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凝
最近郑某代孕弃养的事件,引起了大家的震惊和愤怒。郑某对于母亲这个身份如此轻率,对待两个小生命如此残忍,从人性、道德层面,都刺痛了大家的心。就在郑某快要被各路媒体的口水淹没时,一篇关于郑某与母亲20多年来爱恨纠葛的长文出现在公众视野。似乎想告诉大家,郑某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她有个更奇葩的妈妈,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她妈妈有多坑人。所以,郑妈背得起这个锅吗?
郑某在她的原生家庭里受了什么伤?
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让人常常难以言说。它通常不是那种非黑即白的对错,而是一种纠缠,一种爱恨交织的无奈。
有毒的爱:郑妈说,自己的核心事业就是培养女儿,如果女儿出事了,那爸妈活着也没意思。很难说郑妈的付出不是一种厚重的母爱,只是这种厚已经分不开母女彼此,重得让人窒息。她觉得自己对女儿付出了一切,到头来却被女儿说,你太自私了,你欠我一个道歉。确实,从某种程度上说郑妈欠郑某一个道歉,她那种把女儿当作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般的爱的灌注,其实是一剂毒药,扼杀了郑某独立的生命状态。乃至最后,郑某非常不情愿地活成了她妈妈雕刻的样子。
无独有偶,郑妈的形象其实是当下中国社会里焦虑的鸡娃妈妈们的一个画像:父母过分关注儿女成长、不计代价地希望儿女成长成自己预期的样子。然而,这份爱让孩子失去了作为一个独立生命的尊重、理解,容易让孩子窒息、迷失自我。
互动中的咒语:郑妈通过控制、否定和攻击女儿来实现自己的愿望;郑某却从小沉默隐忍,发展到长大后主动激怒甚至是疯狂报复。这种宣泄愤怒的背后,隐藏着一直以来对母亲的不满和高压管束的无助,以及卸下情绪后的茫然和空虚。生活在母亲的声音下,郑某渴望自己被真正听到和看到。以至成名之后有时故意做出一些奇葩行为来吸引大众眼球。她说这样会增加流量,让自己的片酬激增。但是,为什么要以哗众取宠的方式引起注意呢?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她如何合理地表达自己。郑妈一直以来都是以极端的方式去逼郑某做各种事。郑某虽然内心十分憎恶妈妈的行为,但她别无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郑妈很大程度上该为郑某的奇葩行为买单。
共生式纠缠:当一个人没法做一个独立的人时,那么他过度依赖、操控的家庭成员将也会跟他一起没法好好生存,注定是拉扯着彼此、不断刷出愈发狰狞的面孔。郑某一家人,一直以来就是这样扭打在一起、一步步走向深渊。在早期,父母全力地把自己人生最大的赌注押到郑某身上,后面郑某如他们所愿早早成名。然后他们几乎放弃了自己的一切开始贴向女儿——在她的片场附近跑龙套,借她的资源做生意,甚至郑爸还在微博上付费回答关于郑某的私人问题。郑妈说这辈子最得意的事情就是培养了郑某,最大的梦想就是跟郑某互换一天生活。虽然后面很不愉快,但最初是郑某邀请父母完全地进入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一家人拼命地粘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连体儿。但是每个成员的内心隐藏着独立的自我意识和排斥反抗,让共生式的家庭成为旷日持久、杀人不见血的残酷战场。
所以说,郑某奇葩闯的锅,她的原生家庭确实该背锅。但这真的意味着我们面对来自原生家庭的强势伤害时完全无能为力吗?
离开了伤害我的人,我为什么却停不下来自我伤害?
我们从原生家庭中受到的最大伤害,并不是那些伤痛经历本身。而是它让我们养成的根深蒂固的、持续一生的自我伤害的习惯。
强迫性重复:弗洛伊德发现,一个人在幼年生活中的心理创伤会驱使他不断地强迫自己在心理层面上退回到遭受挫折时的心理发展阶段,在现实中重复童年的痛苦情节和关系。他把这种潜意识里的冲动叫作强迫性重复。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这种强迫性重复的潜意识冲动,它让我们在离开了最初伤害我们的人和环境之后,仍然主动去寻求甚至是创造出当初那个环境。这是一种试图治愈早期创伤的本能努力,我们想要有能力掌控创伤,“重写历史”。但是现实却常常事与愿违,我们把自己的生活无意中带进了曾经的阴暗模式,更糟糕的是我们依旧没能力在那个阴暗模式里面拯救自己,于是陷入了绝望的恶性循环诅咒。
卸下诅咒,重新成长。
原生家庭里的创伤确实可以给人一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但它不是一个注定的阴影。
心理成长是流动的:和我们的生理年龄、现实生活一样,心理成长是一个不断绵延向前的射线。虽然我们没法回到过去,但可以一直向前探索。在前进的路上,我们会遇到沟壑,当我们无法跨越的时候,心理发展会停滞,导致身體发展了,但内心某个部分还住着一个在啜泣的小孩,等待有人能给她温暖的拥抱,帮她擦干眼泪带她往前走。
温柔地察觉和对待我们的感受:对于内心中未完成的部分,我们需要察觉自己的感受。生活中我们太容易忽略感受的重要性,殊不知,它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在真实地影响着我们的抉择和行动。我们可以通过治愈性的表达,例如跟伴侣、朋友、心理咨询师沟通,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和珍视;而不是没有任何自我察觉和反思地否定自己的感受,或者不择情境和对象地发泄愤怒甚至是迁怒。所有的治愈都是始于被看到、被接纳的。
生命虽不完美,但闪着光。没有一个家庭是完美的,但每个独立个体可以活出亮丽的自己。很多时候凑得太近反倒让人无法心安,保持距离能更好地看清彼此、进退自如。原生家庭的原罪像我们心理成长路上的一块坚冰,如果我们视若无睹,便会一直撞得头破血流。相反,如果从自己开始让它被更多看到和接纳,那么这块坚冰就会逐步被温暖所融解,化作甘泉滋润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