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志奇
近代水利是在江河失序、水旱灾害频仍的情势下开启的。1851年,淮河改道由长江入海;1855年,黄河改道恢复北行水道,自山东垦利入渤海。黄淮大改道,结束了700年黄河夺淮、自淮安以下黄淮合流入海的历史。改道后的几十年间,黄淮河势没有稳定下来,黄河时有决口泛道南侵淮河,以致黄淮平原诸省一年数灾。1902年,以维系运河为主要目的的国家河工管理体制解体,持续数千年的古代水利事业走向终结。以经验为主的传统水利在日趋严重的水旱灾害和西方工程技术传入的多重冲击下,走到了必须有所突破的关头。张謇正是在中国历史和水利大变革的时期执掌全国水利总局,成为辛亥革命后国家最高的水利行政长官。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1894年考中状元,被清政府授予翰林院修撰,是中国近现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期间,到南通博物苑参观了张謇生平展陈,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救国、发展教育、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情况。习近平总书记赞扬张謇是“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张謇作为实业家、教育家广为人知,其实他对近现代水利的创建贡献极大,他的治水思想融会中西、影响深远;张謇开现代流域水行政管理体制之先河,建构起国家流域管理机构的最早雏形;他首开近现代流域规划、水利工程测量先河,是中国以近现代科学技术治水的先驱;他首创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和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由此奠定了近现代水利教育体系的基础。可以说,张謇不仅是近代实业家,更应尊为近现代水利的奠基人。
以救国为旨,从实业家到水利家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张謇起草了退位诏书,在随后成立的南京政府任实业总长;同年,改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1914年,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张謇对水利的执着和贡献,早期源于他目睹了江河泛滥带给国家和民众的灾难,遂以治水为己任,投身于治理水患的实践,黄河、淮河、长江、运河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后来则出于他“实业救国”的伟大抱负,张謇认为中国要强盛,必然要发展中国的大工大农大商,而水利即贯穿于工农商之中,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他认为水利是实现富民强国的客观要求,治水可以使国家增赋、百姓增产,水利乃民生事业。他说,“世界文化进行,工程事业日益发展,顾工程之门径多矣,河海工程尤为切近民生之事业”,这是他一生致力于水利事业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
1914年,张謇任全国水利局总裁。上任伊始,张謇就提出《条议全国水利呈》,提出了“一宜导淮而兼治沂、泗二水,一宜穿辽河以通松、嫩,一宜设河海工程学校”等治理江河、兴办教育的主张。
张謇治理黄河。治理黄河是他首次治水实践,在以后的治水生涯中形成他的治水思想和主张。《清史稿·河渠书》记载:光绪十三年(1887年)“八月,(河)决郑州,夺溜由贾鲁河入淮,直注洪泽湖”。朝廷先是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李鹤年、河南巡抚倪文蔚主持堵口,朝廷复派礼部尚书李鸿藻到工督修。是年,张謇随恩师孙云锦赴开封府任职,协助治黄救灾。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乘小船勘察黄河水情,几乎走遍了黄河决口的各处,结合历代黄河文献资料,以“论河工”为主题五次向当时的河南巡抚倪文蔚致函(《论河工五致倪中丞函》),张謇代拟了《疏塞大纲》,详细阐述了他的治理方案。张謇提出了堵塞并举、分流入海的黄河系统治理方案。张謇在《论河工五致倪中丞函》中论述“塞为目前计;疏为久远计,而亦即为目前计”,认为“盖河身深远宽通,一经挽制,大溜水势就下而趋,并归正道;决口浅涸,堵塞易施。然则二者犹裘之领”,主张乘全河夺流,呈漫流之际,复禹故道。对黄河的治理主張,上承经学致用治水,在他的水利文章中经常可以看到引用《尚书》《国语》《周礼》《孟子》中的水思想和水论述,他还深研过明清水利专家潘季驯、靳辅、丁显、冯道立等人的水利著作。不仅如此,在他不畏艰险勘察、治理黄河的实践经历中,他的治黄思想和主张也得到了充分运用。
张謇治理淮河。1913年4月,张謇任导淮局督办。导淮始于1855年黄河大改道以后。黄河夺淮700年造成了淮河下游河湖堙塞,每年汛期苏北成汪洋泽国,洪水数月不退。张謇出任导淮局最高长官,面对频繁渍涝灾害,1913年5月,张謇在《治淮规画之概要》中提出“淮沂泗分治、治淮应规定道线分注江海、沂泗分疏”的治淮规划建议,并且在《导淮计画宣告书》中提到“而自问工程之学,本非专门,徒以淮事略有研求”,推出标本兼治的主张:“所谓本者,则有如详加勘估,确定入海及分流入江之路线。”“所谓标者,先浚淮沂近海入运之路,以杀其势。”在《淮沂沭治标商榷书》中“拟分淮水十之七入江,其三全由旧黄河入海”,即“七分入江,三分入海”的治淮主张。张謇为导淮奔波多年,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编制了科学的规划,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众所周知,现在的淮河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采用的就是张謇的治淮思想。实践证明,他的思想是科学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超越了时代。
张謇治理长江,提出“治水当从下游始”的治江主张,还提出了著名的“治江三说”理论:一为治全江计,由公呈明政府,集合湘、鄂、赣、皖、苏五省明达水利之绅士三数人,合设一长江讨论委员会,即以江宁为会所;二是由湘鄂皖赣四省遴选优秀知识青年四五十人进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学习;三是为江苏计,提出长江干流宜作统一规划,分段治理,而且下游江阴南通段、海门崇明一段,须立即治理。“治江三说”对我国长江治理影响很大,有力地促进了其后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的成立,对后来的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的治江规划也有相当影响。
水行政管理体制变革
清末漕运中止后,河道总督裁撤,国家河工管理机制随之消亡。张謇出任全国水利局总裁,首先面对的是如何设置国家水利行政管理。他认为“行政有省可分,治水无省可分”,指出“古之水利,皆有专官”,中国传统按江河管理河工的机制,有效地防止以邻为壑、各自为战的弊端。他认同“治水之道,贵乎上下蓄泄,彼此统筹,必无划疆而治之水利”的流域管理原则,指出“各国水道,既设专局,并且为常设之机关”。张謇兼容并蓄了中国古代传统水利管理与西方水管理各自所长,提出了超越行政界限的国家水管理体系的架构,建立流域乃至全国性的水管理和协调机构。
出任全国水利局总裁之前,张謇对此已经有所实践。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他推动了导淮测量局、江淮水利测量局的建立,建议北洋政府设立全国水利局,“而以导淮事宜属之”,以利于对全国水利事业的领导。1913年,张謇被任命为全国导淮督办。1914年,导淮总局改组为全国水利局,张謇任总裁。这是中国人主持设立的第一个近代大型流域管理机构,张謇还恳请各省设立水利分局或水利委员会。这一举措推动了国家层面的水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也形成了现代流域管理机构的雏形。1914年,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在江都县、吴县分别设立筹浚江北运河工程局和江南水利局。1914年12月21日,张謇在《为拟订〈各省水利委员会组织条例〉呈大总统文》中说,“为水利系农政根本,谨拟简易办法推行事……自奉令设立全国水利局,凡关于较巨之工程,自应由局统筹利害,以收挈领提纲之效。惟全国水道支分流别,其仅属一省或数县、一县之范围者,势不能坐待中央之规画……”一年内有直隶(现河北)、黑龙江、新疆、云南等地成立了水利委员会。
从测量开始,奠定现代水利技术的基础
“治水以测绘为先,乃不易之成法”,这是张謇《请设高等土木工科学校先开河海工科专班拟具办法呈》中记述的。他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旨趣书》中提到,“治河,科学的事业也。测量地势,特精确之仪器”。他认为治水要按科学办事,治水要从测量工作入手,“盖此项专科学校所注重之学术有二:曰测法,曰算术”,把测量作为水利技术运用的主要手段。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治水方略,必须以测量为先导,因此于1909年筹设江淮水利公司(后改为测量局),并在1911—1922年间首次对淮、运、沂、沭、泗等河道的流向、流量、水位、含沙量以及降雨量等进行测量,其区域之广、内容之多,前无古人。后人评价说,从此“淮河流域之地形水势,乃有精密之纪录,实开我国科学治水之先河”。而且他还亲力亲为,聘用荷兰工程师,加上通州师范测绘班培养的毕业生40人,以后又增加苏州土木工科甲班毕业生20人,进行淮河的测量工作。1924年,张謇组织力量将12年淮河测量的成果汇编成册,含各种资料表册1238册,图25卷又2328幅,包括平面、断面、流量、雨量、水位、土质等翔实的数据。汇编成《导淮测量处成绩》出版,张謇为之作序,“欧美工程家凭图审勘,与实地检查,证为可信”。他主持的对淮河进行实地测量和水文观测所积累的数据和资料,为淮河治理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科学依据和宝贵经验,为后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淮河治理提供了参考。
开近现代水利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先河
1914年,张謇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后,深感技术人才的缺乏。7月,张謇撰写《请设高等土木工科学校先开河海工科专班拟具办法呈》,“即以设立高等土木工科学校,先开河海工科专班为请,诚以规画进行,储才为急”,把水利技术人才培养视为当务之急。而且把校址选在江宁(现南京),“不如借用江宁省前咨议局房屋,较为适当”。在《拟请拨款即设河海工程学校并分省摊筹常费办法呈》中提出经费的安排,“至常年经费,最少数约需三万圆,擬由謇商同直隶、山东、浙江、江苏四省巡按使,暂时分认”。即,常年经费三万圆由直隶、山东、浙江、江苏四省负担。经张謇四处活动、反复呼吁,1915年3月15日,我国第一所高等水利工程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在南京开学,张謇参加了开学典礼。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水利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此举开创了我国兴办近代水利教育的先河,是我国近代水利教育兴起的重要标志。许肇南为校长,李仪祉为教务部主任兼教授。该校培养了大批优秀水利人才,早期毕业生须恺、汪胡桢、宋希尚等后来都成为我国知名的水利专家和水利界的领军人物,为近代水利事业培养了大量栋梁之才,从此中国进入专业水利人才成为治水主体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划时代的创举。1924年,张謇对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第四届毕业生发表演讲,他讲道,“謇更有言者,诸生毕业以后,当以办事为目的。果有事,则本廉谨、忠实之道以相始终,俾本校益增荣誉”,勉励毕业生“切近民生之事业,不能久缓……诸生今后为工程急切中之重心点,其各自勉、自奋,毋自弃。是为词”。这殷殷的话语既是张謇办学宗旨的体现,也是他拳拳赤子之心的写照。
提倡创办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这是我国第一个水利职业教育机构。张謇在《拟请申令各省速设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呈》中明确,“为巨灾叠见,储材宜亟,拟陈各省,亟宜筹设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办法”,指出“而河海工程非先测量,则规画估计无从措手。故目前第一救急办法,惟有仰乞申令各省急设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以储治水第一步之人才”,强调测量对于水利的重要性,测量是做好规划的前提,也是储备水利人才之必须。1915年8月19日,张謇亲自拟定的《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章程》中的第三条说明成立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的宗旨是“本校以养成河海工程之测绘人才为宗旨”,随后江苏、浙江、湖北、新疆、黑龙江等地纷纷响应成立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是水利职业教育的开先河之举。
张謇身处积贫积弱的中国,面对黄河、淮河流域遭受连年洪涝灾害,他以治水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创立了中国近现代水利的管理、教育体系,推动了近现代水利如测量、治河规划等基础性工作开展,对中国近现代水利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