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同福
从古至今,玉印象征的不仅是权力。印上篆刻的文字,其章法和形态,都承载了当时的文化。一方方印章留下的印记,也述说了无数动人的故事。
位于江西瑞金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收藏有一枚温润古朴的玉质印章。整枚印章通高6.3厘米,体宽2.4厘米,印纽雕有一尊腾云驾雾的佛者,佛像慈眉善目、形态端庄。印面为四方形,阳刻隶书“国家银行”。这枚“国家银行”印章,见证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金融发展历史。
“最小银行”成功发行货币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叶坪召开,会上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在这次大会上,对财经工作有丰富经验的毛泽民,受命筹建国家银行。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正式成立,毛泽民担任行长。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财政人民委员会的银行管理机构,资本由国库从预算中拨给,启动资金仅20万大洋。办公地是只有两厅三房约200平方米的两层民居,金库是10平方米的柴房。当时包括毛泽民在内,只有五名工作人员,该银行堪称“世界上最小的国家银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下设分行、支行、兑换处等。其业务包括办理抵押、贷款、存款、票据买卖贴现、汇兑、发行钞票、代理国家金库,还发行革命公债及经济建设公债。每逢部队有重大作战行动,国家银行都要派人一手拿算盘、一手拿枪,深入前线接收、押运战利品,筹集军费和战备物资。
国家银行成立之前,苏区各地并行流通的货币五花八门,单是各级苏维埃政府发行的纸币就达150多种,还有布钞10余种。如有江西工农银行的铜元券,闽西工农银行的银元券,光洋,国民党的纸币,甚至还有清朝的铜板。金融市场杂乱无章,严重阻碍了商品流通和经济正常运行,统一货币、统一财政刻不容缓。
国家银行成立后不久,中央造币厂在原江西省苏维埃政府造币厂的基础上扩建成立。随后,人员、机器陆续到位。
1932年4月20日,由红一、红五军团组成的东路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漳州城。毛泽民率领没收征集委员会随军来到漳州。这次筹得的100万元现款,成为国家银行的第一笔大额资金。漳州距厦门仅50多公里,红军占领漳州期间,银行从厦门采购了一批货币印刷材料,苏维埃货币发行得以顺利展开。
同年7月,国家银行印制出第一批苏区纸币,半年内印制五分、一角、二角、五角和一元五种纸币共计65.61万元。货币以银圆为本位,纸币为银币券,一元银币券兑换一元银圆,银圆券为国币。
国家银行和各分行所发行的纸币都属于兑现纸币,这些纸币可以与银圆、银角自由兑换,例如一元券上面,就印有“凭票即付银元一元”等字样。除纸币外,中央造币厂还在瑞金洋溪铸造少量的苏维埃银圆和一些“大头洋”“小头洋”“老鹰洋”银圆,以利沟通苏区与白区的贸易往来。
由于币值稳定,准备金充足,宣传解释工作得力,国家银行所发货币很快就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信任。民众纷纷交出旧币,兑换新币。各种杂币逐步回收,中央苏区的货币和财政渐趋统一。
苏区金融事业蓬勃发展
随着业务扩大和职能逐步齐全,国家银行总行机构于1932年冬达到最大规模,行长之下设总务、业务两处,总务处下设文书科、券务科和管理科,业务处下设会计科、营业科和出纳科。
1932年6月和10月,国家银行分两期发行“革命战争公债”共180万元,次年又发行“经济建设公债”300万元,并从中拿出20万元设立储蓄基金,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用于支持工礦生产,促进对外贸易。公债的发行,充实了根据地的财政收入,直接支援了反“围剿”革命战争,而且增加了生产贷款额,支持了根据地进出口贸易。
1933年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金库成立后,国家银行总行开始代理国库,增设金库会计科。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苏区迎来了全盛时期。苏区的扩大,苏区经济以及各行各业生产的发展,都需要国家银行增设分支机构。兴国、瑞金、石城各支行以及国家银行长汀县办事处,便于这一时期陆续成立。
在这期间,国家银行还分别在福建、江西设立分行,在福建白砂、南阳、江西瑞金等地设立了四个兑换处,在各县苏维埃政府、各红军经理机关设立了数十个代兑处。
同时,其他苏区的金融事业和组织也得到迅速发展。湘赣、湘鄂西苏区的金融机构统一发展成为国家银行湘赣省分行、湘鄂西特区分行。
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根据毛泽东的要求,国家银行开始吸收存款。1934年3月20日起,国家银行开办储蓄存款业务。据记载,当年仅瑞金支行就吸收存款2600万银圆。
失而复得的“国家银行”玉印
在地瘠民贫的中央苏区,为行使国家银行职权,毛泽民最初就决定刻一枚国家银行行政印章。在时任财政部长邓子恢的帮助下,毛泽民从财政部物资仓库中找到一件方形玉器,并请当地印章雕刻师傅根据玉器外形雕刻了“国家银行”印章。
为加强金融管理制度建设,1932年7月,毛泽民根据苏区实际情况,亲自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暂行章程》,对国家银行国库资本、业务、组织、决算及纯利分配等作出规定,并在落款处第一次盖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印章。
后来,随着金融工作的发展,国家银行又先后制定了《国家银行往来存款暂行规则》《国家银行特别往来存款暂行规则》《国家银行往来透支暂行规则》等规章制度,对银行业务进行了规范性管理。
根据国家银行先后制定和颁布的《定期放款暂行规定》《定期抵押放款暂行规定》等,银行的贷款发放对象涵盖农业、工业、粮食调剂、合作社、对外贸易等各个方面,不仅发展了苏区经济,也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
在中央苏区缺少基金、缺少经验、物资技术匮乏以及被国民党反动派经济封锁的恶劣环境中,国家银行在毛泽民的领导下,白手起家,进行开拓性金融工作,在中央苏区各省县建立了银行机构,并做到了统一货币、统一财政收支,逐步建立了一整套业务制度和金融体系,极大地活跃了中央苏区经济发展,有力地支持了革命战争,改善了群众生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玉印作为最高金融管理机构的职权工具,从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33年4月,国家银行的办公地点从叶坪迁驻沙洲坝,1934年7月,又迁驻云石山下陂子。
1934年10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决定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前,在统一组织安排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被编为中央纵队第十五大队,准备告别工作多年的瑞金。国家银行工作人员怀着沉重的心情,于匆忙中整理好整个国家银行的100多担金银珠宝和贵重物资,又在担筐的封条上加盖了“国家银行”印章。苍茫夜色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全体人员踏上了漫漫征程。
也许是忙中出错,“国家银行”玉印被遗落在云石山。后来,村民梁仕伦拾到这方玉印,一直妥善保存。1953年,梁仕伦把珍藏多年的玉印捐赠给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如今,“国家银行”玉印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成为该馆镇馆之宝,也是国家一级文物。
编辑/王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