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波磔笔画自身的曲线美特点

2021-03-15 21:09齐家宝
锦绣·上旬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曲线

摘要:隶书的波磔筆画不仅完全继承了篆书线条的曲线美特点,且点画自身又表现出了非常有节奏的肥瘦变化。这种点画轮廓的节奏变化不仅增加了点画自身的美,而且还带动了被点画所分割的字内空白的美,使其更具有抒情性和表现性。

关键词:隶书;波磔;曲线

隶书的波状笔画较明显地体现了笔锋灵活“摆动”1的现象,笔锋的灵活摆动及其用笔速度的变化,赋予线条以节奏。陈振濂在《书法美学》中把书法线条自身出现的这种起伏变化称作线条的“起伏律”。2隶书波磔笔画自身的起伏变化也体现了“曲线美”的某些特点。蒋彝在《中国书法》中提到:“直线给人坚硬、有力和稳定的效果;曲线则给人以运动、轻快和优美的感觉。”3乔治·桑塔耶纳《美感》中讲到:“任何一条长直线都给人以枯燥生硬之感。而在波形曲线中,我们感到眼部肌肉有一套较为自然的较有节奏的运动。”4

历代书论中也多次提到关于点画自身的起伏变化5:

王棠《论书法》云:“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6《翰林要诀》云:“横波五停,首一、中二、尾二,大体作仰面不蹲,以锋傍里空蹲,三面力到,顺指欹下,力满微驻仰出,三过笔中,又有三过,如水波之起伏也。”7《书法三昧》曾说:“作字之要,下笔须沉着,虽一点一画之间,皆须三过其笔,方为法书。”8王羲之《书论》云:“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张绅《法书通释》云:“钟书磔笔须三过折,概起笔微仰,中则平,莫则起,自然三折,有波浪之势。9”《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也讲到:“昔宋翼常作是书,繇叱之。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10刘熙载《艺概·书概》云:“书要曲而有直体,直而有曲致。”11《续书谱》云:“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又有三折。”12赵宧光《寒山帚谈》云:“直则刚,曲则柔。”13

可见,笔画自身的起伏变化能带来明显的节奏感。在隶书中的波磔笔画上体现得较为明显。

这种点画自身摆动的节奏变化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墨迹书法14。

如商代陶片和甲骨上保留的墨书,金文书法中也偶尔有肥状笔画出现(在一些甲骨书法中实际上也表现出了点画轮廓变化的萌芽)。春秋时期的墨迹书法如侯马盟书、温县盟书;战国时期的墨迹书法如曾侯乙墓竹简、长沙仰天湖竹简、江陵望山竹简、信阳长关台竹简、郭店竹简、上博藏竹简、包山竹简、云梦睡虎地竹简等。这些作品中的点画轮廓都带有程度不等的弧度。

笔画头重尾轻似蝌蚪状,《左传杜注后序正义》云:“科斗文者,周时古文也。其字头粗尾细,似科斗之蛊,故俗名焉。”15“这种用笔方法奠定了以后正规场合所写的隶书,即后人称之为八分书逆入平出的基本笔法。”16

虽然在先秦的墨迹书法中,笔画形态丰富,笔画的摆动现象也频频出现。只是与成熟隶书中的侧锋用笔现象相比较,还不够恒定和统一。“这一时期,也只能看做是侧锋用笔的泛滥期。”17何应辉在《论秦汉刻石的书法艺术》中也讲:“虽然有意识的对汉字本身进行美化始于先秦,但这只是文字书写向成熟的书法艺术发展的开端。只有在汉字进入今文字阶段,其特有的艺术素质和品格通过隶变这一关键过程才充分具备,文字书写摆脱实用目的的制约,独立、自觉的书法艺术才有可能。”18在隶书作品中,尤其是在成熟的隶书作品中19,波磔笔画随着自身结构样式的变化而比较有规律的出现。

隶书的波磔笔画虽然有比较明显的提按变化,但其笔法还是以“篆引”笔法为主,“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20笔画提按成分也不宜过多。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谭》云:“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该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幸致。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弥使中截空怯者。试取古帖横直画,蒙其两端而玩其中截,则人人共见矣。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21包世臣所指的唐以前的书法,汉隶是应该包括在内的。笔法从篆书的单一均匀到隶书到行草书逐渐丰富。华人德在《书史研究与隶书创作》中也强调:“隶书要追求朴茂,不宜用楷书的提按笔法用之于隶书,笔画粗细应该有些变化,但不宜过多,过多了就花俏,与隶书追求气息古朴相违背。”22

隶书的波磔笔画不仅完全继承了篆书线条的曲线美特点,且点画自身又表现出了非常有节奏的肥瘦变化。这种点画轮廓的节奏变化不仅增加了点画自身的美,而且还带动了被点画所分割的字内空白的美,使其更具有抒情性和表现性。

参考文献

[1]邱振中《书法7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4页。

[2]陈振濂《书法美学》,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60页。

[3]蒋彝《中国书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99页。

[4]乔治·桑塔耶纳《美感》,繆灵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60页。

[5]或许有些书论针对的不是隶书书体,但对于理解隶书的结字和章法特点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6]引自华人德《历代笔记书论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407页。

[7]《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479页。

[8]引自李萍《书法经纬》,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63页。

[9]张绅《法书通释》,中华书局,1985。

[10]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书苑菁华》,卷一。

[11]《刘熙载文集》,薛正兴点校,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158页。

[12]《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83页。

[13]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

[14]先秦时期的铸刻书法中,对笔画形态更多的是做“篆引”化处理。金文是“篆引”笔法的代表性书体。[15]秦代小篆把“篆引”笔法发展到极致,线条粗细一律,形如玉箸。详见硕士论文,冯亚军《书法侧锋用笔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1。

[16]阮刊《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2188页。

[17]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46页。

[18]硕士论文,冯亚军《书法侧锋用笔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1,43页。

[19]见《中国书法全集》,第7、8卷,荣宝斋出版社,1993,20页。

[20]这里指的“成熟”,表现在点画的形态上则是波磔笔画的出现。而不是华人德在《中国书法史·两汉卷》讲到的没有波磔笔画的“通俗隶书”。且大量简牍书法的出土也表明了墨迹隶书波磔的成熟时间是早于碑刻隶书的。

[21]蔡邕《九势》,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页。

[22]《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40页。

[23]见《华人德书学文集》,荣宝斋出版社,2008,239页。

作者简介:齐家宝; 1987年10月;男;山东;汉;硕士;中级教师;书法教学;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 吉安 343000)

猜你喜欢
曲线
70年,中国孩子身高呈现“上扬曲线”
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
纠缠的曲线
溶解度曲线的理解与应用例析
梦寐以求的S曲线
曲线的华丽赞美诗
招魔法练出“腿曲线”
求对称曲线方程的简便方法
数学问答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