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祥瑞
[摘 要] 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对金融市场产生严重冲击,改变了金融业,造成金融人才市场上存在供需结构矛盾现象,即传统金融人才过剩,复合型人才紧缺,因此需要对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在分析了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师资建设、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人才;高校培养
0 引 言
2014年李克强总理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提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2015年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至此,“互联网+”上升至国家层面。今年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冲击,人们意识到了线上化、非接触式金融服务的重要性。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现阶段社会所输送的金融人才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培养质量普遍偏低,即人才的供给端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端。因此如何培养一批高质量的金融人才,推动我国金融业和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成为现阶段迫在眉睫的问题。
1 互联网对金融业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兴起,极大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同时颠覆了金融行业。互联网技术和金融联系日益紧密,主要体現在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以及出现新的金融业态。
1.1 传统金融互联网
(1)银行业互联网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银行业的发展,银行业越来越多的业务开始线上化。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的离柜率从2016年的84.31%增长到了2019年的89.77%,已经到达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银行普遍开始放慢了开设网点的步伐,并且有一些网点已经被关闭。电子渠道对银行传统的物理渠道替代越来越强,各大银行近些年都在围绕手机银行为中心,创新电子渠道提高客户黏性。大量用户线上化之后折射出的问题就是,未来的银行网点开始从过去承载存取款、转账等基础金融服务变为一个构建客户关系的场所,更多的是一种体验式的场所。
(2)保险业互联网化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兴起,互联网保险改变了传统保险行业的商业格局。互联网保险是保险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也是我国从保险大国发展成保险强国的动力。互联网保险较传统保险来说性价比高,流程更为便捷,场景化更强,贴近年轻人。2019年全年,我国互联网财产保险保费收入838.62亿元,同比增长20.60%,高出了财产保险市场同期增长率近10个百分点。2019年全年我国互联网车险业务保费收入为274.52亿元,同比下降25.55%。2019年互联网非车险保费收入达到564.09亿元,同期增长72.69%。通过利用互联网和新技术,保险业不断丰富产品、提高服务、优化客户体验,互联网保险在我国将拥有广阔的市场。
(3)证券业互联网化
证券业的互联网化,主要体现在智能投顾。智能投顾最早兴起于欧美国家,2014年底,美国的智能投顾已具有140亿美元的资产管理规模,预计到2020年底智能投顾管理总资产或将达到4 890亿美元。摩羯智投是招商银行在APP上推出的产品,是我国银行业首个推出的智能投顾产品。智能投顾相比于传统的投资顾问来看,有着无法比拟的自身优势。首先是门槛低,目标客户主要面向中产及长尾客户,比如证通财富奇点智投起投金额设定为5 000元。然后是费用低,管理费普遍在0.25%-0.5%之间。还有操作简单,全流程均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相对标准和固定,简化了用户操作过程。最后智能投顾免除了情绪化影响,由于机器算法为主,人为因素降低,避免了人为的情绪化因素。经历2015年到2018年的快速发展,智能投顾在我国的发展进入一个瓶颈期,这是由于人工智能发展的不成熟,总体而言智能投顾是一个前景广阔的行业。
1.2 出现新的金融业态:以第三方支付、P2P为代表
(1)第三方支付
在以往支付中,人们的支付方式主要以现金支付和银行POS机为主。步入网络信息化时代,网上支付成为年轻人日常消费的首选方式,第三方支付发展迅速。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主要体现为线下扫码支付。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从2013年的1.2万亿到2019年已经高达226.1万亿元。未来第三方支付仍然有广阔的市场,随着一、二线城市的普及,在县级地区以及广大农村仍有广阔市场。并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更多老年人愿意改变自身支付习惯,第三方支付规模将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
(2)P2P
行业内大多认为P2P网络借贷起源于英国。从2014年开始,P2P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市场上涌现出了各种网贷平台,当然不乏一些浑水摸鱼的问题平台,但是由于市场利好的大环境下,问题一下子暴露不出来。2016年开始,P2P开始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2017年,我国P2P 网贷平台成交额达到了38 952.35亿元,年增长率超过了100%。到了2018年P2P平台问题开始全面爆发,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国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为1 021家,相比2017年底减少了1 219家,交易额也从2017年的38 952.35亿元跌倒了2018年的19 366.33亿元。到2019年共检测到平台6 351家,非正常运营平台6 056家,仅有295家平台正常运营。虽然P2P目前出现了很多问题,清退了很多不合规平台,但是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行业内的精英,可以让这个行业变的规范起来。最重要的是这种高效率的网上借贷模式值得商业银行学习,并且商业银行目前也在积极布局线上借贷这一块。
2 互联网时代对金融人才的需求
互联网时代金融业的业务模式已经发生较大的变化,以往的金融人才已经渐渐不能适应现在的金融业,处在转型期的金融业对金融人才产生了新的需求。
2.1 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
互联网时代金融业的业态已发生了一些变化,业务、产品交叉明显,对从业人员发生了一些影响,单纯的金融知识已经不能适用于金融岗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出现给金融人员带来了新的要求。因此就需要相关的人员有一定的科技素养,才能够适应复杂的工作。现阶段金融人才基础性人才非常多,科技型人才占比非常低,缺乏的就是高端的复合型人才。
2.2 互联网思维人才
互联网思维即金融从业者要具有逆向思维、创新思维。互联网时代是开放的时代,不拘泥于以前的条条框框。目前金融行业已经初步搭建起了互联网平台,大多数金融产品已经被搬上互联网,这就对金融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的金融从业者主要从事线下运营,在互联网下如何进行线上运营,给线上客户和线下相同的感受,是当下金融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2.3 平台运行维护人才
由于大量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被搬到线上,所以金融机构的重点都放在了线上,而线上平台的正常运行则显得至关重要。未来线上平台的重要性不亚于线下网点,保障平台的正常运行,在线上给予客户良好的体验是金融机构需要面对的事情。这就要求金融人才必须具备IT技术,可以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行和线上业务的正常开展。
3 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今金融市场上金融人才供需错配,传统金融人才供过于求,新型互联网金融人才供小于求,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高校培养人才这一方面。
3.1 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制约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因素,金融专业学生越来越多,但是相关专业老师没有和学生数量同比例增加,并且新增加老师大多都是博士、硕士毕业,他们直接去高校任教,缺乏实践能力。金融科技背景下,学生需要更多前沿知识,而年龄大的讲师传统金融理论教学经验丰富,对新兴的金融理论、金融创新工具知识讲解束手无策。学校对此也是不采取任何措施,放任教师自由发展,不对教师队伍进行建设。大学课堂是大学生吸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方式,老师知识的欠缺导致学生没办法吸取前沿金融理论知识,无法拓展自身视野,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3.2 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长时间内都不会变动,同质化严重。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每年有大量的金融毕业生流入市场,而金融市场上还是有很多人才缺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高校的课程设置问题。高校的课程设置仍然采用传统的模式,开设一些商业银行、证券投资、公司理财、金融学等传统课程,涉及一些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课程太少甚至没有。金融专业的学生无法学习计算机等技术,计算机专业学生无法学习金融相关知识,导致了高校无法培养出适应金融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3.3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最近几年,大多数高校都与相关金融机构建立起了合作关系。高校学生在大三阶段可以去指定的金融机构实习。但是由于金融机构的特殊性,虽然与高校建立起了合作关系,许多机构并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即使接收了,也只是做一些简单的重复性工作,缺乏技术性。校企合作停留在浅层次,这样就使学生的参与感较差,无法深入了解金融机构,在校所学知识也无法应用在金融市场上。
4 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对策
4.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进行金融人才培养,需要结合市场的需求,同时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院校之间的实力、资金、地理位置、文化都不相同,进行人才培养要体现不同院校之间的差异性。基础高等院校在制定目标时,应确保学生具备基础金融理论知识,同时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金融业内实习雄厚的知名财经院校在制定目标时,要确保金融专业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些学生未来是金融领域的中坚力量,需要掌握高深的理论知识。总之,无论何种院校,高校都应该把培養复合型人才作为目标。
4.2 加强师资建设
在教学工作任务中,要加强对教学工作者水平的提升。学校可以采取人才引进计划,引进有国外留学经验的高学历优秀人才以及在金融领域有所建树的专家到学校进行教学工作,邀请国外国内专家来校为高校讲师培训,提升高校教师金融理论水平,并可以采取公费方式鼓励优秀教师去国外进行培训和学习,了解国际金融形式,开拓教师国际视野。同时定期组织高校优秀教师到一线金融机构调研、学习,了解目前金融机构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4.3 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高校培养金融人才关键在于学校设置的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目前金融从业人员具备跨专业知识技能已经成为常态,高校应根据学生自身喜好,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体系。高校在大数据金融、互联网金融此类专业中,基础课程既要包括金融学、商业银行、投资学等传统金融课程,又要包括大数据分析、互联网、电商等课程。传统金融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金融知识,而且可以以选修课的方式要求学生学习法律、科技等相关课程。选修课期末考核成绩采取和专业必修课相同的方式,不及格需采取补考重修的方式,强化学生的综合知识和技能。
4.4 深化校企合作
学校可以采取双导师制模式,此种模式在很多高校研究生教学中已经实行,本科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设置两位老师,一位为校内导师,负责学校在校期间学习情况,一位为校外导师,由合作金融机构推荐机构内部优秀金融从业人员担任,采取老手带新手的方式,提升学生在金融机构的实践能力。并且采取考核方式,将学生业务能力高低纳入校外导师的工作业绩中,提高校外导师指导积极性。
主要参考文献
[1]白峰.新形势下加强金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分析和思考[J].金融发展研究,2020(6):90-92.
[2]刘勇,曹婷婷.金融科技行业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20(1):31-36,59.
[3]何宪,熊亮.加强中国金融人才培养[J].中国金融,2018(12):90-92.
[4]牛实华.“一带一路”金融人才培养[J].中国金融,2018(8):97.
[5]吴晓球.中国金融的未来与人才培养[J].中国金融,2018(3):15-17.
[6]贾佳,王蓉.我国金融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7(12):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