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提升路径

2021-03-16 18:33朱立峰李霞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12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建设后疫情时代大学生

朱立峰 李霞

摘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高校防控体系和治理能力带来严峻考验的同时,也为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研究提出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审慎的综合技能方面来培基固本,从唤醒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感的驱动意识方面来培育涵养,从延展大学生思想道德体验的情感场景方面来增加实践体验,以期为后疫情时代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次重大考验,变幻莫测的疫情对高校疫情防控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更严、更系统的要求。大学生群体年龄多处于17岁到21岁之间,审视疫情突发时期以及后疫情时代的大学生身心健康非常必要。2019年10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要坚持从娃娃抓起,引导青少年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探索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挑战和创新路径,从而为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参考。

一、后疫情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石

(一)思想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探索

新时代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需要重温马克思主义道德发展观点。马克思对道德生成阐释从“自由人的联合体”维度出发,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共同体价值取向。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换言之,思想道德建设要继承以往马克思主义经验,更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国化探索。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缩影。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马克思也认为,“价值”这个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据此可以论断,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综合影响,也会受到后疫情时代不断变化的场景的深刻影响。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以00后居多,其道德素质水准是新时代青年人的代表,关乎社会整体的道德风尚。因此,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高校教育教学、铸魂育人的重要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根据后疫情时代的各种新情况,分析当前大学生道德精神诉求的各种变化,促使大学生在他教与自教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探索。

(二)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养成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中华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对培养大学生道德品格具有良好的教化功能。后疫情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表征比较特殊,高校要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规律,积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教功能,科学精准施教,从课堂教材、校园文化、生活日常入手,逐步厚植学生的中华优秀道德情怀,不断引导其道德习惯养成与道德境界提升。高校在思政育人工作中,要唤醒大学生的道德情感,规避空洞的说教,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资源进行科学提炼,遵循道德建设发展规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硬核”内容潜移默化,积极引导他们在疫情生活或突发事件中感受德性之美。

(三)实践养成:公民道德建设的时代引领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坚持提升道德认知与推动道德实践相结合,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实践出真知,后疫情时代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发挥疫情实践对大学生内在思想认知的提升功能。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当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处在偏离与吸纳交织的关键期,他们对一些社会热点或者网络舆情的判断能力虽然有一定提升,但对于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着模糊或错误认知。再加上身处碎片化信息环境裹挟中,他们常常倾向于采用直观的方式处理事件或看待问题,很难真正剥离事情真相。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处于从“校园”走向“校外”,从“课堂”走向“生活”,从“正常生活”走向“疫情生活”的过程中,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社会发展的复杂,都对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思想冲击,这就更要求大学生在疫情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素养和道德水平。

二、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挑战

(一)价值观念: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取向需要进一步引导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多元价值观念冲击的影响,加之自身尚处于思想认识不甚稳定的时期,课题组对68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問卷的数据显示,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碰撞时,有94%的学生会优先考虑集体利益,但也有5%以上的学生会侧重个人利益。

在科技赋能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物化表征有三点。一是超越意义转向实用选择。信息科技的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特别是疫情引起的人们精神紧张、情绪恐慌等状况,会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生命价值不断考问,面临利益抉择时或多或少地会出现荣辱错位、标准松懈和美丑不分等问题,促使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念发生显性或隐性变化。

二是标准宽松夹杂功利色彩。在我国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后,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在问到“拥有巨额财富是否为人生赢家重要标准”时,学生持认同态度的占33%,持不确定态度的占27%,持不认同态度的占40%;在涉及疫情防控稳定后,“如何看待抗疫英雄大多是普通人,人人都是英雄”的问题上,学生持肯定态度的比例高达95%,也有5%的学生认为“面向疫情灾难时,我们个体的任务是保护好自己,不是人人都能当英雄”。这表明个别大学生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在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层面出现了一定偏差,因此引导唤醒大学生正确的道德意识非常必要。三是观念模糊裹挟错误认知。课题组调研发现,由于疫情的不断变化,部分大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对于坚守公民道德规范持有懈怠态度。

(二)行为表现: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需要进一步加强

尼尔·波兹曼指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无论语言还是行为方式,大众越来越倾向于以一种娱乐的态度或方式呈现。”毋庸讳言,后疫情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动态表现出善治有序与模糊混沌交织的复杂局面,需要厚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土壤,引领他们在泥沙俱下的社会洪流中,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课题组调研“如何看待疫情期间网络触犯道德底线问题高频发生现象”时,有57%的学生认为“应加强网络环境法律监管”,8%的学生认为“谋取利益可以降低道德标准要求”,35%的学生认为“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精神虚无问题却日渐严重”。这些调研数据显示,在疫情期间,网络的使用使部分大学生在价值情感流露、语言符号表达、行为示范环节等方面表现出焦灼不安与随性散漫的行为特征。4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后疫情时代汹涌而来的庞杂信息,尤其是网络上一些负面消极的道德失范行径对大学生正确观念和健康习惯的养成有阻碍作用。因此,高校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加强引导,帮助大学生规范个人行为。

(三)审美品质: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审美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突发事件来临时,一般大众精神审美意识偏离不是个案,大学生也不例外。课题组的调研数据显示,“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对精神生活重视不够”的学生占19%。调研结果还表明,处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形成及行为养成环节,在某种程度上很容易受到网络思潮的裹挟,甚至走向歧途。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场域实现了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从“现实”走向“虚拟”,这也延伸了道德价值观审美的发展空间,某种程度上也促成了实体文化与虚拟文化的有机整合。比如,近年刷屏的高考状元报考金融专业的信息,折射出市场经济对学生价值观念的深刻影响。事实上,个别大学生出现的庸俗虚荣、畸形极端或者偏离规范等道德价值观念问题,无不折射出大学生道德理念与现实生活的严重脱离,乃至缺乏生活经验造成的非线性引导顽疾。因此,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规避大学生成为物质利益的支配者,引导大学生重塑个体精神独立,从而实现对单纯物质利益的超越,进一步提高其审美能力。

三、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指向

(一)培基固本: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审慎的综合能力

部分大学生因疫情导致精神生活“缺氧”,转而寻求以网络游戏、虚拟社交填补精神空间,再加上网络平台为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的各种隐性推介,通过流量式视频片段和热点文章,对错误思想观念进行炒作造势,他们陷人错误思潮泥潭而浑然不觉。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辨别错误思潮的能力,进而能够认识复杂社会。一是要加强思想道德知识学习。部分大学生缺失扎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知识体系的深层涵养,难以对网络环境下复杂多变的错误观念进行甄别,道德价值判断能力亟待提升。二是要革新道德价值引领范式。高校要在继承道德教育传统优势基础上,探索“互联网+大数据运用公民道德建设场域”的发展模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德育工作者要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利用媒介工具创作贴近学生的新媒体教学作品,不断培育升华学生的道德品格。三是完善道德生活实践体系。思想道德建设是关乎青年大学生道德价值养成、筑牢高校“三全育人”系统工程根基的重要内容。高校应立足时代发展的土壤,提高青年大学生甄别复杂问题的洞察能力,完善线上线下思想道德场域建设,创新德育工作的思路。

(二)培育涵养:唤醒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感的驱动意识

高校要创设现代科技赋能的网络空间情感语境体系。首先,要将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与互联网时代特有的网络原生文化资源进行艺术性创新,运用各种新媒体手段,进军并占领因新冠肺炎疫情产生的大学生精神领域之空白阵地,努力冲淡网络低俗文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其次,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提炼形式新颖、具有“硬核”趣味的内容素材,在道德伦理发展脉络中,遵循思想道德建设规律,探索适合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建设的教学传播模式与实践路径。最后,要建立国家、社会、学校、新闻媒体以及家庭共同参与的全方位传播体系。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易受到课堂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多方面影响,从国家、社会、学校、新闻媒体以及家庭等层面来营造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环境氛围,延展思想道德内容传播模式,是提高德育培育品質的重要方式。

(三)实践体验:延展大学生思想道德体验的情感场景

网络社交信息泛滥的后真相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扬弃纯粹学理思辨式的课程教学,回归现实世界,建构起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生活场景,搭建起能够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实践平台。一是学校层面,高校应根据时代背景,完善学生成长发展的良性环境,从制度设计上建构思想道德教育的解释框架。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打造线下社会调查、实训参观和志愿工作坊等载体、资源在网络空间的发展传播场景,创设真实可感的情感体验场景,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二是社会层面,在遵循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社交平台等技术资源,以视频、图片、文章链接、数据信息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道德教育,释放道德场景育人的重要效能。三是家庭层面,从生活逻辑出发,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构建常态化的家风家训,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长期帮助。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机制与路径的创新,是对后疫情时代、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变迁的一种回应。究其本源,高校构建一套成熟完善的思想道德育人机制、价值观教育心理机制、价值观教育践行机制,是其后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从合力育人机制角度来说,要注重发挥多主体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合力作用。从践行机制来说,要注重开展多渠道的陶冶情操和提升德育修养的德育实践课程。思想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系统完整的社会性教育,完善以价值观机制为核心的当代德育理论体系,可以发挥其整合润滑的效用,抚慰疫情舆论背景下青年大学生的身心,为他们创设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使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浪潮中、在多元价值百花齐放的思潮中接受磨炼和考验,培养其稳健持重、理性严谨、爱国爱家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

[4]唐爱民.道德教育范畴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黄嘉富,郝文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实证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2).

[6]董祥勇.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推进策略[J].学习与实践,2019(6).

责编:桃子

3201501908205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建设后疫情时代大学生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医院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