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徽墨的创新和传承

2021-03-15 21:09冯帆
锦绣·上旬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匠心发展现状

冯帆

摘要:对郁文轩墨的发展现状的困境经行描述,并延伸到整个制墨行业发展现状和整个行业在革新和传承上面临的巨大挑战,指出了徽墨的发展必须要适应社会,在保留古法匠心的过程中,也要运用现代科技经行创新,创新制作和营销方式,以徽墨继承和宣扬古徽州文化,使之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古法制墨;郁文轩墨;墨模雕刻;创新和传承;匠心;发展现状

笔墨纸砚,是中国独有的文房书写工具,即被称为文房四宝,自南北朝时期开始延续至今,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宝贵财产。徽墨起源于安徽黄山、宣城,属墨中之精品,徽墨集书法、雕刻、绘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上好的徽墨有色泽黑润,落纸如漆,经久固色,香味浓郁悠长,墨汁细腻,纸笔不胶等特点。

郁文轩墨,起源于安徽绩溪,它是一个依然在坚持用古法制墨的墨庄,它沿用了前店后坊的家庭式生产模式。墨庄的规模不大,并不依赖机械化生产而是延续纯手工制作,用心把墨做到极致,被称作墨界“爱马仕”。

1郁文轩对徽墨的创新及所面临的传承困境

郁文轩一直以来在坚持古法的基础上追求创新,制作出大量的特色墨品,仿古墨、彩墨和香墨,并在选材上不断出新,发掘适应时代的主题。如“人间有味是清欢”,“九子墨”“花坳”......生动活泼,极具生活气息。

然而徽墨制作工艺千百年来都是采取家族制,子承父业,代代相传。虽然现已不在传统社会,但该项技艺的教授仍需要言传身教,没有三五年的学习和积累是无法全面继承的,还需要个人的悟性和长期的感悟,并没有文字的参考和教材。再加之在配方选料上的渴求,师傅所掌握的要领需要徒弟自己细心揣摩和参悟。

再加上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年轻人越来越向往去大城市闯荡,并不愿意沉静于山林去过十年如一日的做手艺的生活,不单单对郁文轩来说,对所有的制墨企业都是这样,全心全意投入到制模行业的年轻人、继承人越来越少,出现了后继无力的艰难状态。

2徽墨现今的发展现状

虽然经济社会的急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审美需求的逐渐提升,制墨业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徽墨制造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可是自然环境也逐渐发生变化,徽州地区本身山林众多,土地资源有限。人们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纷纷种植烟草、菊花等经济作物,种植桐子树的人越来越少,而且由于保护措施不完善,山林的砍伐严重,大量的桐子树遭到破坏,导致了桐油数量的大大减少,原材料的供求受到了限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墨的生产产量。制作墨模的石楠书,一年的直径只能生长一公分,由于过量的砍伐,适应做墨模的石楠树越来越少。黄山松也受到了政府的严格控制,越来越难以获得,同时烧烟也需要特定的环境和场所,城市工厂并不能满足,资源受限,烟料的原材料产量也不能得到满足了。

很多民间小作坊并不具有品牌战略,品牌建设能力不够,缺乏前瞻性和长期整体性,不注重可持续发展,追求产量化,且对资源的利用率低下,一直延续原始的制做方法,墨印的种类太少,缺乏创新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墨汁逐渐成为了大多数人的选择,对传统墨锭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只有少数对书法、艺术有特定追求的人才会选择高品质的墨锭,很多使用者无法体验研磨的乐趣。

再加上恶性竞争,无法保障墨品质量,传统徽墨发展质量层次不齐,且存在以次充好,竞相抬价的现象,大大的破坏了公众形象。

所以徽墨的行业的发展急需做出改变,完善行业规范,提升产品质量,明确经营标准。

3古徽州地理和人文对徽墨发展的影响

徽墨的发展与古徽州所独有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明代汤显祖曾经说过“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勤劳苦干的徽州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徽州文化,也孕育了享誉世界的徽商,自古就有了“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有麻雀飞到的地方,就有我们徽商。”这样的说法,徽墨自然也是徽州文化里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从事制墨的企业在徽州逐渐繁盛起来。像郁文轩这样的小作坊也开始崭露头角,产出的墨因其品质上乘而享誉世界,使得名人富贾争相购买。随着黄山风景区,以及徽文化园等景区的逐渐发展完善,已经山区的道路修葺的普及,交通便捷起来了,经济也迅速发展起来了,徽墨企业自然也随着得到了很大的飞跃与提升。

4徽墨如何更好的顺应新时代的发展

徽墨作为一项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民间传统技艺的精粹,像一张文化的名片,展示着一个地区人民的历史与情感。我国逐渐迈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加深,無论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徽墨作为文化瑰宝更应该做出变革,与时俱进,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需要。

走进孩子们的课堂,让孩子们体会文房四宝的精妙,走进更高的艺术殿堂,使世界认识到中国徽墨的独特表达方式,以及凝聚着的深厚的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郁文轩,从自身出发,革新了自身的产品和文化内涵,并深入大学课堂,将徽州文化和制墨技艺传授给新时代青年,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2012年上海世博会,冯国华先生受邀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传习馆的墨模雕刻艺术表演,收到了中外记者的赞叹,而后与儿子冯宜明不断地研发新品,揣摩新意,拓展墨锭的销售渠道,把制墨、雕版当成了奋斗终身的事业。

广大制墨企业应该“走出去”,将制作停留在古法,将交流,营销发展到现代。只有推陈出新才能革故鼎新,相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徽墨,将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

结语

徽墨起源于战国时期,历经晚唐、宋元的发展,到明清达到顶峰,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徽墨发展至今也经历了很多病痛和磨难,当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其来说无疑又是一项重大的困境。如何突破困境,促进行业发展,这无疑是每个手工业者应着手致力的事。

徽墨的发展也要紧跟新时代发展需求,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工作重心逐渐要从生产实用墨向生产艺术墨、收藏墨、礼品墨......这些具有时代价值的墨品。

并扩展销售模式,通过互联网和一些购物APP,以及直播销售等手段销往全世界。

墨存匠心,墨韵传承,墨传文化,墨喻世界。

参考文献

[1]《歙县志·食货志》 民国 徐承尧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年

[2]《明清徽墨研究》王俪阎 苏强 著 上海 山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

(武汉体育学院 430000)

猜你喜欢
匠心发展现状
永恒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老艺人的匠心
匠心制造来自走心的细节专注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