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正东
绿色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强调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些重要论述凸显出新形势下绿色发展、绿色转型的重要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08年启动了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计划,旨在关注和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更是以“绿色经济”作为大会主要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要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转换发展动能,摆脱对传统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让“绿色经济”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本文以盐城市为例,针对绿色转型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
盐城绿色转型发展概况
盐城市位于江苏省中部、东临黄海,坐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生态圈,地处全球制造业中心之一的长三角地区,工业化发展阶段进入中后期,这是盐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特征。盐城拥有突出的生态区位优势、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深厚的生态文化底蕴,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良好的生态产业基础,这些独特的生态优势,为盐城加快推进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近年来,盐城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的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坚持以绿色引领发展、以发展增添绿色,探索出一条绿意盎然、生态赶超的绿色发展路径,呈現出发展与生态互动、经济与生态双赢的良好态势。但在实践过程中,特别是面对新时代新要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挑战。中共盐城市委七届六次全会确立了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在苏北苏中前列”为目标,以“开放沿海、接轨上海,绿色转型、绿色跨越”为路径,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强市、生态立市、富民兴市”战略,把绿色转型发展提到了新的高度。丰厚的绿色“家底”、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以及申遗成功的历史契机为盐城大力推进绿色转型和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盐城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产业结构层次和经济发展质量是制约盐城市绿色转型的重要因素。从表1中可以看出盐城和苏州的经济发展差距,不仅表现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总量上,而且在产业结构的构成上也存在明显差别。盐城2019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0.9:41.6:47.5,苏州2019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0:47.5:51.5。另外,从经济发展质量上来看,盐城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352亿元,比上年下降0.2%,而苏州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59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3.6%。此外,两地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科技进步贡献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盐城市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质量上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创新驱动作为绿色转型的重要动能有待进一步激发。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推动绿色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重要动能,盐城坚持用创新驱动发展来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很大进步。2019年江苏省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72%,苏州2019年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5%,而盐城当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和苏州市的水平;科创企业是提升创新能力和绿色转型的重要载体,盐城在新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方面与苏州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见表2)在人才引育力度和各级各类创新机构和创新人才数量方面,盐城也需大力加强,为推进绿色转型做好人才储备。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需要进一步发挥。盐城地处江苏省中部、东临黄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滩涂资源,全市海岸线长582公里,占全省的56%,滩涂面积45.33万公顷,占江苏省沿海滩涂面积的75%,占全国的七分之一。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位于盐城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遗产空白,成为全球第二块潮间带湿地遗产。近年来,盐城市在生态环保工作方面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污染防治深入推进、生态建设成绩显著。但我们还应该看到,盐城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环境质量现状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仍较为突出,环境保护还面临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绿色发展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环境质量尚未实现根本性扭转、环境风险隐患依然突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盐城绿色转型的路径建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盐城要推进绿色转型,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升级,加强创新驱动在绿色转型中的动能作用,发挥好生态环境优势,使绿色发展、绿色转型的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推动绿色转型。绿色转型实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发展道路的问题,要实现绿色转型,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增强农业竞争力。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农业“大产业”战略布局,把产业链、价值链等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积极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引领农业转型升级特色发展。加快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全面提升农业附加值。发挥盐城地缘优势,建设上海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主动承接上海先进农业产业转移,提升农产品加工和物流能力。
扎实推进第二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实现高端化、集群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围绕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制造、大数据等领域,加快培育核心企业,形成一批新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加快配套项目集聚,建设国家沿海绿色精品钢铁基地,努力培育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百亿级产业链条,打造全市域地方标志性支柱产业。
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点燃绿色转型新引擎。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质态提升。推动汽车、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优势制造业与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引进跨国公司总部、地区总部以及国内大企业集团研发中心。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家政服务、体育休闲等幸福产业。
以创新为驱动,引领绿色转型。创新是绿色转型发展的主引擎,要聚力创新,服务创新,加快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大对创新资金的投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创新人才的招引力度,加快聚集优质创新要素。
全面推进绿色转型,必须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投资力度,加快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资金投入体系。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国家、省财政转移支付的争取力度,争取国家、省有关社会发展与科技计划项目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创立绿色转型科技专项基金。重点扶持绿色转型领域中的关键性瓶颈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与应用。要着重加大招引外资力度,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鼓励和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特别是外资金融机构在盐城设立分支机构和地区性总部。科学运用金融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构建顺应绿色转型要求的投融资平台。积极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绿色转型的重大项目,着力构建由政府引导的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投融资体系。
加强企业自主科技创新。引导和支持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鼓励企业按照“有技术人员、有固定场所、有研发經费、有研发设备、有具体研发方向、有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基本要求,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设。调动和激发企业创新主动性、积极性,加快构建科技企业培育体系。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招引力度。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只有抓人才才能抓住创新发展的未来,也才能扎实推进绿色转型发展。要加大对各级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和创新领军人才的招引力度,实施更具竞争优势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构建更灵活高效的人才使用与管理机制,加大科技创新人才激励力度,强化人才创新创业金融支持,加大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力度,打造更系统完备的人才培养发展平台,使人才服务机制和发展保障机制更加完善。
发挥生态优势,促进绿色转型。以生态为优势,推动生态绿色转型。盐城是生态大市,我们既要保护传承好绿色生态环境和世遗资产,彰显生态特色,也要发挥生态方面的优势,开拓绿色转型的新路径,让生态增值。
保护绿色生态环境,守护世遗资产。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区定位清晰和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城乡建设与国土开发格局。把“生态红线”作为维护生态平衡的保障线,实行分类管理,坚决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划定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大力推进自然湿地保护与建设工作,实施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工程,逐步修复退化湿地,增强生态自然修复功能。筑牢生态安全防线,推动环境保护从“治标”向“治本”转变。精心守护世遗家底,组织编制黄海湿地保护规划,细致开展生态修复,更好地恢复生态原真性和生物多样性。建立湿地保护执法协作机制,坚决查处破坏遗产地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加强生态红线管控,大力实施绿化造林工程,持续提升黄海湿地生态价值。统一遗产地形象标识,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合作,积极开展湿地保护前沿科学研究,为世界湿地保护贡献“盐城智慧”。推出一批展现世遗生态文化的高质量艺术作品,进一步扩大世遗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发挥生态优势,开拓绿色转型新路径。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以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中华麋鹿园为龙头,新建改造一批引领性、标志性、功能性的旅游项目,加强景点间的空间连接,高标准推进黄海湿地生态旅游业发展,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统筹推进湿地景区开发建设,有效整合红色资源、人文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依托生态资源,构建以生态为基础,经济文化、现代农业、沿海风光等为一体的大旅游格局,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将盐城建设成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旅游城市和国际湿地生态旅游胜地。瞄准上海市场需求,积极争取上海康养基地项目落地,推动上海休闲、旅游、康养等社会服务同城化,打响盐城“全国优质康养休闲旅游胜地”品牌。突出水乡水韵风采,创塑一批有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持续打造“城市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提标改造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让市民走出家门就能拥抱自然。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布局更多的“城市生态综合体”,打造景城交融、引人入胜的生态城市。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推进绿色转型和绿色发展,就必须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在思想上有深刻的认知和认同,在生活中积极践行绿色转型和绿色发展理念,让绿色发展成为我们的共同追求。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培育和树立绿色价值观,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努力挖掘、传承、保护和利用绿色文化资源,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全方位开展生态环境和绿色价值观教育,让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全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加快生态文明知识普及,使环保教育普及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增强社会大众的绿色生态意识、环境意识、责任意识、节约意识,逐步让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主流选择,树立绿色发展的生活理念。
积极倡导低碳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每个公民都应该做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者、推动者,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共同创造和守护我们的美好家园。倡导健康饮食和良好生活习惯,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养成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从我做起,践行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比如推行“光盘行动”、禁止“过度包装”、治理快递垃圾等,将绿色生活方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围,更好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绿色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盐城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