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尚
10年前,我每天上下班,必乘地鐵。在平平常常的乘车过程中,遇到过一件令人难忘的事情。
那时我刚接手《北京纪事》杂志社的发行工作。虽然此前做过商业刊物发行,但做文化杂志发行,还是第一次。所以我想方设法拓展发行渠道,可是传统渠道就那么一种——征订。正愁的时候,一名数据平台的女员工打来电话,说可以为杂志做网上数字化发行。这事我是第一回听说,将信将疑。后来我和这位员工在电话里又反复讨论多次,最终确定合作。2011年初夏的一天,这位平台员工告诉我,她会在我下班前带着合同赶过来。
对方快到的时候,我俩说好在地铁里交接。为了方便对方认出我,我当时手里特意拿了一本《北京纪事》。
约好6点半在地铁站内见。对方把打好的合同交给我,这天的工作就算完成了,既平常,又普通。不过,当时肚子有那么一点饿了。说来也巧,平常包里面总是装着两包无糖饼干,以备不时之需,防止血糖过低。可是偏偏当天包里面的饼干吃完了,头天晚上又忘了补充。
进了地铁后不久,听到背后有一个清脆的声音喊“李老师”。这声音在电话里听到过,在地铁这个人来人往的通道中,再次听到时,仿佛比电话里真切了很多。我转过身,只见她一脸孩子气,笑起来更像一个学生。为了合作事宜,我们在qq里、在电话里沟通过很多次,但此前从来没有见过面。她举起手里的东西对我说:“老师,对不起,耽误您吃晚饭了。给您买的无糖面包。看见您手里的杂志,就知道一定是您。”
没想到她首先给我的不是合同,而是面包。更让我意外的是,她知道我有糖尿病,不能吃甜食。在这之前,我在公司业务部干过,第一次听业务课,就知道做业务,第一要先会做人。可是具体情景之下,如何做才叫会做人。人们的理解是很不一样的,老师也讲不清楚。
一路上,我们都是往北京站方向坐。她对我关于数字化发行的种种疑问,不厌其烦地解答着。对于这个新事物(当时对我来说算是新事物),我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很多,很多问题可能人家听了,会觉得很小儿科,但她一一为我解答。
她跟我说,最好能把过往的杂志给她们一部分,这样合同签完之前,可以提前把杂志制作成pdf文档,合同生效立刻就可以发行已出版的杂志。
这的确是好主意。我说:“过期杂志,现在能找到的就这两年的,更早的还没有整理。”她安慰着说:“没关系,有多少算多少,只要整年的就行。”最后我俩敲定了相关细节。这种本来是我着急要做的事情,发行的硬核就是发得越多越好。作者们挑灯夜战伏案疾书,编辑们费尽心思校改文章,都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看到杂志的好文章。人家这么主动帮我们推广,助我们发行,求之不得。
由于聊得太入神,我本来应该在北京站下车,结果不知不觉坐到东直门站。
那会儿在《北京纪事》工作,得以接触到这位年轻得像学生一般的业务员,她让我理解了做事先做人,合作先做朋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