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古代书院园林景观营造分析

2021-03-15 04:01肖凤洁
现代园艺 2021年4期
关键词:书院园林景观营造

肖凤洁

(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包头 014010)

书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教育组织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1]。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两宋,延续于元代,推广并普及于明清,式微于清末,历经一千余年的发展与沉淀,不仅折射出讲学、祭祀、宗教等活动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建筑、园林、书画、楹联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2],是各个朝代历史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之所。江苏古代书院起源于北宋,其景观特征受到佛教思想与江南园林造园艺术影响。

1 园林建筑

建筑是书院的核心元素,也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院建筑按照其用途可分为功能性建筑和观赏性建筑2部分。功能性建筑包括讲堂、祭祠、藏书楼、斋舍等,观赏性建筑即园林建筑,主要包含门、亭、轩、廊等。在江南园林发展的影响下,江苏古代书院中园林建筑的运用极为普遍。

1.1 门

江苏古代书院中,按照所在位置及功能可将书院门归纳为2种类型:一类是位于书院出入口,具有防卫、保护及划分区域作用的门,通常为书院的大门或山门;另一类门则位于书院内部,作为书院景观的组成部分,起到引导、暗示与丰富空间层次的作用,如洞门、牌坊等。在江苏地区,部分大型书院还会将多层次、多类型的门进行排列组合,用以进行空间营造。

以无锡东林书院为例,书院建设之初便在入口区域共设置大门、石牌坊、仪门三道门,用于引导和强调空间秩序,刻画,并强调书院的中心轴线。在以可园为基址建设的正谊书院中,对于洞门的应用较为普遍,形状各异的洞门及其所呈现的不同景观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组合形式在美化园林景观的同时,营造出层次丰富的视觉感受。

1.2 亭

江苏古代书院中亭的应用极为普遍,按照其使用功能基本可归纳为2种类型:一类为观赏性的景亭,我国古典园林追求高低错落的空间变化,推崇“亭台突池沼而参差,楼阁碍云霞而出没”[3]。在此影响下,江苏古代书院中,通常会在堆叠山石的基础上构建景亭,这类亭与江南园林中多数亭相同,既作为景观元素在园林中起到构景的作用,又作为观景场所供人游憩,部分亭甚至直接以景命名,如濂溪书院中的爱莲亭;另一类则为具有纪念功能的亭,主要用于纪念书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或事件,在江苏地区以碑亭的形式最为常见。

1.3 廊

江苏古代书院中的廊既是连接各区域间的交通走道,也是划分空间的重要景观元素。江苏地区气候潮湿、降雨频繁,因此,书院在各建筑之间架设长廊,与建筑本身的檐廊相连,使堂室斋舍能够内外相通,既是对主体建筑的空间延伸,也为阴雨天的通行提供便捷。书院景观营造中廊的形态,往往随地势起伏产生高低错落的变化,其通透的建筑结构在划分园林空间的同时,又能够加强各区域景观之间的渗透性,从而丰富了书院的空间层次与景观的观赏性。

图1 东林书院连廊

云龙书院中,穿堂与讲堂之间以左右对称的回廊作为连接,并围合院落,是典型的“廊院制”布局形式。东林书院作为江苏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书院,其中,廊的布局则为自由灵活,除主轴线两侧的东西走廊之外,书院西侧还专门设有连廊用于连接教学区与园林区,曲折的廊道不仅完成了教学区与园林区之间的情绪转换,同时还对园林区域进行划分(见图1)。

2 山水景观

自然山水景观历来是中国古代文人所追求的景观意境,古人向往自然,希望在山水中感悟道德,并赋予自然环境以人文精神。书院作为我国古代文人与文化的汇集之所,山水元素的应用极为普遍。

2.1 堆山叠石

在古代书院景观营造中,堆山叠石的造景方法使自然界中峰峦叠嶂的壮阔景象在古代书院中展现,赋予书院景观咫尺山林的自然野趣,而山石错落间形成的沟涧洞壑等空间迂回曲折、变幻莫测,极大丰富了书院的空间体验。江苏古代书院善用假山点缀园林空间,形态各异的山石也自然成为景观营造中重要的元素。以可园为例,园北侧堆山叠石营造山景,山体脉络分明、形态自然,山石之上乔木参天,极具自然山林之韵味,假山的建造为地势平坦的书院,营造出高低起伏的空间变化,是书院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图2)。

图2 可园假山

2.2 庭园理水

江苏古代书院景观营造中的理水形式可分为自由式和规则式2种类型:自由式的水景形态蜿蜒曲折、自然多变,其驳岸由山石砌筑,以植被勾勒,是对自然水体的抽象化处理,具有典型的江南园林特色;规则式的水池体量较小,多由砖石砌筑,其方正的形态与书院主体建筑严整的布局形式相协调,具有点缀庭院空间、活跃环境氛围的作用。

东林书院西园中的水池是典型的自由式水景,西园以水为核心,周围有山石堆叠,并栽植多种乔、灌木,共同构成了极富自然情趣的园林景观。规则式的水景在江苏古代书院中同样较为常见,据《虞山书院志》记载,虞山书院中渊源池、洗砚池、方池等均为方形水池。

3 植物景观

陈植先生在《造园词义的阐述》一文中曾对“园”做过引证:“园,所以种树木也”[4],植物作为江苏古代书院园林景观中基本的景观元素,起着调节书院气候、美化书院环境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儒家“比德”思想的影响下,植物被赋予人文精神与品格,成为书院中独特的文化符号。

3.1 植物文化

我国古人崇尚自然,倡导在欣赏植物之美的同时,能够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以此培养情操。“比德”是将植物人格化的思想,是对传统审美思想与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5]。受“比德”观影响,书院在植物的选择中往往会以其所传递的品格作为重要参考依据,这种情感追求令书院植物景观富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对书院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江苏古代书院以质朴雅致为园林景观基调,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中,以松柏、竹、梅、莲、杏、桂等代表高尚品格与美好寓意的植物为骨架,配植以当地的乡土植物,组成兼具江苏地方特色与书院文化特色的植物景观(见表1)。

表1 江苏古代书院中的植物

3.2 配置形式

江苏古代书院中,植物的种植形式主要为对植与丛植,对植的栽植形式通常运用于书院主体功能区域内,对称的植物与规则的建筑布局相协调,以烘托区域内庄严的环境氛围;丛植的栽植形式则多用于园林区,疏密有致的植物搭配,与自由布局的山石、水体相结合,营造出富有自然野趣的书院景观。

崇正书院前庭植物景观采用了典型的对植形式栽植,庭院分为2层空间,平上层有腊梅、圆柏、石楠,对称栽植于轴线两侧,下层有桂花、红枫、海桐、慈孝竹等植物对称栽植,对植的种植形式使书院主轴线两侧的景观均衡稳定,增强了庭院空间的序列感,对主体建筑起到烘托作用。庭院植物配置充分考虑了植物的季相特征,以常绿乔、灌木为基调,搭配红枫、腊梅用于观叶观花,提高了植物景观的观赏价值,而柏、竹、梅、桂几种植物的组合中,蕴含了士大夫对高尚精神品格的追求以及美好的向往,丰富了植物景观的文化内涵(图3)。

图3 崇正书院前庭种植平面图

东林书院西园内设有一处花木小院,院中植物均为常绿树种,采用丛植与点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配置,小院南侧栽植有桂花、香樟2株乔木,西侧栽植有广玉兰、桂花、慈孝竹、琵琶、毛鹃、八角金盘等多株乔、灌木。而中心景石位置则只栽植罗汉松1株,这样的配置方式使3处植物景观在数量与疏密程度上形成强烈对比,有效丰富了空间的节奏与韵律,使书院景观更具自然趣味(图4)。

图4 东林书院西园种植平面图

4 园林意境

园林意境是思想情趣与景象的统一、景象与园居方式的统一所产生的效果,是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6]。古代书院创建者与管理者善于将其主观思想与情感融入景观营造过程中,使思想与景观相互作用,产生“景有尽而意无穷”的园林意境。书院中的楹联与匾额多由文人士大夫所题写,是书院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其中,对于书院环境的描述往往融入创作者个人情感及审美思想,是对园林意境最为直观的表达。

江苏古代书院楹联中对于环境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基址、气象、植物等方面。东坡书院中“名士合买名山想当年茶灶诗龛留佛榻,胜友斯成胜会欣此日花香鸟语读书声”[8]的楹联中,既有对书院建设基址的介绍,又生动描绘了学子们在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中读书的场景,书院建设者以此引导士子们走进自然,在自然环境中学习,而联中对动、植物绘声绘色的描述,也在无形中为书院环境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书院楹联融汇了古代书院建造者的思想情感,其语言优美、喻意深重,与园林景观相辅相成,巧妙地烘托了书院的园林意境。

5 结语

江苏古代书院从基址选择到景观营造,均体现出中国古代士人对自然山水的崇敬与向往,书院创建者通过将其主观思想与情感融入景观营造过程中,使园林景观得以升华,并产生“景有尽而意无穷”的园林意境。书院的景观营造方法深受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影响,园林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景观元素的运用,极大丰富了书院空间层次,同时,营造出富有自然趣味的园林景观,实现人工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江苏古代书院园林景观的形成以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并在发展与变革中借鉴江南私家园林造园手法,逐渐形成符合自身环境需求且极具文化特色的园林风格,成为有别于其他类型园林的独特存在。

猜你喜欢
书院园林景观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朵云书院黄岩店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探讨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景观构思在产业园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江南书院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