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的摄影记忆

2021-03-15 09:59耕臣
北京纪事 2021年3期
关键词:发烧友胶卷照相馆

耕臣

虽然我算不上摄影发烧友,但还是想跟您聊聊我知道的一点儿关于摄影的故事……哎!对喽,就是怀旧,没别的。

从我小时候说起吧。1960年代,家家户户都为吃饱饭发愁,谁有心思和能力玩摄影啊。那时候都不富裕,一条胡同里,没几家有闲钱买照相机。就算有,也不敢满世界显摆,就怕街坊四邻、亲戚朋友来借——那时候借相机是很平常的事。真找来了,借人怕不小心弄坏了,不借又抹不开面儿,反正都难办。当年,去照相馆照相更是一件很隆重的事,非得有值得庆祝或纪念的事儿才舍得去一趟,比如过年拍全家福、升学毕业留念之类的。

五六岁左右的一个春节,我在东四照相馆照了记忆中的第一张相片。在照相馆那个陌生的环境里,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尤其是那一大块红黑两色的幕布下蒙着的相机,更是让我感到好奇。摄影师把头蒙进去,鼓捣一会儿又钻了出来,手里握着一个像小皮球的东西,喊大家集中精神看镜头……准备好以后,他的手再一次握紧,拍照就算完成了。剩下的就是满怀期待地苦苦等待照片冲洗出来。

我对摄影的进一步了解是受表哥的影响。有天晚上,我看见他遮挡住窗户,用带灯罩可拉拽的照明灯,在一张神秘的白纸上闪了一下,再放进茶盘里的液体中浸泡,一会儿工夫,人影就慢慢从纸上显示出来了——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观看洗照片的过程,最大的感觉就是——太神奇了!

那时候,规模大一些的照相馆、洗印店都卖洗相片所需的物品,比如相纸、显影粉、定影粉之类的,兑上一定比例的水即可使用。我记得东四隆福寺街有一家挺出名的,东西很全,也是我最爱逛的一个店,进店去就舍不得出来。说是最爱,也就看看得了,基本上哪样也买不起。能买得起的,只有摄影大师吴印咸写的《正确的估计曝光》,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摄影的基本知识。

那个年代,学摄影第一个要求是“曝光”。要保证曝光准确很难,没有曝光表,就得凭“估计曝光”了。总之,摄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今,技术进步带动了摄影的飞速发展,人人都能成为摄影师,随便拿出一张,都敢跟当年专业记者的片子比,科技的力量让“全民摄影”时代悄然到来。

那时候,照相用的胶卷是消耗品,也可以说是“奢侈品”,以进口胶卷“柯达”为例,价格十几块到几十块不等。那个年代,普通人的工资才几十块钱,用不起精装胶卷,只能用分装的胶卷,便宜一些。我身边有从事摄影相关工作的朋友,由于工作的原因,他们可以畅快地使用胶卷,不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抠抠嗦嗦的,我真羡慕他们。现如今多好啊!数字化时代,只要您的内存足够大,您爱拍多少就拍多少。

那时候普通老百姓买不起进口的,首选都是国产相机。全国就那么几家相机生产厂家,能有一台“海鸥”双镜头相机就算是高级的了。北京也生产过相机,我用过好多年咱们北京的长城牌相机呢。那年头,甭说相机品质优劣,谁能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您就是“爷”了。

那时候,常用的底片就是120和135两种规格。要是不放大,120就是跟一块小饼干差不多大,135也就跟麻将牌似的,得仔细看,也不一定能看得清楚。講究点儿的都有放大机,就是把小照片底片通过放大机晒成大照片。条件差的就得互相借着用,大街上经常看见有自行车后架上驮着一个大家伙,那一准儿是上朋友家借的放大机。因为市面上卖的放大机不便宜,一般人买不起,普通玩家发挥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自己动手做。有铁皮的、有木头的,里边搁一个灯泡,配上凸透镜,就是一个土造的放大机。

洗照片都得在晚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暗房,晚上相对来说遮光条件好很多。不过,这一间屋子半间炕的“暗室”挺难为当年那些搞“艺术”的人。夜晚,全家都睡了,“艺术家”开始“支摊子”了。插好门插销,门窗用棉被遮挡上,虽然会漏光,不过也只能凑合活了。甚至照明用的红灯泡都没有,只能用红布裹一层来“冒充”……

虽然条件艰苦,但底片经过放大机的再创作,呈现出来的都是喜悦。它不单单是把小照片放大,还可以做各种技巧的发挥,像是虚光、剪裁、反差,甚至连“换脸”这样的高难动作都不在话下——这不就是早期的“PS”嘛!

天亮了,“艺术家”得赶紧起床,捞出洗脸盆里的作品看效果。下一步要做的是“上光”。在上光机里把洗印好的照片压上一层光,有点像现在写真喷绘后附上一层膜。没上光机怎么办?咱也有招儿。找一块普通玻璃擦干净,照片贴在上边,擀干净里边的气泡,等干了,照片自己就掉下来了,这就是最原始的上光手段。那年代虽然都不富裕,但爱好摄影的人依然能够用智慧和勤劳把自己的青春捯饬得五彩缤纷。

1970年代,朋友出国带回来一些照片,那是我第一次看见6英寸彩色照片,图像清晰、色彩艳丽,都看傻了。从此,彩色照片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柯达”“富士”等进口胶卷,在大街小巷都能见到了,价格也逐渐亲民。照片拍好后能直接送去洗印,照片比原来的大多了,也漂亮多了。

进入数字时代后,照相机分辨率越来越好,功能也越来越强。老一代发烧友都已经60岁开外,他们有过理想,有过奋斗,现如今又赶上了这个好时代,自然不会甘心落伍。您看吧,不管到哪儿都有一帮中老年摄影发烧友,甭管拍成什么样,家伙什都是顶尖级装备,得拿得出手。像是全画幅、长焦、滤镜,能带的都带上,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端着相机,就等着“金光穿洞”或“相思亲吻”呢。不怕您不会照,就怕您不敢来!而且,越是“手潮”的人相机越好——“手潮”就拿装备“找齐儿”!到了这儿,就算您就会用“绿挡”(自动挡)也不寒碜,高兴就得了呗!

都说“想破产,玩儿单反”,我看不一定是这样——我身边的发烧友没有一个破产的。反而隔三岔五就换换相机,添置个镜头,日子过得滋润着呢!说了归齐还是国家强盛了,老百姓生活富裕了不是!

如今,老一代摄影迷,他们都忙什么呢?成名的忙着写书,总结摄影人生的得失;身体还行的拍点风光美景,发给网站还能赚点钱;出不了远门的,就近当个胡同串子,兴许碰上老街坊还能聊会儿天儿;“打鸟”的渴望换一个能“数毛”的长焦镜头,好在摄友面前显摆显摆……一句话,都忙着呢!

猜你喜欢
发烧友胶卷照相馆
奇趣照相馆
我身边的发烧友们 音响玩家访谈录
商业摄影师的胶片情怀
A LONG LENS
如果你是发烧友,请不要忽略它 Oehlbach NF 214 SUB
90后影音发烧友都在玩什么?怎么玩
黑白照相馆逆袭韩国
Foma与Rollei黑白胶卷试拍
莹莹照相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