,根据信息技术发展动态调整教学内容,扩大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比例,扎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竞赛模拟训练上,校内指导老师提供竞赛主体方向,企业指导老师提供技术,通过校企合作构建的校园实践基地进行创新性培训,为正式竞赛做好充足的准备,多方面多层次体现校企共建的培养概念。正式竞赛上,通过竞赛模拟训练准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考能力。

通过专业课程加深学生对通信工程专业更深层的认知,通过竞赛模拟训练加强校企合作力度、技术协同力度,通过正式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三者相辅相成,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创新能力培养,为第三阶段打下了基础。

3.工程实训阶段

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三阶段是项目综合的工程技能培养阶段,以通信工程专业大四本科生为培育对象。在该阶段,实施技术协同、校企共建的培养体系,实践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中安排通信模拟系统的运作流程和运维过程实训、网络性能优化实训、通信仿真综合实训等,通过开展工程专业实训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流程和步骤[3]、仪器的安装部署和使用,增加工程专业实训阶段中对通信设备的理解能力与基本故障的解决能力。校企合作共建综合实训室,实训室采用企业式实验设备,场景布置与企业现场布置基本一致,充分发挥校企共建的优势;除了校内实训外,充分运用校外实训基地,引入企业技术专家作为实训基地的指导老师,对实训中疑难杂症进行讲解。此外,学校鼓励与企业合作,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训[4],在实打实的工程项目中锻炼和提升自己,掌握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技术。

通过课程实训使学生了解通信工程的流程与基本故障排查,通过校内外实训室并引入企业技术导师使学生对通信工程专业增加操作性,通过企业实训使学生真正理解和运用专业知识。三者相辅相成,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型实训和实战能力,为学生日后进入企业工作打下基础。

四、基于技术协同、校企共建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以桂林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2016级-2018级学生为试点,探索通信工程专业升级改造措施与实践。经过试点,总结成果及经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将成果应用于通信工程2019级学生,参与人数125人。

1.校内推广效果

(1)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在校生受益匪浅

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科技竞赛活动比例明显增加,主要表现为:

1)2019年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竞赛人数达到总人数的35.9%。

2)近三年获省部级以上奖项:一等奖5个(含金獎2项),二等奖17个(含银奖2项),三等奖28个。

3)四六级通过率稳步提高,2018级同学四级通过率超过了80%;学生科研成果有突破性进展:2020年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4项。

(2)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突出

目前,本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达到35.5%,高级职称比例达64.5%。“双师型”教师达到40%,构建了相对完整的梯次型师资队伍。近三年教师教学质量测评优良率和督导组评测优良率均较高,无教学事故发生。

(3)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有所提升

近三年,本专业教师对本科教学精力投入明显加强,科研水平与日俱增,主要表现为:

1)建立信号检测与传感器网络、智能信息处理、电子信息材料3个稳定的科学研究团队,近年来,获得国家级项目5项,自治区级项目3项,发表论文9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

2)主持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4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获得区级教学成果奖5项;区级精品课程2门;申报校级一流本科课程1项。

3)发表教改论文30余篇。

4)以赛促学,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及省部级竞赛获奖60余项。

2.内、外部评价效果

(1)培养的人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建立的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机制调查结果表明,本专业学生具有较扎实的专业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表现为:

1)就业率较高:2019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7.92%。

2)75%的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本专业毕业生质量和素质较好,有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能胜任单位的工作需要,毕业五年后,还成为了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

3)学生考取重庆大学、苏州大学、河海大学等985、211知名院校人数及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纬创资通(中山)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的签约率逐年增加。

(2)毕业生满意度有所增加

根据麦可思公司(MYCOS)提供的近三年毕业生培养质量报告显示: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均实现了稳步增长,分别为53%、73%、76%。就业现状满意度有所提高。分别为:48%、67%、88%,职业期待吻合度整体上升,离职率较低小于18%。教学满意度稳步增长。大部分同学对教学较满意,满意度分别为:79%、91%、89%,2019届达到93%。同时,毕业生对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成效普遍认可,校友满意度达到91%、95%、89%。

五、结语

培养工程技术是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本文通过知识储备、学科竞赛、工程实训三个阶段为基础,每个阶段融入技术协同、校企共建的培养手段,提升了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对培养应用型的通信工程人才起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莉,王玥,田燕军.5G移动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的相关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20,21(09):191-192.

[2]梁冀.基于三维式全程协同育人模式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讨——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01):112-113.

[3]李昆峰.电气工程中自动化设备的抗干扰策略研究[J].电子测试,2020(21):133-134+124.

[4]常卫东.现代学徒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2):40-41.

作者简介:

谢晓兰(1974—),女,桂林理工大学教授。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资助(JGY2019096);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0JGB206)

1679500520350

猜你喜欢
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的探索
商情(2016年43期)2016-12-26 00:00:00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探讨
关于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几点思考
中国市场(2016年40期)2016-11-28 04:40:56
校企共建《动态网站开发》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
改革高职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教学模式
《建筑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改革之初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45:34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9:55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产教融合、校企共建企业案例库建设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11期)2016-05-23 17: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