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京城“五大镇物”

2021-03-15 09:59刘一达
北京纪事 2021年3期
关键词:昆明湖北京城神木

刘一达

镇物,说白了就是震慑妖魔鬼怪和邪祟的物件。

一般人理解,镇物就是镇宅的物件。其实,这也没错儿。过去,老北京人居家过日子非常讲究风水,尤其是住的地方。风水是门学问,老北京人住的房子院子是什么朝向,有时无法选择,但不同的朝向该摆放什么东西,却是有讲究的。

住家讲究风水和镇物,城市也讲究有“镇”。当年老北京城也有镇物,按《周易》八卦和阴阳“五行”形成的风水格局,除了用“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天之四灵,以正四方”外,还要根据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在京城的四周设置镇物。

按这种说法,老北京一共设了“五大镇物”,这“五大镇物”分别是:

东方为“木”,明代在北京的东南,广渠门外二里远的地方,摆放着一根特别大的木头,名叫“樟扁头”,号称“神木”。

西方为“金”,所以在大觉寺摆放着“永乐大钟”。

南方为“火”,因此在永定门外筑有“燕墩”。

北方为“水”,特地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放了一个“铜牛”。

中央为“土”,所以把挖紫禁城的护城河(俗称筒子河)的土,特意在景山公园内筑起了万岁山,当时就叫“镇山”。

老北京的这“五大镇物”,现在基本上得到了许多专家的认可,您查有关北京的历史文献,也有相关的记载。新中国成立以后,明确说出北京城有“五大镇物”的文章,主要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

其实,早在元代初年,刘秉忠设计大都城时,便按照“五行”风水镇局,以及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说法,在京城的周边设置了镇物。但是到了明代,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对北京城又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布局,所以上面所说老北京的“五大镇物”,除了“燕墩”之外,都是明代以后设置的。

神木

先说这“五大镇物”目前摆放的位置,有人认为跟“五行”的说法对不上号,从明、清两代的北京城地图上看,颐和园的昆明湖应该在北京城的偏西,大钟寺则在北京城的西北,“神木”所在的广渠门外,应该在北京城的东南。

为什么镇物摆的位置,跟“五行”之说的位置正北(水),正西(金),正东(木)不一致呢? 对此,最初我也有点疑问,后来查看了一些资料,才弄明白了这种摆放的道理。

“五大镇物”按“五行”原理摆放的位置,应该叫“五方镇物”,它们之间是相生相克的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过来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是在运动中进行的,五行之所以叫“五行”,就因为它们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所以在确定“五方”时,要考虑《周易》八卦的其他条件,京城的“五大镇物”就是在这些因素下产生的。

有意思的是,这“五大镇物”摆放的时间拉得非常长,比如东方的镇物“神木”,据反映明代北京历史的志书《春明梦余录》记载:“京师神木厂所积大木皆永乐时物,其中最巨者,曰‘樟扁头,围二丈,外卧四丈余,骑而过其下,高可隐身。”显然,这根“神木”是明初永乐年就有的。

据明代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崇北坊”内有“神木厂大街”的地名,“崇北坊”包括现在的花市大街,这说明当时的“神木”放在了这里,换句话说,花市大街最早叫“神木厂大街”,“神木”大约是在清朝初年被搬走的,因为改朝换代了,前朝的镇物当然也要改动。在清代的《清乾隆北京全图》上,原来的“神木厂大街”,已经换成了“花市大街”。

这根巨大的“神木”在清代依然还在,不过早已经挪了窝儿。据清代的文献《宸垣识略》记载,“神木”摆放的位置被挪到了“广渠门外二里许”。那里有地名“黄木庄”,即摆放“神木”地方。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皇上得知“神木”的事儿,亲自到现场查看,并写了一篇《神木谣》,其中有:“六三巽一含精腴,深山大泽连林扶,远辞南海来燕都,甲乙青气镇权舆。”说明这“神木”之“神”在“镇权舆”。于是把此地封为“神木厂”,并且每年派官员到此祭祀。

据当地老人介绍,“神木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在”,后来破除迷信,“神木厂”变成了菜地。而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听谣传说“神木”能治病,便带着锯刨蜂拥而至,刮凿“神木”的皮和碎屑,回家熬药,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神木”便消失殆尽,如今,只留下了“神木厂”的地名。

铜牛

颐和园昆明湖的東岸那个镀金的铜牛,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铸造的,从时间上来说,与乾隆写《神木谣》的时间相近。

铜牛身长1.75米、宽0.84米、高1.14米,背上用篆书刻着80个字的《金牛铭》。

我年轻的时候,每次到颐和园,看到这头铜牛总是纳闷儿:为什么在昆明湖的岸边摆一头铜牛呢?有一次,跟颐和园看园子的老人聊天,他告诉我说:“这个铜牛是考察昆明湖水位的,昆明湖比紫禁城的地基高约10米,早先,只要下大雨,昆明湖一带就闹水患,为了防止湖的东堤决口,淹了紫禁城,所以在这儿设置了铜牛。下雨的时候,观察湖水是否接近铜牛的水位线,以便加强防护,免得皇宫遭淹。”

铜牛摆在这儿是为了观察水位的,这个说法困惑了我很长时间。我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皇上要铸个铜牛摆在昆明湖测水位?后来,有人又告诉我,湖边摆铜牛是为了镇水怪的。我查了一些史料得知,古代人认为牛可镇水,这种传说是大禹治水的时候流传下来的。

但北京那么多水面,为什么只有昆明湖才有呢?这似乎也说不通,直到前几年,京城“五大镇物”的说法流传后,我才恍然大悟。

燕墩

说起来,京城的“五大镇物”设置的年头是不一样的,比如南方的“火镇”燕墩,与西方的“金镇”大觉寺的大钟,设置的年头中间隔着好几百年。

燕墩,京城的老百姓又叫“烟墩”,这倒也对,因为据史料记载,元代的燕墩是个烽火台,而烽火台本来也叫“烟墩”,“燕”字在北京话里,发声就是“烟”的音。

在永定门外大街的路西上坡铁道的南侧,有一座砖台,上面竖立着一个高大的石碑,这就是京城著名的碑刻之一:乾隆的燕墩御制碑。

碑体南北两面,分别刻有乾隆十八年汉文和满文对照的《御制皇都篇》和《御制帝都篇》,这两篇碑文都是乾隆的御笔,记录了幽燕之地北京的历史风貌,被史学家称为北京的“史记篇”。

燕墩的位置在元代初年是个烽火台,明代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北京的外城时,在这个位置建了一个高大的墩台,墩台是下宽上窄的立方体,墩台下部的四面,都是14.87米,底部到台顶高19米,顶部各边长13.7米,呈正方形。底部北面有一个门,从这个门进去,循45级台阶而上,便可直抵墩台顶部。

这个燕墩始建于何时,似乎没有什么争议,因为有一首《燕墩竹枝词》说得很明确:“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燕墩。大都旧事谁能说,正对当年丽正门。”换句话说,燕墩是元代大都城的镇物,但城的镇物肯定不会是一个。另外4个镇物在哪儿,从现存史料中难以找到答案。

万岁山

中央“土”的镇物,是景山公园的万岁山,这似乎好理解,因为按“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个星位,紫禁城的北面正好是“玄武”的位置。

按风水学说,“玄武”之位要有山,而按照“五行”的方位,紫禁城北恰好是四方镇物的中心点,所以在明代初年修建紫禁城时,便将挖紫禁城的护城河,即筒子河的土,在“玄武”的位置上堆了一座山,取名“万岁山”。

元代,这里是皇家的御园。据文献记载,苑内有熟地八顷,每年春天,元代的皇上便到这儿耕耘播种,以示天下。这里还有一个名亭叫“延春阁”,皇上在地里比划完了,便到这个亭子小憩。

“万岁山”正好压在了元大都的“延春阁”上,不但压住了前朝之运,而且巩固了自己的江山。每到重阳节,明代的皇上必到这座山上,登高远眺,以求消灾免祸,长命万岁。

到了清代,顺治皇上觉得“万岁山”的名字听着别扭,于是改名为景山。

到了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爷下旨在景山的五个山头上,各建一座亭子。这五个亭子自东向西,分别是“观妙亭”“周赏亭”“万春亭”“富览亭”“辑芳亭”。

五个亭子分东南西北中,各放了一尊铜佛像,中央是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佛),东方是阿閦佛,西方是阿弥陀佛,南方是宝生佛,北方是不空成就佛。过去,北京的老百姓称这五尊佛为“五味神”。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联军就住在了景山,“五味神”,也就是那五尊铜佛被这些“洋鬼子”偷走了四尊,只剩下“万春亭”里的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佛)。也许是那尊佛太重,他们拿不动,把这帮家伙给“震”住了,总之,这尊佛像保留了下来。

其实,镇物并没保住大明的江山,也没保住大清的江山,明朝的最后一个皇上崇祯(朱由检),就是在景山脚下的歪脖树上,上吊自杀的。清朝的最后一个皇上宣统溥仪,三岁登基没多久,便在辛亥革命后,成了“逊帝”,大清帝国也随之灭亡。

永乐大钟

咱们再看西方的镇物大钟寺的大钟。

大钟寺是因为寺内有永乐大钟,所以俗称大钟寺,就像北京的妙应寺因为有白塔,一般人都叫它白塔寺一样。

其实,大钟寺本来的名字是正觉寺,它建成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雍正皇上为什么要建这个寺庙,而且把本来悬挂在钟楼上的永乐大钟搬到正觉寺,是不是跟“金镇”有关,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史料记载正觉寺建成后,这里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佛门弟子清修和善男信女顶礼朝拜的地方。但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以后,这里又是皇帝祈雨的地方,每当遇上大旱无雨的年头,皇上便到这儿来祈雨。这种祈雨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显然,皇帝祈雨跟“五大镇物”之一的“金镇”有直接关系,因为按照五行相生相克之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您瞧,金生水呀!这不正好说明大钟寺是“金”位的镇物吗?

不过,我所疑惑的是这是清代的“金”位镇物,那么元代和明代的“金”位镇物在哪儿呢?因为正觉寺是清代才建成的,显然元、明之时,“金”位的镇物不在这里。

“五大镇物”与乾隆

纵观老北京的“五大镇物”,它们均与乾隆皇上有关。

您看东方的镇物是“神木”,虽然最早是明代设置的,但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得知“神木”的事儿,亲自写了一篇《神木谣》,并建阁设人看守“神木”。

西方为“金”,在大觉寺设置了“永乐大钟”。但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以后,这里又是皇帝祈雨的地方。

南方为“火”,元代就在永定门外筑有“燕墩”,但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用汉文和满文对照,御笔写了《御制皇都篇》和《御制帝都篇》,刻碑高立。

北方为“水”,所以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放了一个“铜牛”,乾隆还为“牛”撰写了《金牛铭》。

中央为“土”,所以明代初年把挖紫禁城的护城河(俗称筒子河)的土,堆成了景山,但是到了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下旨在景山的五个山头各建了一个亭子。

从时间上来看, 这“ 五大镇物”基本上是在乾隆十八年到乾隆五十二年确定下来的,而在这之前,人们虽然知道京城的“五大镇物”,但是在概念上是模糊的。

在中國的所有皇帝里,乾隆的寿命最长,活了89岁;他当皇上的时间也很长,有60年。这位皇帝的文化底蕴丰富,喜欢游览,去的地方多,见多识广,同时也重视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说,所以当他意识到大清的江山永固、帝都的安全需要“镇物”时,特地把原来人们搞不清楚的“五大镇物”梳理了一番,于是才有今天我们能见到的这些实物。

老北京的“五大镇物”已经是“过去时”了,庆幸的是这“五大镇物”,除了东南的“神木”外,其他的四大“镇物”:昆明湖畔的铜牛、大钟寺的大钟、永定门外的燕墩、景山公园的万岁山还都在。

不过,现在它们的身份只是历史“文物”而已,而且周边也未附有相关的说明,所以,许多人并不知道它们曾经是北京城的“五大镇物”,甚至不知道当年的北京城还有“镇物”。

靠“镇物”来镇住灾祸是靠不住的,我想,它们代表的其实是人们对平安安康的美好愿望吧。

猜你喜欢
昆明湖北京城神木
项苗
神木有石峁
对外文化交流之窗
——神木大剧院
神木:脱贫实效诠释党建力量
北京城建:从标杆到引领,兴胜公司在跨越
“漂”来的北京城
老北京城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