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改道对明清时期徐州的影响

2021-03-15 06:47孙玲
人民黄河 2021年2期
关键词:水灾徐州黄河

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的起源之地,承载着中华大地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但黄河给中华民族带来水源与肥沃土地的同时,也给黄河流域下游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无数次严重的灾难。有关调查研究显示,在历史上有记载的黄河泛滥、决堤和改道现象就多达上千次,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灾难的改道现象就有20多次。黄河改道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每次改道必然对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地貌及人民生命安全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交界处的徐州,是明清时期京杭运河与黄河的交汇之处,同时在古代也是汴、泗二水的交界处,在历史上这里是极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因其地理位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1855年改道流经山东之前,黄河因流经徐州而给徐州带来了便利的水路交通,但同时也给徐州带来了严重的水灾洪患。由辛德勇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黄河史话》一书,详细讲述了黄河水患的形成原因、发展历史和古代政府治理方案。全书包括五大部分,从各个方面详细论述了黄河对于中华大地产生的巨大影响。该书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其文字表达也较为生动,观点阐述言简意赅,容易理解且引人入胜,具有明显的现代文学色彩。该书能够集知识的准确性、语言的生动性、表述的趣味性和观点的时代性于一体,同时利用相对简单易懂的图形帮助读者加深对真实历史的理解。除此之外,该书还有英汉双语版本,使之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黄河流域历史及进行中文学习的重要辅助读物。《黄河史话》一书用生动且形象的语言描述了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上下五千年中不断滋养着中华大地,同时也给中华大地上的居民带来了诸如河水泛滥、决堤等灾难,向读者详细描述了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对黄河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

《黄河史话》一书详细记载了黄河的发展历史和历代治理黄河的策略与方法。全书分五章,第一章主要讲述人们对黄河源头的认识,详细说明了历代对黄河源头的探索和认识;第二章主要讲述从战国到明清时期黄河对于下游流域人民所造成的众多灾难,同时也详细记录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河道重大变迁的历史情况及其原因;第三章通过对黄河河道变迁的描写,进一步描述了黄河水灾对于地理环境及历史上黄河流域各大城市的重大影响,描写了在黄河改道变迁时期当地居民的疾苦生活;第四章重点描写历史上众多治水人物的治水思想和治水功绩,比如大禹治水、王景治河、东流北流之争、潘季驯“束水攻沙”等,详细分析了各个时期人们对于治理黄河所实行的方案及其实际的作用和意义;第五章着重描写黄河对于我国水利工程及海运、河运的重要作用,指出黄河从根本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繁荣。

1 黄河水灾产生的原因

根据《黄河史话》一书相关记载,公元1300年到1850年的500多年里,黄河仅在徐州地区所发生的水灾就有100多次。在明朝的200多年间,平均每六七年就发生一次水灾。而在清朝的1640年至1850年这200多年内,黄河共在徐州境内发生水灾60余次,平均每三年就会发生一次水灾。之所以徐州地区水灾频繁发生,是由于环境、气候及人为因素等多种复杂因素所引起的,其中最重要的成因是当时人们对于黄河流域森林植被的破坏及黄河自身水流的特点所引起的,这是明清时期黄河水灾频繁发生的重要客观原因。徐州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雨水集中在春夏两季而秋冬两季相对寒冷干燥,并且夏季多暴雨,降水相对集中,使得黄河的流量短期内急剧增大,从而更容易引发河水泛滥成灾。这种相对集中的降水和气候的快速变化,是导致该地区黄河水灾频繁发生的重要自然原因。

明清时期,下游黄河水道相对较窄且弯道较多,而黄河中游地区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泥沙含量增高,所以使黄河下游河床泥沙大量堆积,形成地上悬河。而当夏季降水增多时,短时间内下游的流量急剧增大,河水水位抬升,使得黄河水沿着大堤流淌,河水就容易破堤而出,徐州周边的黄河下游地区水灾的发生更为频繁。尤其是明清时期政府为了保证水运河道的相对通畅,对于下游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存威胁置之不顾,这也是当时黄河下游水灾频发的重要人文社会原因。

徐州地区明清时期的黄河水灾在不同季节、不同区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地域上来说,黄河水灾主要发生在沛县及周边地区,而在铜山、萧县等地水灾发生次数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徐州地区西高东低的地势所造成的。沛县因为地处微山湖南边,黄河流量增大会导致入湖水量暴增,而沛县所处地区处于较低地势,所以湖水的暴增会给沛县及其周边地区带来严重的灾难。从季节上来说,夏季是黄河水灾的多发季节,这是由黄河流域大都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所决定的。

2 徐州地区黄河水灾对环境所造成的严重影响

根据《黄河史话》一书的记载,明清时期的黄河水灾通常会淹没田地、毁坏村庄房屋甚至会冲毁城墙,对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和个人财产造成严重的伤害。根据相关记载,1523年7月,在沛县发生黄河决堤,黄河水灌入昭阳湖中,导致湖水水量猛烈暴增,而昭阳湖本身地势较高,湖水凶猛下泄导致下游地区遭到了严重的水灾,人民失去住所、饥寒交迫,生活惨不忍睹。根据史书记载,当时大学士杨廷和联合其他官员上奏汇报灾情,奏书中提到,“经过淮、扬、邳诸州府,高低远近,一望皆水。军民房屋田土概被淹没,百里之内,寂无炊烟。死徙流亡,难以数计,所在白骨成堆。幼男稚女,称斤而卖,十余岁者,止可数十。母子相视痛哭,投水而死。官已议为赈贷,而钱粮无所措置,日夜忧惶,不知所出”。

明清时期,在各地的黄河水灾中,1624年发生在徐州的水灾最为严重,对于当地城市产生了巨大影响。关于那次水灾,《徐州志》有详细的记录:天启四年六月初,黄河决堤。当天夜晚从东南方向流入城中,很快水深达到了一丈多。官府和民居都被大水冲走,百姓被淹死无数。自此之后的六七年中城市都被淹没于水中,官员建议恢复旧的城池以供百姓居住。由此可见,这次黄河水灾对徐州城产生了重大影响。

黄河水灾不仅对于众多城市的城池产生毁灭性的灾难,还对于当地的农作物和农作制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部分地区因临近黄河而水土资源丰富,可种植大量的水稻,但如果黄河水大肆泛滥成灾,农田周边的水系也会变得紊乱,造成多余的水无法排出、干旱的田地得不到灌溉等问题,使得相当多肥沃的水稻田被用作种植旱作物,很多富饶的土地变得贫瘠,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对于当地人民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明代徐州范围内的黄河、运河合一,其位置正处于南北运河的咽喉要塞,是最为关键的交通枢纽。从明朝正德年間开始,徐州地段黄河日益北移,发生了多次黄河决堤灾害,黄河的水灾严重影响到了南北运河的通畅性,甚至多次威胁到运河上的船只安全。相关记载表明,1565年以后黄河常常决堤于沛县,漫过昭阳湖,从沙河到二洪一望无际,运河内的阻塞长达百余里,而到1571年黄河又从王家口沿双沟泄洪而下,河道内倾覆的运粮船数以千计,损失粮食40多万石,从匙头弯以下长达80余里都因淤泥而引发堵塞。

明清时期,正是因为黄河严重的水灾对南北大运河产生了严重的安全威胁,所以政府才下令建设新的运河和新的航道,以免徐州的黄河灾害再次威胁到运河安全,但自从政府开了新的运河之后,使得航道东移,徐州河段的船舶大量减少,导致徐州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受到了很大影响。

3 黄河水灾对于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

因为徐州自古以来常年战争,百姓深受战乱所扰,加之宋元之后到明清时代,黄河泛滥成灾,这些原因造成了徐州当地人民群众崇尚武力、好气斗勇的民风。百姓无粮充饥,自然会盗贼四起。从历史上来看,汉高祖刘邦和项羽都出自徐州地区方圆百里之内。

黄河水灾对于徐州的影响并不是短暂的,而是长久且具有持续性的。频繁发生的水灾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城镇建筑都会产生巨大破坏。城镇建筑多次被洪水冲毁,又多次重建,劳民伤财,农民的劳动成果也无法得到保障。长此以往,这种状况就会导致人们的心理和观念产生变化。黄河水灾频发,使得原本勤劳的人民变得不愿进一步积累自己的生产成果,及时行乐,形成了较为普遍且强烈的宿命思想。

徐州地区的社会经济因黄河水灾的频繁发生而无法正常健康地发展,徐州地区老百姓自身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得不到保证,这是自古以来徐州地区百姓的一大劫难。不断增多的自然灾害导致徐州地区的南北河运受到冲击而衰落,同时水灾还对徐州自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造成巨大的冲击,使得当地农民自负好斗,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对于徐州地区后来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历史上徐州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落后的绝大部分原因就是黄河水灾在此地频发。

作者简介:孙玲(1988—),女,河南林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明清史

猜你喜欢
水灾徐州黄河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白色区域闹大水灾
高申作品
于永正从教年记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黄河
水灾后规模畜禽场生产管理技术要点
菲律宾遭遇水灾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