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园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21-03-15 05:31余义和郭大龙张菊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园艺专业新农科人才培养

余义和 郭大龙 张菊平

[摘 要] 为了在“新农科”背景下提高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园艺专业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园艺产业的需求,本研究针对园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及动手创新的能力,以期更好地培养园艺专业创新人才。

[关键词] 新农科;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4-0181-04    [收稿日期] 2020-07-2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升了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努力推进农村扶贫。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发展特色产业脱贫、結合生态保护脱贫等要求。开展园艺专业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改革,可以认清人才培养的“短板”与社会人才需求的矛盾,打破固有的学科界限和专业知识壁垒,推进农业学科与理工文学科的深度交融,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学习本专业,造就一批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优秀园艺人才,并能够到农村就业创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智力支持。

园艺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更与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园艺产品的需求也逐渐提高,从基础的“温饱”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衍生出了观光农业、采摘农业等多种新型产业,消费者对园艺产品“质”的内在要求也更加凸显,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

目前,我国园艺产业发展最大的阻碍就是专业人才匮乏,无法满足现有的园艺行业发展需求。虽然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近年来逐渐被提上日程,各个农业高校通过多项举措不断提高园艺专业人才质量,但是现有园艺专业人才存在创新意识不足、实践能力欠佳等问题。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数量不足,园艺产业发展的实际人才需求与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新农科”背景下,培育一批既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又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成为各农业高校的迫切任务[2]。

一、存在问题

园艺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其产业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而技术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在“新农科”背景下,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对园艺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各个农业高校肩负着为国家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的任务[3]。然而高校的培养模式相对落后,教育方式陈旧,培育出的专业人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均不足,不能满足园艺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传统的园艺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倡导的“双一流”要求和“新农科”建设的需要[4,5],无法满足未来我国“三农”事业发展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理念落后

教育部强调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优秀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升级版。要求培养出的专业人才要适应农业创新发展的新要求,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科研素养,不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同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等重大战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与之相适应,一方面,教学内容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紧跟市场需求,仅在专业技术课上配套一些相关课程,与市场需求脱节,难以取得很大突破;另一方面,专业技能的培养得不到市场需求指导,纸上谈兵,导致最后学非所用。

(二)课程体系不健全

由于园艺专业面向未来农业产业,使得培养方案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改革滞后,课程设置和内容不能适应农业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课程繁多,针对性不足,学生在每门课上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效果并不显著;实践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内容不够丰富,不能很好地将理论课程与实践相结合。

(三)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高等教育扩招后带来的师资短缺问题,尤其是“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的问题,在大多数地方高校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由于园艺专业的教学内容具有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许多教师对专业认识不够深入,缺乏多样化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缺乏实践科研能力,缺乏相关科研成果支撑教学,因此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四)实践教学效果差

园艺专业是一门与实践能力牢牢挂钩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在课上学好专业课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课程,把课上所学内容转化到实践中去,避免“纸上谈兵”,达到理论联系实际、二者相互促进的目的。然而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侧重理论知识传授,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技术、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的重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实践教育意识淡薄、效果不佳。教学成果评价体系也往往如此,只以考试分数评判教学效果,并不重视实践课程,不能将二者结合,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改革目标

(一)明确园艺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以及勇于钻研学术难题的能力,为成为高素质专业人才奠定基础,同时兼顾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具备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

(二)构建园艺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陈旧,与社会需要脱节,需要建立一套专业的培养模式来筛选园艺拔尖创新型人才。这套培养模式需要兼顾选拔条件、培养条件、约束机制、实施细则等,能够兼顾培养环节的各种需求。同时可以引进淘汰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三)探索园艺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法体系

实行导师制,以科研和社会实践项目为切入点,可以组织拔尖学生参与教师课题,提早进入实验室,熟悉实验条件,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大赛以及技能竞赛等。

(四)建设园艺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导师从科研项目预算中拨款,为被选中“拔尖计划”进行探究学习和科学实验的学生提供经费,定期组织学生召开学术论坛、研讨会等[6,7]。

三、改革内容

(一)根据“新农科”发展的需要,制定新的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新农科”建设要从基层出发,从多方面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振兴乡村、助力人民美好家园的建设。明确“新农科”背景下园艺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以《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三个对接”为培养方案的基础,加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一批多学科背景、高文化素质、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下得去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能与基层的实际需要相符合、助力乡村振兴和美好中国建设的职业农民。深化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创新,打破固有的学科边界,探索农业机械、农业经营、农业大数据、农业信息化技术等在园艺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融合和创新[8]。

(二)根据“新农科”发展的要求,建立园艺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打破現有课程体系的禁锢,探索园艺专业原有课程体系与新创课程体系的融合,使园艺栽培生产技术课程与园艺经营课程相衔接、园艺实训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技术相衔接、园艺商品经营与农业大数据相衔接等。基于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问题,开发新时代园艺专业优质课程资源。

(三)根据“新农科”建设的需要,不断充实师资队伍

“新农科”建设的关键是教师团队的水平和能力,师资水平是影响园艺专业和提升“新农科”建设水平的首要条件。教师如果不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以及实践经验,不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自然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要依据“新农科”建设的需求,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配备双导师,相辅相成。可以将企业高水平新技术型人才聘请为高校的兼职教师,解决学生实战操作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成为更贴近实际市场应用的高素质人才,打破仅仅学习理论知识,忽视实践的陈旧培养理念,为高素质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校内教师可以通过继续深造、出国学习、派驻到校企共建的开发中心或研发平台等方式,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充实师资团队。

(四)改革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方法重点在于教师,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吸收以及巩固所学知识。在“新农科”背景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贯彻“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PPT汇报、组织研讨会、问卷调查与教师讲授重点相结合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增强互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充分利用庞大的互联网知识库,让学生自主学习感兴趣的相关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力。①教师要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促进教学相辅相成;②以科学研究活动为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把科研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直接途径;③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多组织团队内的研讨会以及学术会议,相互探讨,解答问题,培养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升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师生的科研意识以及科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④学校与政府或个人合作设立科研基金会,鼓励教师和学生更多地从事科学研究。

(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根据自身学科结构的特点,结合不同学科内涵的要求,选择有特色的实践方式。农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参与一些农业技术的推广,在了解农业对高新技术需求的同时使学生更客观地认识和掌握所学知识。通过与企业合作,产学研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场所,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9,10 ]。

四、实施方案

(一)建立园艺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选拔机制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讨论参与度、作业提交情况、学术热情等多方面进行观察和衡量,选拔能力突出的学生作为拔尖创新人才潜在培养对象。

(二)建立园艺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在修完必修课和专业课程基础之后,还可以根据课题需要、自身兴趣以及导师推荐选修课程。课程修完之后可以开始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开展训练,提升科研实力。大三阶段可以开展自己的科研课题,参加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完成课题后在大四阶段即可依据实验结果发表科研成果。

(三)建立园艺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动态分流机制

对已入选的学生,可以持续进行观察,通过每学年的考试测评,以及开展课题后的学习状态,每学年进行一次分流。无法适应这种培养机制的学生可以选择退出,后续的授课过程中可以继续吸纳综合素质高、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生,在拔尖培养的基础上,可以开发配套学生个性化教育,实行动态化管理[ 11 - 13 ]。

参考文献

[1]余克强,宋怀波,何东健.农业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剖析及推进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6(71):22-24.

[2]李召虎,胡瑞,曹震.强农兴农一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20,21(02):1-8.

[3]郑晓倩,张厚喜,陈娟,林玉玲,赖钟雄.园艺专业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J].园艺与种苗,2018,38(09):41-43.

[4]吴银梅,杨顺强,程立君,马永翠,张新军.地方本科院校农学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J].教育现代化,2019,6(66):20-21+26.

[5]高道才,张立新.“新农科”人才应具备的创新素质和培养路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0(01):51-55.

[6]张雪艳,马永杰,王晓敏,冯美,高艳明,李建设.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产教融合示范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05):312-314.

[7]张永平,乔永旭,陈超.地方应用型大学园艺专业培养方案的科学构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41(06):112-114.

[8]吴立全,于兴业,姜佳奇.高等院校园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8(06):142-145.

[9]吕新,张泽,侯彤瑜,林皎.“新农科”背景下农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8):16-18+51.

[10]杨丽婧,安泽山,陈佰鸿.农林院校园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J].高教论坛,2017(07):61-64.

[11]侯雷平,邢国明,马金虎,高俊杰,李梅兰,巩磊.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7(01):46-48.

[12]蒋辉,陈海霞,何长征,黄科.园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园艺文摘,2015,31(05):211-212+221.

[13]黄伟,张俊花.园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途径探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06):79-82.

猜你喜欢
园艺专业新农科人才培养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园艺专业《草坪学》课程教学改革浅析
职高园艺专业课的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