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生态文明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启示

2021-03-15 06:06史守剑
锦绣·上旬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经验启示实践探索生态文明

史守剑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便展开了对生态文明理论、实践的不懈探索,虽过程十分曲折,但仍积累了很多经验,对生态文明规律形成了全新的认知。在实践中,渐渐总结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纵观我国近些年在生态文明中的探索不难发现,我国在生态文明方面的追求,一直贯彻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并从制度、理念多层次展开了设计,总结了许多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积极意义的方式,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系统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我国构建新时代文明社会。

关键词:生态文明;实践探索;经验启示

中国共产党于十七大中正式提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方针和任务,将生态文明的建设看作是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基础目标与建设特色化社会主义的基本构成。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行为中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表现出对于生态文明的发展、建设高度重视。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行为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与丰富提供了全面支持,提高与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继承和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

一、国内生态文明的建设历程

建国后,我国高度重视环保,建国初期便投入大量资源对京杭大运河进行疏通,在全国各地兴修各种级别的水库,新建与改造大量公共设施,为的是更好的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背景下,应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文明与生态的关系。在实践中把握社会发展方向,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一)明确并设定祖国绿化目标

建国后,考虑到数十年的战争对生态、文明造成了严重破坏与影响,于是共产党领导人展开了对生態环境保护建设的讨论,确定了以生态文明发展为目标的新时期建国任务。主要工作集中于植树造林,推动我国林业系统建设,改变自然生态面貌,消灭各地因战争出现的荒山和荒地,改变自然地貌、景观。通过一系列的务实行动,如防治病虫害、调控资源、保护环境、生态修复、绿化祖国,为我国的环境管理与建设总结大量经验。第一代共产党领导班子于我国建国初期提出的荒地荒山消灭任务中,明确强调,我国应在12年之内,消灭国内的各种荒山荒地,并在一切可以的地方,根据规格植树造林。共产党领导班子的要求,成为我国成立初期的重要工作方向[1]。同时也是改善环境、修复生态的中心任务。

1956年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同志向全国人民提出号召,请求全国人民一同加入到绿化祖国任务,随后全国各地开展了一场重大的大地园林化活动。毛泽东同志在1958年时,对大跃进导致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森林破坏提出,应全面绿化祖国河山,园林化祖国各地,要改变自然面貌,让全国各地变得足够魅力。所有可以植树造林的区域都应植树造林,不断改善我国环境面貌,美化人民的生活、学习、工作与劳动环境。

(二)明确我国环境保护国策要求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国内环境保护工作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不过因各种方面的原因,形势仍不够乐观。过去长时间的先发展后治理理念导致国内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持续性加剧,并且没有得到任何有效处理。彼时我国的大环境为,局部地区得到一定控制,但全国整体问题却在加重,问题令人十分担忧。于是在1983年,我国召开了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会议中强调,在我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将环境保护作为基本任务和国策,以此为基础制定了和我国国情相匹配的环保战略方针,即环境建设、城乡建设、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发展与实施,推动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统一。国务院在1990年的会议报告中指出,生态、生产环境的改善与保护,防治各种公害与污染是我国基本国策。就此我国正式确立了环保工作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2]。国家发展政策中,环境保护是很重要的构成,关系国家发展方向,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斯德哥尔摩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一经出现便得到了国际认可。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以及《里约热内卢宣言》表明联合国已经正式确定了今后联合国的发展方向,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全世界人类的使命与共识,并就此从理论角度转向实践。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在环境困扰中,同样意识到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性与意义。江泽民于是提到,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要求便是可持续发展。我国拥有全球最多的人口,所以我国更是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3]。于是在1991年之后,每年中央都会开展和环境有关的会议,专门研究环境、资源、人口之间的关系与问题。我国政府在1994年提出的发展白皮书中指出,我国社会的发展,应当根据具体国情,确定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目标和战略框架。1996年八大第四次会议中提出的九五计划与2010年发展纲要明确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转变方向,确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应统筹考虑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做好当下问题的分析与考虑[4]。应充分考虑子孙后代,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不能继续走过去的先发展后治理、先污染后处理的道路,绝不能断掉子孙后代的发展道路。在多次的会议报告中,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内涵不断完善,理念深入社会、人心,加快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速度。

(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为赶超经济发展,发展重心一直是工业化。虽然多年的发展使得我国工业发展速度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工业发展不仅浪费资源,同时也会陷入经济发展疲惫期,深受国际资源、能源价格束缚,严重污染环境,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资源和环境之间的问题便是我国高度重视的问题[5]。对于当前国内所出现的情况,共产党明确提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要求,深化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生态观念。200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江泽民同志在大会中发表谈话,反复强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明确指出,我国必须予以环境增长方向转变高度重视,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妥善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人口之间的关系,推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与协调发展。党十六大中提出的,全面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带动社会走向生活富裕、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道路。必须确保我国社会内部能够形成生态文明思想,让全民能够自觉履行可持续发展概念。十六大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方位协调的可持续科学发展观[6]。明确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便是对人和自然的统筹协调发展。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指出应尽可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转变我国的生态环境文明情况,这是我国和谐社会发展主要任务与目标,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性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最为本质的理念和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追求。十六届六中全会会议中的内容,不仅为我国社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引导,同时也让我国社会发展正式走向了绿色、可持续、环保道路。

(五)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

小康社会的推进中,共产党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意识到了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处理,把握资源节约要求,明确了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重要性。并在这一时期提出了推动我国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中指出,必须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创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国务院于2005年颁布的循环经济发展意见中指出,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减少环境破坏与资源消耗,投入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利益。应推进社会效益、环境、经济三者关系的统一,创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规划建议中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战略任务必须明确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建设地位。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进一步补充和强调,必须将其作为我国基本国策,推动我国走向能循环、少排放、低消耗、高产出、低投入的可持续发展社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指出,一切可能会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都必须得到严肃的处理,将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的建设摆在现代化、工业化发展突出位置,不断完善我国关于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政策与法律。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温家宝指出,应当让全国人民理解和主动参与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的建设当中,从制度、实践等角度全面年推进,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这样才能升华我国人民对于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认知,同时也是我党落实与构建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

二、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启示

新时代背景下,为推动五位一体总布局内容的落实,实现美丽中国梦,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应贯彻“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也就是说,应改变过去先发展后保护以及只发展不保护的问题。人类社会财富的源泉是自然资本,没有了自然资本就无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想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的建设必不可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最重要的两个点便是污染防治与脱贫,这意味着我们不能简单叠加扶贫与生态,而是要将二者整合为有机统一体。应从根本解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却毫无约束度的问题,改变过去滥砍滥伐的局面,而是用创新机制、转化思想的方法,比如腾笼换鸟、空间置换,发展旅游经济的方式推动地区经济建设。

为妥善处理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必须将人和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交互作用充分展现在人类面前,人与自然需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应明确与承认自然客观性,并认识到自然界和自身之间的联系,摒弃过去将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对立的反自然、荒谬观点。应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并尊重自然,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发展方向,找到适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出路、新道路。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和自然的和谐共处、相互弥补,人类就能够拯救自己,地球。

社会主义制度内在要求便是生态文明,坚定不移的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追求更高文明形态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应当从社会制度角度切入,分析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同。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异化源自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表现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对立关系与私有制度。人和自然的自我异化,表现为自身与自然界、他人的关系错乱。

社会主义社会可以更妥善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和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本主义不可以同时也做不到和解人与自然的联系。资本主义无法解决发展矛盾,同时也没有办法让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资本主義并不能用与环境要求匹配的可持续发展手段解决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违反了代谢修复与自然法则。资本积累是破坏社会代谢的主因,是强行将资本损失施加给自然,破坏自然循环的结果。

必须认真落实与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其核心为以人为本,要求是协调发展。这里的协调主要说的人和自然协调。以人为本说的是安全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不能只考虑当下,同时也应该考虑后代与未来,确保人类未来的文明能够拥有良好生存环境与健康环境。不应该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追究的便是环境、资源、人口协调,走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生产发展协调的文明道路,确保人类文明一代代和谐发展。

三、结语

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必须妥善处理生态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将资源变成干净、有效资本,才能创造出干净、有效财富。为走可持续发展社会道路,必须予以无污染、低能耗产业更多支持。应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和牢固生态文明发展观地位,创建生态文明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推动社会经济系统的循环发展,助力我国的文明可持续建设,其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杜玉娟,任汝通.生态文明思想视阈下环境问题治理探析[J].法制与社会,2020(35):125-126.

[2]崔晓琰,白月娇.论中国共产党新时代西藏生态保护方略[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04):171-177.

[3]苏永生,郭睿澂.不履行环境保护监管职责的刑事责任[J].邢台学院学报,2020,35(04):111-116.

[4]方宁,张茜,杨东旭,杨芳.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时空演变及耦合协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0,39(06):59-64.

[5]李丹琪,龚思颖,戴玲.生态效率水平影响城市竞争力的空间溢出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0(23):189-192.

[6]邱兆祥,刘永元.以绿色金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J].理论探索,2020(06):83-89.

(中共芜湖市委党校(芜湖行政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猜你喜欢
经验启示实践探索生态文明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及其启示
税务代理制度的美日经验
兰州市成功治理大气污染经验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