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年之后,都有哪些经验可以推广

2021-03-15 05:29魏霞
小康 2021年7期
关键词:外地人归属感流动人口

魏霞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过团圆年、吃团圆饭、共同守岁是百姓春节的“必修课”。而今年,“云相守共团圆”成为一种新常态。1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合理有序引導群众就地过年,疫情高风险地区群众均应就地过年,把人员流动降到最低,防止因人员流动导致疫情传播扩散。中风险地区群众原则上就地过年,特殊情况需要出行的,需经属地疫情防控机构批准。低风险地区倡导群众就地过年,非必要不出行。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数据显示,1月28日(农历腊月十六,春运第一天),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810.3万人次,环比下降10.5%,比2019年同期(农历腊月十六,下同)下降73.3%,比2020年同期下降73.9%。这就表明前年和去年选择回家过年的人中,今年有很大一部分人选择了“就地过年”。

节日期间对团圆的渴望是人之常情,自古就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乡愁表达,正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所说的:“没有谁认为就地过年是理所当然的,期盼了一年的春节不能回去,他们是为整个城市、整个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应该对他们道一声感谢。这次春节留在当地过年,是一次非常了不起的公益事业。”

“就地过年”涉及留守城市和农村的两类人群。为此,各地民政部门对亲人无法回家过年的特困群体进行了排查,并定期开展寻访探视工作,组织城乡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专业服务机构为其提供送餐、代购、生活照料等各方面的关爱服务,减少亲人不在身边的缺憾。多地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让留守儿童能够暖心过年的举措,如通过学校为留守儿童发放“爱心包”,安排与父母的“视频见面会”并定期家访等。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60%,城市的繁荣与农村的“空心化”相对应。“就地过年”期间对农村留守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所提供的关爱服务,有利于推进对农村弱势群体服务常规化的形成。

今年网络流行语将“就地过年”的人群称为“原年人”,与家乡留守的亲人不同,“原年人”难免有“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的莼鲈之思。为消除这些人的乡愁,保障他们能够在城市留得下、过得好,全国多地政府以各种形式向“原年人”发放补贴,多措并举保障“原年人”过暖心年。如北京在春节期间市属公园免费开放;江苏、安徽、陕西部分市县推出免费乘坐公交、轨道交通,免费游览重点国有景区等节日福利。除了公共服务,各地还以街道、社区为单位,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为“原年人”提供联谊、文化体验等活动。

“原年人”是个新词,但城市人口的异质性、多元性却是常态,这就导致城市社区社会纽带薄弱、界限松散,不利于社区团结。社区或“原年人”工作单位组织的花样“年夜饭”活动,如请“原年人”与当地人共同包饺子,或请每位“原年人”准备一道自己的家乡特色菜供大家品尝并介绍家乡年俗,这种做法不但有利于增进外地人之间,以及外地人与本地人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更能促使外地人城市归属感的形成。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强,在城市社区结构重构、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增强流动人口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并享受公共服务均等化势在必行。政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针对“原年人”就地过年所实施的暖心政策,未来在增强城市凝聚力和流动人口归属感的政策制定、活动组织中或可借鉴。

因此,就地过年之后,各地的政府部门、社区、企业应及时总结为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所实施的一些有利举措,在未来的工作中结合实际运用推广,让我们的城市更加温暖,让流动人口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猜你喜欢
外地人归属感流动人口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shock of THE NEW
漫画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沉默的堰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