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蒂和爷爷》:写给所有人的童话

2021-03-15 10:00耐吉
世界博览 2021年1期
关键词:海蒂阿尔卑斯山克拉拉

耐吉

影片《海蒂和爷爷》是根据著名儿童作家约翰娜·斯比丽的经典小说《海蒂》改编、由阿兰·葛斯彭纳导演的作品。《海蒂》这部儿童文学作品自诞生起,就被多次改编成为各种影视作品。例如1937年秀兰·邓波儿主演的电影《海蒂》;1974年放映的由高畑勋拍摄、宫崎骏制作的52集日本电视动画《阿尔卑斯山的少女》。

《海蒂和爷爷》这部豆瓣评分高达9.2的电影,讲述了小女孩海蒂的童年经历,其中穿插着许多阿尔卑斯山的美景。当然,光靠美丽的风景不足以得到这么多观众的喜爱,《海蒂和爷爷》从很小的格局里展开了宏大的故事,从简单的剧情中迸发出无尽的亮点。它用细腻的笔触,在轻描淡写间绘制出一幅壮观瑰丽的场景,于无声无息处勾勒岁月与时光的变化。

“治愈”的魅力

一个名叫海蒂的小女孩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亡,与姨妈相依为命,而姨妈却始终把她当成一个累赘。在海蒂7岁那年,姨妈把她交给了独自一人在瑞士的阿尔卑斯山上生活的爷爷。爷爷性格孤僻,深居簡出,山下村子里的人都对他有偏见,将他视为异类。而海蒂并不在意这些,几番接触下来,爷爷被她的天真与纯洁所打动,打消了将她送走的念头。很快,海蒂便迷上了山里的生活,迷上了和爷爷相依为命的日子。白天和牧童一起赶着羊群漫步在青草地上,望着日升日落、云卷云舒;夜晚睡在爷爷小屋的二层上,头枕干草,仰望星辰。

影片中巍峨矗立的雪山、吃着草的羊群、与皮特游戏打闹的海蒂,这一切,仿佛一首曲调优美的田园牧歌。

2015年由德国、瑞士联合制作的《海蒂和爷爷》,是“海蒂的故事”又一次被搬上银幕。

一天,抛弃海蒂的姨妈突然出现,擅自将海蒂从爷爷身边带走,坐火车来到德国的法兰克福,把她卖到城里一户有钱人的家中,给一个体弱多病、不能站立行走的富家千金做陪读。离开爷爷家后,海蒂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不止一次坐在窗口,看着大城市里无边无际的楼宇发呆,心里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阿尔卑斯山上一望无际的草地,草地上的岩石,岩石边的泉水;思念着她匆匆离去时都没来得及道别的爷爷,以及爷爷那间不大却寄托了她美好童年的小屋。日升月落,斗转星移,转眼又是一年。海蒂从一个一无所知、莽撞轻率的乡下少女成为了一个举手投足都自然得体、富有教养的女孩。她天真的性格让她不仅成为富家小姐克拉拉最亲近的伙伴,甚至家里的仆佣杂役、小姐的私人教师、专职大夫都对她喜爱有加。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她已经彻底融入了这个全新的世界。

可只有海蒂知道,在她内心的最深处,依然向往着儿时那个无忧无虑的天堂。她学会了用勺子盛汤,用小刀切黄油,却忘不了当初抱起满满一盆羊奶一饮而尽的畅快;她身穿华丽的裙子,脚踩优雅的鞋,却忘不掉当年衣衫褴褛赤脚跑在山坡上的自由,只是她从未和任何人提起。因为舍不得丢下克拉拉一个人,海蒂始终压抑着自己回到爷爷身边的愿望。后来,海蒂因为思乡过度,开始梦游,她跑到大门口,遥望阿尔卑斯山的方向,这让克拉拉家一度以为是在闹鬼。最终,克拉拉的父亲让管家把海蒂送回了家乡,她乳燕投林般飞奔到爷爷的怀抱。

没有人知道当听到海蒂大喊着从远处飞奔过来的时候,爷爷有多么的激动与高兴。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享受着两人期盼已久的时刻。蔚蓝的天空下绿草如茵,碧绿的湖水倒映着万里无云的天空;野花在风中盛开,蝴蝶在草地上飞舞,灰色的砖石垒起的小屋,吱呀作响的木门随风摇摆。海蒂回家了,回到了心里最纯洁美好的乐园。海蒂给遥远的克拉拉写了信,告诉她这里的一切。

而克拉拉也终于不肯待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于是她几经周折来到了瑞士,来到了海蒂——她最好的朋友的家。从小生长在大城市里的克拉拉从来没有想到过原来生活可以变得如此简单而美好。她们可以无拘无束地用干草扔来扔去,可以看着星罗棋布的羊群发呆,可以肆意吵闹大声说笑,可以捧起清澈的山泉开怀畅饮。这些年来第一次,她摆脱了伴随自己每一年的牵绊,在最为纯真的大自然里找到了失落已久的自我。

很多次,我都以为剧情会急转直下,成为一部悲剧,让观众永远遗憾在美好的回忆里,因为痛苦往往会比幸福让人更加难以忘记和无法释怀。可是我错了,从一开始这就注定是一部简单而美好的童话故事。伴随着影片优美而轻快的音乐,时而漫步在阿尔卑斯山郁郁葱葱的树林里,时而徜徉于法兰克福车水马龙的晨风中。无论是坐在雪橇上一路沿山坡急速滑下时富有节奏的动感,还是在城市里最高的高塔上俯瞰芸芸众生时那种浩瀚的寂静,都在导演炉火纯青的镜头语言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于家庭,这部电影甚至不需要最基本的矛盾与冲突,仅凭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一颦一笑间的一个表情,就可以让海蒂和爷爷之间最醇厚而深刻的感情给观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它的家庭主题是深沉而现实的,没有生死相隔,只有离别重聚。一场不辞而别再到意外相聚,足以让每一个人为之动容。

关于友谊——那种只会存在于两个最天真无邪的孩子之间,最为单纯与真挚的感触。也许我们来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这一刻之前没有任何的交集。而仅仅是几句话、一场游戏,便成为莫逆之交。从互不相识到在彼此的世界里举足轻重,跨越距离的限制,把自己所向往的世界带给对方,这样毫无任何杂质的感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多年以后物是人非,当你再一次想起尘封的往事,依然饱含着欣慰与自豪。

这部童话故事到如今依然可以有这样的活力与魅力,世事变迁,太多的人和事已经不一样了。但是,人类在追求简单而朴素的唯美的梦想,却从来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迁,这就是治愈系文化的魅力所在。

拒绝支配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从小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中,家境比较殷实,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运气,有很多人可能从童年开始就遭遇各种坎坷和不幸。当然,有很多人也就因为拿到这样的脚本,就觉得自己的人生也就这样了。

那么本片的女主海蒂,她是一个拿到什么样人生脚本的人呢?我相信,让绝大多数人去预测海蒂的未来,大都会觉得她非常可怜和不幸,长大之后十之八九也会走上穷困潦倒、性格脾气比较古怪的人生道路。

假设海蒂也是这么想的,那么她大概率就会按照这样一条道路去过自己的人生。然而,《海蒂和爷爷》的故事巧妙的地方就在于,完全没有按照这样一种日常设定的脚本去编排,在电影中,海蒂至少有3次人生脚本的逆转。

第一次人生脚本逆转,就是片头海蒂被送养给爷爷,爷爷在众人眼中脾气古怪,不与人亲近。当姨妈不管不顾地离开后,爷爷不理睬海蒂,把她一个人挡在门外。之后,甚至表示要讓牧师把海蒂给送走。如果按这个脚本写下去,海蒂的命运何其悲惨?然而,最终的结果是,海蒂赢得了爷爷的心,继续留在爷爷的身边,和爷爷相依为伴,非常开心快乐地在阿尔卑斯山上生活着。那么,她是凭借什么拒绝被支配的命运、并且能够和自己的亲人继续在一起的?

第二次人生脚本逆转,就是她被姨妈骗到城里做富家女克拉拉的陪读。很多人会觉得,这对海蒂来说是改变命运的一件事情,特别是她阿尔卑斯山上的这些朋友们,他们都觉得在有钱人家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然而,19世纪非常压抑和禁锢的文化氛围之中,在这种大户人家生活,其人生脚本似乎也就按照着成为循规蹈矩的淑女、侍女去书写了。然而,海蒂还是保留着自己的天真,最终还实现了能够回归到自己原来生活状态的梦想。那么,她又是怎样赢得大家的认可、并且实现了回归原来生活状态的愿望?

第三次人生脚本逆转,发生在她回到阿尔卑斯山。回到阿尔卑斯山上,意味着她又回归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农民身份。虽然爷爷也安排她去读书,但可想而知,这里的人生脚本,可能也就是一辈子务农。可是,海蒂却选择拿起笔,准备开始写故事。你可能很羡慕她能够有这个勇气拒绝被支配的命运,改写自己的人生脚本。但是,这个小女孩,到底凭借什么底气去拒绝被支配呢?

首先,海蒂知道要去打破“禁令”。童年时期,父母亲或别的成年人会告诉孩子:你不行,你不能这样或那样做,这就是在给孩子下达“禁令”。对于孩子而言,他有一种“生本能”,那就是:我必须要限制自己的言行,以符合大家的期待,这样才能得到父母的爱。再大一点,他也可以通过限制自己的言行来获得更多人的爱。当然这种限制,也会伴随自己的一生。正是受限于这种“禁令”,让他们接受了悲剧的人生脚本,好像只能按照脚本上的台词和行为去演绎自己的人生。

在阿尔卑斯山上和海蒂共同生活的那段经历,让克拉拉像个普通孩子一样在草堆里嬉耍,在大草原上自由地呼吸。

买下海蒂的那户富人家庭,有长长大大的餐桌,价值不菲的精致餐具,有私人管家、家庭教师、医生、训练有素的女仆。这家人非常讲究礼仪举止,所以当海蒂做出“不合礼数”的举动时,管家就会出来严厉制止。

克拉拉的奶奶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她是海蒂人生迷路时的指路明灯。

海蒂和爷爷住在一起的时候,她所打破的,是爷爷就是一个不好相处的坏人的“禁令”。因为不好相处,很多人传爷爷是杀人犯,甚至海蒂自己一度也产生要逃离的想法。但是,她很可贵的是,愿意把自己的担心和爷爷分享,并且愿意用自己的眼睛、而不是别人的眼睛去观察爷爷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住在克拉拉家的时候,她打破的是女管家的家庭“禁令”。吃饭该怎么吃,说话该怎么说,什么能做或不能做,女管家有一整套的禁令,不仅控制着克拉拉,也试图去改造海蒂。然而,天真烂漫的海蒂对于这些禁令并不完全认同。她带着克拉拉逛街,并且抱回女管家不喜欢的猫。她看起来并不淑女的行为,都昭示着自己并不想成为女管家所期待的淑女角色,并用这种方式告诉女管家不要这种禁令控制自己。事实上,后来女管家确实放弃了对海蒂的改造。

回到阿尔卑斯山上,她打破的是生活方式的“禁令”。大多数山上的孩子,对于未来生活的设想,都和父母辈一模一样。他们似乎想不到、也不被允许去做这个范畴以外的事情。而海蒂想要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当你试图去挑战被支配的生活时,你必须首先知道,你在跟哪些“禁令”作战。这些“禁令”大多就是别人以为你该怎么生活、甚至他们也是这么生活的一种说辞。当你能够发现这些,你才能跨越出去,至少可以发出这样的质疑:为何我要被这些“禁令”困住?

打破桎梏

除了海蒂和爷爷,看过这部电影的人还会被一个人所折服,那就是克拉拉的奶奶。这是电影中的一个智者,可以算是海蒂的人生导师。如果说海蒂拥有拒绝被支配的勇气纯属靠自己,有点不太切实际,因为毕竟是一个小孩,她要拥有更高的眼界,必然需要一个有足够智慧的大人去引领她。

克拉拉的奶奶正是这样的人物。她对海蒂的主要帮助,是给了她“阳台思维”。

阳台思维,是指要像站在阳台上眺望一样,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自己和事物,而不是用自己原来的视角,这样你就可以更客观地看待一切。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思维定势,也就是,我们总觉得事情应该是这样的,也因此看不到事情还可能有别的局面。对我们很多人来说,之所以难以具有拒绝被支配的勇气,正是因为困在这种思维定势中。

影片中,当家庭教师批评海蒂,觉得她才智平庸、不认真读书时,克拉拉的奶奶没有陷入思维定势之中,她选择了和海蒂沟通。这种拒绝被别人言行支配、拥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是跳出思维定势的一步,也是“阳台思维”的体现。

所以,这才让她了解到,其实海蒂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只是海蒂有一个思维定势——皮特告诉她,像他们村里的这些孩子读书写字是没有什么用的。当然,对海蒂和皮特来说,这一点在当时确实也没有错,但是这种思维定势,就把他们限定在自己的人生脚本里了。

奶奶没有用大道理教育海蒂,比如教育有什么作用,而是给她下了个“饵”。她给海蒂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海蒂很喜欢,但是奶奶没有告诉海蒂故事接下去发生了什么、结局是什么样,而是告诉海蒂,如果你希望知道故事接下去发生了什么,那么你学习写字就能知道了。海蒂正是被奶奶这句话所激励,开始认真读书认字。当然,也因此,让海蒂有了更高的视野,渐渐具备了“阳台思维”。

有了“阳台思维”,才让海蒂能够说出“我要写故事”这样的梦想。当然,也因此她受到许多人的嘲笑。“大家都笑我,因为我想写故事。”当她回到阿尔卑斯山上、写信告诉奶奶这件心事时,她的内心是动摇的。

有许多试图改写人生脚本的人,都会在改写过程中发生这样的动摇,不知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是否也是如此。那么,这段克拉拉奶奶告诉海蒂的话,就对你非常重要了:那是因为大家知道的太少,而你看过更大的世界,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有哪些东西会让你快乐,就去做,无论别人说什么。

看过电影后的许多观众都把这段话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其实这句话就是“阳台思维”最好的注解,当你跳脱开原来的认知局限、看到更大世界的时候,你才会明白你拒绝被支配,其实是为了拥抱更大的世界。

原著作者所处的19世纪,正是西方开始允许女性受教育的年代,这个时期也诞生了许多像海蒂这样以写故事为人生目标的女作家,如《简·爱》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汤姆叔叔的小屋》作者比切·斯托夫人等。她们其实都受益于“阳台思维”,从而得以改写其人生脚本。

而这样的影响,可以说持续至今。最近有一本图书榜上的常客《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塔拉·韦斯特弗,可以说是21世纪的海蒂真人版。这个17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只有起重机的轰鸣,父亲不允许她拥有自己的声音。然而,正是通过自学,她成为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的哲学硕士、历史博士。这本书就是她个人的自传,她的故事也激励了许许多多的人。

因此,当你感到人生陷入困境、命运被支配的时候,不妨去读书。当你站上更高的视角,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困住你的樊笼和桎梏也会被打破。

其实,如果你身边有一个具有拒绝被支配勇气的人存在,你的人生脚本很可能也会被改写。就拿克拉拉来讲,她并不是一个生理上不良于行的孩子,而是因为癔症,也就是因为心理因素占主导而导致。在19世纪,这是一个常见心理疾病。弗洛伊德其實就是通过治疗大量的癔症患者,从而发现了催眠,进一步发明了心理谈话术,也就是现在的心理治疗。

不能行走,其实可作为“被支配”的隐喻,生命被内心限定住,不能自由自在。因为海蒂的出现,让克拉拉看到并有机会去体验生活的另一面。特别是她在阿尔卑斯山上和海蒂共同生活的那段经历,让她也能够舔着碗吃东西,像一个普通孩子一样在草堆里嬉耍,在大草原上自由地呼吸。也就是在那一刻,当她的心灵束缚被解开,她的双脚也就自然而然地可以行走了。

有时候,或许只是有个人做了一个示范,你便可以向前。假如你觉得自己也拿到比较差的人生脚本,不妨借助海蒂的勇气,尝试做点改变,或许你的人生也能演绎出另一种脚本。

(责编:马南迪)

猜你喜欢
海蒂阿尔卑斯山克拉拉
海蒂的苹果
阿尔卑斯山积雪
《阿尔卑斯山中小镇》
音乐与爱情——舒曼与克拉拉的爱情马拉松
阿尔卑斯山的“粉红雪”
海蒂和爷爷(中)
克拉拉过敏了
海蒂和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