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默而识1之,学而不厌2,诲3人不倦,何有于我哉?4
(节选自《论语·述而篇》)注释
1識:同“志”,记的意思。2厌:满足。3诲:教育。4何有于我哉:于我何有,在我身上有什么呢?
释义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勤奋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教导别人也不感到疲倦,这些对我来说又有什么难的呢?
品读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晚年时他的名声已经很大了,还下决心学习《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那时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制成的,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既笨又重。由于孔子刻苦学习,翻书简次数太多,皮条竟断了三次。后来,人们便用“韦(牛皮条)编三绝(断)”这个成语来传诵孔子的好学精神。
所有的学者都有这种勤奋学习的精神。法国的笛卡儿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可是他总觉得没有学够。有人问他:“你的学识那么广博,竟然还感到不足,这不是笑话吗?”笛卡儿笑着说:“知识好比一个圆。圆圈内是已经掌握的知识,圆圈外是未知的部分。知识越多,圆圈越大,它的边缘与圈外未知部分的接触面也越大,这样感觉到的未知部分也就越多了。”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论著《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孔子要求学生们“学而不厌”,也是这个道理。
3110500589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