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澄湘
《红楼梦》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无论其文学价值或是思想深度等,都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当时的社会现状,诸如仕途、王宫生活的黑暗,封建贵族的腐朽,婚姻、科举、奴隶及等级制度等等,作者都对其进行了较深刻的批判。其次,语言多为白话文,用笔淳朴又不乏细腻之感,层层皴染,使音樂与文学在艺术中既有相似的地方又保留了其自身的特殊性,通过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荣衰过程的描写,揭露了一个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必将走向衰落和灭亡的趋势。真真不愧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
一、观《红楼梦》中的书画艺术形态
大观园全景作为开篇,一种更加直观生动的艺术形式展现在世人眼前,亭台楼阁、人物山水、树木花草、飞鸟走兽等悉数入画,真是天上人间诸景备,皆山川日月之精华,令人叹为观止,俨然一座“金门玉户神仙府”。
我国的《诗经》、《楚辞》、《滕王阁赋》、《赤壁赋》、《上林赋》、《洛神赋》、《桃花源记》等皆为绘画作品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与内容,特别到了宋朝元朝时期之后,小说《红楼梦》影响最广。许多文人画家都对《红楼梦》进行绘画创作,诸如水墨画,小说插图等,形式多种多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在这里我们以仕女图为例,老师在课上曾讲过她们的秀骨清相、琳管绰约、娇花软玉一般的形象,是那段历史人物的主要刻画形象,透露出当时人们对女子外貌外形的审美意象。然对比唐代时的情景,众所周知,以胖为美。小说中林黛玉的人物外貌形象非常典型,原文中宝玉初见黛玉时:“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太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入西子胜三分。”可見人们在审美观念上的变化和主意,这一点就很重要。小说所蕴含的审美意象亦是后世画家对其创作的依据和倾向性。
简而言之,小说中出现的书画艺术形象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听《红楼梦》中的音乐艺术
《红楼梦》这部作品大致形成于“乾隆九年”(1744)前后,那个时代,也正是昆曲艺术枝繁叶茂,却又自此之后走“下坡路”的辉煌时刻。
作品中出现的昆腔曲目诸如:《西游记》《牡丹亭》《南柯梦》《琵琶记》《玉簪记》《长生殿》《浣纱记》《满床笏》《邯郸记》《牧羊记》《西楼记》《九莲灯》《双官诰》《占花魁》《一捧雪》等等。此处,作品在气韵上就同《牡丹亭》非常吻合,作者借黛玉之嘴道:“若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我们不难看出,曹雪芹欣赏的女性是诸如黛玉那样的女子,纵然“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富有才情及独特的人格魅力。黛玉不嗜仕途经济,敢爱敢恨,不喜三纲五常,言行中更多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太顾及封建礼教束缚,这也使得她看上去似乎越发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了。
结合曹雪芹他所生存的时代来看,他在戏曲方面的审美观同自身的人文价值观是齐头并进的,我常常想,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拿起《红楼梦》,是否得以延续他背后承载着的立意与创新。
明清戏曲中佛家讲的“色与空”也对《红楼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彼时,我们不可简单的将【宝玉出家】理解为一种自我解脱,他内心的理想信念与家庭压力背景是自相矛盾的,贾宝玉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他已经无法解释自己的人生,最终选择出家。当然,《红楼梦》反映出的佛道教义从来不是让世人皆遁入空门,我们领悟到的是学会理解生活的常态和知足,正如苏东坡先生所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同样的道理。不过,倘若一个人心仍混迹在泥沼中,精神始终无法超越,只看破红尘,而非看透世俗,纵使出家做和尚也是枉然。正所谓:“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三、品《红楼梦》中的哲学教化思想
2000多年以来,孔夫子提倡的仪礼、乐、诗词教化思想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这种教化思想到了明清时期,逐渐凸显出一些弊端,它没有如圣人所愿令世人通过仪礼纲常来塑造更加完善的人格,反而束缚了人性,成为封建奴役社会统治人民的手段、方式。
小说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宝钗、黛玉,就是面对这种封建教化思想的典型范例。站在伦理道德的角度,宝钗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看似是极随和温顺,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的,且识大体,她的言谈举止非常符合封建伦理道德体系。但,世人皆为肉体凡胎,她亦有七情六欲,只是对喜怒哀乐的控制力更强,太圆滑,缺乏唤醒灵魂获取真情实感的女性魅力和一种真性情。她的结局也是极具悲剧色彩的,最终孤独终老。
林妹妹,清新脱俗,敢爱敢恨。我们观其寓所潇湘馆,“竿竿青玉滴,个个绿生凉”,倏尔让人联想到“竹林七贤”。她的雅人深致,品行高尚,纵然有些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但其才情卓越,加之自小与宝玉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互为知己。故相比别的姊妹更熟惯些,言和意顺,略无参商。细想开来,黛玉赢得宝玉的欣赏、尊重与爱慕,也尽在情理之中。
还记得《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宝钗听到黛玉行酒令时引用当时禁书《牡丹亭》、《西厢记》当中的内容,过后问起,款款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这不是你我分内之事”,“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此处我们方可清楚的看到,宝钗她不仅自己是名教的忠实拥戴者,还故借此引导教育黛玉。宝钗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逐日没有了内心的真性情,而她对可以帮助自己获取家族地位的人极力的讨好,与林黛玉的为人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处让人想起书中那首《臨江仙》: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小说终归是艺术品,结合我们具体的人生轨迹,倘若任凭自己个性发展,过于“自由”,不谙世事,当然很难得到周围人和社会的认同感。但若太世故,随分从时又过于圆滑,以至于丢失掉自己本真的个性,去适应这个社会,又会乏味无趣,同时亦很难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友谊。似乎唯将这种自然的天真与名教相结合,在不打乱规则的前提下保持自己的真性情,做到有担当,有可能走向身心的和谐,统一。也许有人问,这样可行吗,谁能做得到这种平衡?我想,即便不能功德圆满,至少可以给生命一个不断充满力量和希望的方向。
这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艺术佳作,也是世界各地人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走近中国的一座极好的桥梁。此刻引用王国维先生在《红楼梦之精神》里形容的這句再贴切不过:“《红楼梦》一书,实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
注释:
1《滕王阁赋》,又名《滕阁秋风中秋鉴月辞》,是一篇辞赋作品,作者是江西南昌辞赋家张友茂。写作时间是"饶州学人若丰岁次丙戌秋月吉日,凌晓时分纪之";写作对象是"时维桂月,年丰华照";写作地点是"洪抚庶浴,赣鄱形胜。"文章描写了中秋月夜的美景,联想天上人间,悦人心目。其后描写中秋月饼的美味,可谓乐趣无边:"酾酒笼月,青雀西来。"在后来的描写中,抚今追昔,对于家国事业、伦节孝仪都有相应的理解,融入了儒家学派的"仁、和、节、孝、义"等思想。文中典故纷现,古代人物频出,李白、苏轼、陶潜、滕王(李元婴)等相继显现,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国学底蕴。滕王阁王勃名句"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张友茂《滕王阁赋》云:"疏峰拱秀右江蕴,何处来影复圆歇。风翻翠幕,霞照朱帏。公远驻斜晖,江边遐景随人可;白石长亭怨,天上宫阙几读我。"
2《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3《上林赋》是《子虚赋》的姊妹篇。据《史记》记载,《子虚赋》写于梁孝王门下,《上林赋》写于武帝朝廷之上,是司马相如最著名的作品。《上林赋》以夸耀的笔调描写了汉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及汉天子游猎的盛大规模,歌颂了统一王朝的声威和气势。在写作上,它充分体现了汉大赋铺张夸饰的特点,规模宏大,叙述细腻。
4《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
5《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6《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明代南曲的代表,汤显祖著。
7 [1] (明)高明《琵琶记·第一出·副末开场》,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1991年版。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共四十二出,《荆钗记》、《白兔记》与《杀狗记》、《拜月亭记》并称“四大南戏”。
该剧写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冲破封建礼教和道法清规的约束而相恋结合的故事。金兀术南侵,少女陈娇莲在逃难中与母失散,入金陵女贞观为道士,法名妙常。府尹张于湖赴任经过,曾向妙常挑逗,但为所拒。女贞观主潘法成之侄潘必正会试落第,亦来女贞观。陈、潘二人经过茶叙、琴挑、偷诗一番曲折后,终于私自结合。事为观主觉察,乃逼必正赴试。登程之日,妙常追至江边,雇船赶上,哭诉别情。后潘生登第得官,路出金陵,迎娶妙常归家团聚。
8《长生殿》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导致王朝几乎覆灭。剧本虽然谴责了唐玄宗的穷奢极侈,但同时又表现了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的同情,间接表达了对明朝统治的同情,还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理想
9《浣纱记》,根据中国明代传奇作品《吴越春秋》而改编的昆曲剧目,原名《吴越春秋》,共45出。借中国春秋时期吴、越两个诸侯国争霸的故事表达对封建国家兴盛和衰亡历史规律的深沉思考。故事曲折、结构完整,西施形象刻画得较为饱满,人物性格鲜明,它第一次成功地把水磨调用于舞台,并开拓了昆山腔传奇借助生旦爱情抒发兴亡之感的创作领域,唱词优美抒情,昆曲音乐与剧情结合得非常自然,许多富于创造性的音乐段落很好地加强了演出效果。
10《西厢记》最早来源是唐代元稹所著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不过它是以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改编而成的。它和《董西厢》在情节上相差无几,但在每个方面都进一步加工、发展和提高,使戏剧冲突更加激烈,人物性格也更为鲜明,特别在心理描写上,细致、精确,引人入胜。《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中原音韵》曾把《西厢记》第1本第3折的曲文作为"定格"的范例标举。
11《琵琶记》是元末戏曲作家高明据长期流传的民间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改编创作的一部南戏,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名著,被誉为"传奇之祖"。此剧叙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全剧共四十二出,结构完整巧妙,语言典雅生动,显示了文人的细腻目光和酣畅手法,是高度发达的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的结合。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段注》(上),成都古籍书店影印,1981年。
2.[清]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诂四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4.[清]曹雪芹著,黄霖校点:《脂砚斋评批紅樓夢》。
5.[刘宋]范晔撰:《后汉书》,《二十五史》(2),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
6.[梁]刘勰著:《文心雕龙》,岳麓书社,2004年。
7.[清]陈寿祺撰, 曹建墩校点:《五经异义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8.[宋]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9.[清]曹雪芹:《紅樓夢》。
10.朱光潜著:《悲剧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
(澳门城市大学 澳门特别行政区 999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