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舞蹈编创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以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为例

2021-03-15 08:35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岭南舞蹈创作

胡 骁

2019年7月6日至12月5日,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星海音乐学院主办,舞蹈学院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岭南舞蹈编创人才培养”在经历四个阶段的培训与创作实践后取得了圆满成功,参训的三十位学员在共计153天的集中培训、采风调研、创作实践中,受到了来自国内外44位名师专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共同传授,并历经数月的通力合作,逐渐形成了在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追求下的个性表达,他们通过一场精心制作、独具岭南风格的项目优秀学员成果展演晚会《不辞长作岭南人》突显了岭南土地上开放、兼容和多元的文化特质。回望整个过程,作为项目负责人,此时百感交集,感叹经过十年准备、两年申报、一年实施的项目,终于在项目组同仁和全体学员们的支持配合下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可以说,这个项目凝结了笔者十余年来对“岭南舞蹈”的理论思考与探索实践,也是这批学员对区域性舞蹈艺术想象的集体探寻,大家一致的目的都是期望在“岭南舞蹈”创作路径上提供多种可能性的发生,以回应“岭南舞蹈”概念生成以来舞蹈创作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既如何更好的在实践层面促进“岭南舞蹈”风格形态特征的有效生成,这个过程哪怕是迈进一小步,也是对整个“岭南舞蹈”事业发展的促进,而促进的途径与探索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人”的作用。

一 、“岭南舞蹈”概念的 提出与多维诠释

(一)“岭南舞蹈”概念的提出

“岭南舞蹈”的概念由陈翘先生在 2005 年提出,直接的动因是因为当年举办的“首届岭南舞蹈大赛”。但是关于这个概念的界定,大约在五年后的“岭南舞蹈论坛”中才被加以表述。2010年的广东新闻网出现了一篇报道,是由刁定宏撰写的《广东举办岭南舞蹈论坛初步界定岭南舞蹈概念》,这个“界定”指出,所谓“岭南舞蹈”是:

在岭南地域范围内孕育和发展起来、具有岭南文化属性,以表现岭南人民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为主要内容,具有典型的岭南风格的舞蹈语言和表达方式的各种舞蹈形态,岭南舞蹈丰富多样,具有“原始直观、兼容开放、求新求变”的文化特征。(1)于平:《“岭南舞蹈”语境中舞剧创作的文化想象》,《中国艺术报》2018年10月1日。

陈翘先生也曾多次在不同会议上提及“岭南舞蹈”的提出是对应较早形成风格流派的“岭南画派”和“岭南音乐”,认为广东的舞蹈界同仁在围绕区域舞蹈发展时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流派特征,因为相比其它姐妹艺术,舞蹈面临的学术与艺术地位仍在襁褓之中,地域性舞蹈本体的形态固化与风格特征仍是其最重要的显著问题。作为新生概念,其短板主要突显在理论和实践建设不足上。因此,要使“岭南舞蹈”真正成为与岭南音乐、岭南画派并驾齐驱的独立学派,其表演、创作、教材、理论体系的合理构建,乃至学科的设立,都是几代舞蹈界同仁们必须逾越的坎。“岭南舞蹈”概念提出已逾十五年,得到了国内及省内舞蹈界的广泛响应。回望历史,陈翘先生之所以能一呼百应,因为她遵循历史规律,从文化高峰和学术高度的视野,兼顾地缘政治来审视区域性舞蹈艺术的发展建设,实在功不可没,一语通穿区域舞蹈文化建设的痛点与症结,为广大岭南舞蹈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二)“岭南舞蹈”概念的多维诠释与创作想象

“岭南舞蹈”概念提出以后,广东高校的研创平台对“岭南舞蹈”概念开展了多维度的诠释与想象。以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舞蹈系为代表的广东地方高校利用自身优势,从“岭南舞蹈”教育、创作、表演、理论研究等多个方面推动着岭南舞蹈的发展,诠释着“岭南舞蹈”概念的深化。例如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持续多年的岭南舞蹈教材建设,他们提取岭南地域民间舞蹈素材,整理了连南排瑶长鼓舞、潮汕英歌舞、钱鼓舞、梅州席狮舞等多种岭南地域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从岭南舞蹈教材建设与表演人才培养方面丰富着岭南舞蹈的内涵。

此外还以科研项目的形式对岭南舞蹈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究。例如广东舞蹈学校申报的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岭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李永祥主持);星海音乐学院申报的201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小舞剧《南狮梦》(李晓燕主持);星海音乐学院申报的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风从岭南来——岭南民间舞蹈编创与研究》(胡骁主持);华南师范大学申报的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粤北瑶族长鼓舞研究》(王海英主持);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申报的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岭南舞蹈史研究》(曾华美主持);星海音乐学院申报的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岭南舞蹈编创人才培养》(胡骁主持)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立项,为推动岭南舞蹈概念的学术阐释起到了重要作用。(2)赵勇:《新时代岭南舞蹈“概念”刍议》,《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第43页。

各所高校在“岭南舞蹈”研究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例如: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在明确“岭南舞蹈”概念的理论阐释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从岭南“非遗”舞蹈为切入口,连续三年举办“非遗”舞蹈研究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与交流展演活动,实实在在的把岭南“非遗”舞蹈的研究、教学、创作融进本硕博教育体系中去;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则从专业艺术院校的特质出发,着重以舞蹈创作为切入点展开实践研究。

自2009年开始,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着手“岭南舞蹈”的挖掘与整理。十年间分别聘请了省内潮汕英歌舞、瑶族长鼓舞、咏春拳、钱鼓舞、南拳与醒狮等多位专家学者给予教师与学生们进行授课。重点学习了由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南方歌舞团创作的大型组舞《岭南之舞》,奠定了相应的剧目基础,搭建了“岭南舞蹈”的研创平台。2012年在李晓燕教授的带领下完成了广东省文艺精品生产扶持资金项目大型岭南舞蹈晚会《风起岭之南》的创作与演出,这是广东高校舞蹈院系第一次独立创作一台地域风格类型化的岭南风格舞蹈晚会。

2014年开始借助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舞蹈世界《青春梦想季》栏目的平台,秉承弘扬岭南特色舞蹈文化为目标,连续六年录制完成六台岭南风格舞蹈晚会。在采风调研和作品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岭南舞蹈”进行了艺术想象的创作探索。2014年由李晓燕教授申报的“岭南舞蹈传承与研究教学团队”项目获得立项,并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2015年集合全院力量创作了大型岭南组舞《风起岭之南·贰》,获得较好评价。2014年李晓燕教授申报的国家艺术基金小型剧节目小舞剧《南狮梦》获得立项;2015年胡骁副教授申报的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风从岭南来》获得立项;2016年张锐老师申报的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咏春拳题材三人舞《宗师》获得立项;2016年12月舞蹈学院主办了“首届岭南舞蹈创作青年论坛”,自觉地对“岭南舞蹈”进行发掘和舞台化呈现,对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所特有的舞种开展素材收集与作品创作。

上述不同类型的院校均以继承为载体,以创新为手段。不断的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舞蹈本体的创作与实践。从技术层面的实践与操作,对岭南文化进行认知范畴下的再创造和再创新,对区域文化进行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创作想象,奠定了“岭南舞蹈”一定的研究基础与成果。

(三)“岭南舞蹈”研创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陈翘先生提出“岭南舞蹈”概念,虽过去十五年,全省院团和高校都在围绕这个概念框架进行教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但好似谁也不能够像舞蹈界定义其他区域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特征那样来明确“岭南舞蹈”到底具备何种风格形态。那到底什么样的舞蹈才能够称之为“岭南舞蹈”这也是一直困扰笔者的问题!无论是从理论研究下的“岭南舞蹈”概念定义,还是从教学需要中去创编“岭南舞蹈”教材,又或是从创作实践中去探寻“岭南舞蹈”的精神与本体实质,能够真正做到风格显著、形态独立、动律清晰的着实有限。这正是笔者希望从创作角度再次切入“岭南舞蹈”研究的前提所在,可以说,时代在呼唤着“岭南舞蹈”动态风格、形态特征的明确化与具象化。因此,笔者在近十年的岭南舞蹈创作探索中一直希望在地域文化呈现,动作开发、创作理念和舞台审美上进行多种可能性的尝试。特别是笔者申报的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舞蹈专场《风从岭南来》的实践,都是希望回应“岭南舞蹈”概念生成后舞蹈创作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既如何更好的在实践层面促进“岭南舞蹈”风格形态特征的有效生成,形成特有的地域舞蹈符号。包括此次申请的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岭南舞蹈编创人才培养》也是希望在更大范围内引导不同编导个体在“区域文化”语境中开展“岭南舞蹈”创作理念的不同角度与维度的实践,以期取得不同的舞台艺术效果。

二、岭南舞蹈编创人才 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8年初笔者申报了新一年度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在申报初期,项目名称拟定为“岭南民间舞蹈传承与编创人才培养”,经过前期学校组织专家论证及部分专家建议,递交项目申报书时删掉了“民间舞蹈传承”几个字样,究其原委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申报项目的主旨是舞蹈编创人才培养,此时的“民间舞蹈传承”含义更多是指向“非遗”舞蹈传承的概念,与舞蹈编创人才培养项目的申报理念有一定差别,目的性不够明确;其次,“岭南舞蹈”已涵盖更为广阔的地域文化概念,后期项目执行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引导舞蹈创作者选材确题。因此,申报项目名称最终确定为“岭南舞蹈编创人才培养”,明确了项目主题和意义,相应的为后期项目实施限定了准确方向。同年10月,项目在经过了网络初评、现场答辩复评后冲出重围,最终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立项,成为了广东省首个国家艺术基金舞蹈类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兴奋与压力接踵而至,忧虑的是如何开展招生、聘请哪些导师,设置什么课程、如何组织创作实践、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顺利完成项目培养工作,全部压力实实在在的摆在了笔者面前。

在项目获得立项以后,笔者第一时间赴北京拜访了项目艺术指导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高度教授,在与高度教授交流中明确此次项目的培养方向,确定了以项目最终成果晚会为导向来开展此次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与高度教授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呈现培养过程的结果?并给予了两个选择:第一,以类似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沉香》那样做岭南传统民间舞蹈的现代舞台呈现,提炼“岭南舞蹈”的原生形象,重新组织立于舞台之上。第二,以实验性为目的,大胆突破原有编导群体对“岭南舞蹈”的认知,以创作为前提,开展地域民间舞蹈的现代性创作。最后,在与高度教授的探讨下,笔者选择了以“实验性”为目的理念引导方式,开展此次《岭南舞蹈编创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希望能够在创作方式、审美观念、舞台视觉、剧场空间上能够有所突破,大胆结合实际展开“岭南舞蹈”的艺术想象,哪怕是迈出一小步突破也是此次项目的意义所在。明确方向后,笔者带领项目组于2019年4月开始了项目的招生与前期筹备工作。

(一)汇集人才为根本凝聚共识为目标

自2019年5月发布项目招生简章,截止报名结束共计收到来自全国及香港地区的报名信息表共计106人,最终由项目组结合学员综合素质及前期创作基础,遴选出来自全国六省一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共计30名学员参与本次人才培养项目的学习与创作实践。项目组认真的对106名报名学员的个人舞蹈经历、舞蹈基本素质、舞蹈编创经验及能力等综合评估,此次项目吸引了众多高学历、高职称的舞蹈艺术研究者和舞蹈教学实践者加入到本次培训中,报名学员多是近年来舞蹈创作领域的佼佼者。据统计,所有报名学员里,男学员占33%,女学员占67%。在所有报名的学员里包括硕士、本科等学历层次,本科学员占80%,硕士研究生占19%;在所有报名学员里占比66%的学员来自两广地区,其他报名学员分布湖南、湖北、四川、江苏、京津等全国各地,凸显出本次报名学员具备较高文化素养且从事着舞蹈教育、编导等相关工作。最终录取名单学员职业结构丰富,涵盖高校舞蹈教师、基层文化馆业务骨干、自由职业编导等。项目录取人才的标准在于选拔具备编创基础、具有创作成绩、获得过省部级舞蹈比赛奖项的中青年编导群体,特别是立志于“岭南舞蹈”创作的青年人才。我们的目的在于搭建平台促进岭南地域舞蹈编导群体在专业技能、编创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审美能力上的提升与进步,帮扶青年编导群体的进步。究其原因在于项目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国内外优秀师资力量,针对性的从创作不同角度开展授课,答疑解惑这批青年编创人才在目前成长阶段所面临的创作问题,积极促进“岭南舞蹈”青年创作群体的成长。

(二)强化基础为措施拓宽视野为目的

六月项目组开始逐一落实授课师资的具体安排与协调,在授课师资的选择上明确了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省内核心的基本原则,国际上邀请的师资包括:台北艺术大学舞蹈学院张晓雄教授(澳大利亚籍)、原澳门演艺学院舞蹈学校艺术指导应萼定教授(新加坡籍)、韩国综合艺术大学特聘教授李惺熏教授(韩国籍)、广东现代舞团著名灯光设计师刘诗豪(马来西亚籍);国内邀请师资包括: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于平教授、北京舞蹈学院吕艺生教授、高度教授、许锐教授、田露教授、周萍教授、万素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吉象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朴永光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欧建平研究员、江东研究员;省内邀请师资包括:华南师范大学仝妍教授、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曾华美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陈燕敏副教授、嘉应学院蔡享丽副教授、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专职副主席王洌教授、原广东省文化馆馆长杨明敬老师、南方歌舞团副团长裘华松老师、连南瑶族长鼓舞传承人唐海宁老师、国家一级武术教练马小斌老师、广州歌舞团团长史前进老师以及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岭南民间舞蹈传承与研究团队”的十一位教师,共同构成了此次人才培养项目集中培训阶段的主力师资团队,涵盖了目前国内外一线的舞蹈理论研究、舞蹈创作实践、舞蹈文化研究、舞蹈教学研究、院团管理、非遗传承人等多个方向的学者、专家和院团管理一线的师资,全方位的组建了项目授课教师团队。

集中授课期间笔者共设计了《岭南民间舞蹈素材课》《舞蹈编创理论与实践课》《专家讲座》《岭南舞蹈现场体验式教学》四个模块的课程内容。涵盖了岭南民间舞蹈素材课程10门,舞蹈编创理论与实践课程17门,专家讲座19次、采风调研十天五个地市的现场体验式教学内容。

表1 岭南民间舞蹈素材课

表2 舞蹈编创理论与实践课

表3 专家讲座

表4 岭南舞蹈现场体验式教学(采风)

整个项目实施期间开设了十门素材课内容,如:客家席狮舞、潮汕英歌舞、咏春八斩刀、南拳与醒狮、客家杯花舞、潮汕钱鼓舞、岭南戏曲舞蹈、瑶族长鼓舞、咏春拳等。设置上述素材课的目的是希望引导学员们能够集中有效时间展开对“岭南舞蹈”风格的身体体认,尽快熟悉区域文化、了解动作语言。笔者希望“岭南舞蹈”的创作不仅需要学员们在“接地气”的实地采风中求真诚,更力求在“随时代”的脚步中求共融。中国传统舞蹈自古有文舞和武舞之分!近年来,素材舞台化较为充分的南拳、醒狮、咏春拳等,极大地拓展了“岭南舞蹈”中“武舞”风格的前景意识。而民俗舞蹈素材的当代舞台化呈现,则略显不足,是其短板与弱项,希望学员们在素材学习之后,能够有效的对原生态素材进行更为有效的舞台化提炼,强调对素材的舞台化淬炼与“二度创作”。

同时,为进一步增强学员对于“岭南文化”的体验,项目组带领全体学员深入岭南大地,在清远连南、梅州、潮汕、江门等地开展了历时十天的集中采风调研活动,并着眼于人文体验、素材实践及现实主义题材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实地考察,全体学员直观地领略到岭南民俗的多元魅力。如连南瑶族自治县的中国瑶族博物馆、千年瑶寨、实景音乐诗剧《瑶颂·瑶族舞曲》;梅州客家博物馆、《天下客家》“非遗”主题展演,大埔县的文化馆、文化中心,又如潮阳后溪文化大楼、“国家一级文化馆”称号的揭阳普宁市文化馆,江门鹤山狮艺会馆等文化胜地等等。而在岭南舞蹈的现实主义题材层面,位于梅州的“八·一”起义军三河坝纪念园,中央苏区县大埔展馆;位于汕头的“中央交通线”遗址,及位于鹤山的梁赞先生故居纪念馆、咏春文化技艺会馆等地,项目组通过与上述各方开展具有建设性的人文交流活动,令丰富的人文火种深埋学员心间。学员们由此深刻地感受到:本次调研角度之多、层次之深,覆盖面之广,不仅缕清了“岭南舞蹈之源”与中华文化之根的关联性,也进一步提炼了“现实题材”中的国家精神与民族底蕴。与此同时,采风调研中的素材“体认”与实践的亲历,也是本次培养计划的重点。如岭南民间舞蹈的形态以动物造型居多,在学员们“舞狮头”“观麒麟”等过程中,直观感受着它们生动活泼、色彩丰富、形象鲜明、虚拟写意、富于想象、突出神韵、融合南拳、矫健勇猛、风格刚劲等风格特征!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各位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们在教学中皆反对刻意的舞蹈化加工,并极其强调各舞蹈的淳朴性和原生态风格特征。虽然为期十天的采风调研时间比较仓促,但“岭南舞蹈”满满的素材来源为全体学员的舞台创作带来了无限可能!相比起素材本身,更重要的是学员们亲身感受到了纯正的岭南文化内涵。无论是潮汕英歌舞还是岭南武术文化,都展现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与弥足珍贵的哲学智慧。这些财富更舞蹈创作者在保留传统文化中予以创新!

在专家讲座和舞蹈编创理论及实践课上,笔者向诸位外请授课专家明确了“岭南”一词的地域概念,期望名师学者们能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民族学、人类学、舞蹈学、编导理论等不同学理角度,多方位地分析岭南文化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希望专家们群策群力,从“大岭南”的文化视角和学理层面出发,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对“岭南舞蹈”的地域特征、文化属性、风格语汇、分类构成、语言特质、现状分析等提出了建设性的观点。并通过对岭南文化的空间构成,立体地展现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的生态体系。为学员们的创作工作,提供合理的思考脉络及理论支撑。试图从多个方面引导参训学员开拓视野、打开思路,积极探寻“岭南舞蹈”文化的实质与根本。

(三)搭建平台育人才舞台呈现促创作

项目即平台,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设计之初既设定了小批量,高水准的要求。宗旨既是为推进艺术人才的培养搭建高质量平台。此次“岭南舞蹈编创人才培养”项目也秉承着这一概念,在课程设置、经费保障、师资匹配、后勤保障、实践创作等多个环节给予学员大力的支持与帮助,解决学员在艺术创作中缺经费、缺平台的核心问题,这得益于国家艺术基金的项目资助和学校配套经费的大力支撑。因为,笔者深知舞蹈创作对于人、财、物的需要,当我们替学员解决了创作经费、参演演员、演出剧场、服装、道具、音乐、化妆、文宣等问题,保障他们能够全身心面对项目所设定的创作任务去探索“岭南舞蹈”文化。作为本次项目的结项成果——大型岭南音画舞蹈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学员们经过集中授课、采风调研、实践创作三个阶段学习后完成的创作实践学习。创作内容紧密联系岭南地域人民群众的生活,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与传统文化题材相结合,将新时代岭南民俗与民间舞蹈从生活现场转化到专业舞台上。

本次学员所创作的独、双、三、群舞作品共43个,入选成果展演晚会16个。其中以传统民间舞创作手法与素材运用占比较大作品占42%,例如“拾光里约”“乞艺为生”“瑶·肴”等反映了岭南人民的现实生活;取材红色主旋律为篇章的“红色交通线”“红头船”“港九方姑”这三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在巧用传统民间舞蹈的元素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塑造了具有岭南新时代精神的红色英雄形象,成为了岭南地区人民坚韧不屈、乐观向上、对党和革命事业忠贞不渝的鲜活写照。而以浪漫主义情怀创作的作品占30%,“葵乡说葵”“玄风”“鼓语”“舞禾楼得谷”等作品,借以现当代舞蹈的艺术创作手法为杠杆,尝试撬动当下岭南舞蹈题材与艺术内容思维的瓶颈及束缚。再者,以岭南印象为代表的作品占比18%,“谣”“断了的弦”“香云裳”其灵感源于岭南地域中的传统民俗和乡愁文化,它们以经典的画面,对称平衡的创作理念,勾起了人们对岭南独特传统文化的眷恋及符号的记忆;最后,以超现实题材为篇章的“观”“伏魔”则是本次专场晚会的一大亮点。

上述作品以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从心理舞蹈的创作思维出发,用精炼的身体语汇直观地表现岭南地域独特的人文意象,展现了当代岭南舞蹈于新时代的艺术张力及多维的发展空间。这部专场晚会的地域及创作特色明显,30位学员在素材提炼的同时,皆力求把握住符合时代、贴近人民生活的内容;在作品形式创新的同时,又不忘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坚持风格不改变的同时,却敢于进行大胆创新!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对立统一与自我否定中,他们飞速成长,渐入佳境。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我们的任务即是给予这群年轻人搭建平台,促进事业的发展。

三、岭南舞蹈编创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岭南舞蹈青年编创人才群体的成长

广东一直处在我国舞蹈编创人才梯队中的第一层次,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全国的舞蹈编导群体,从建国初期的:梁伦、查列、陈翘;到改革开放后的文帧亚、谢晓泳、邢时苗、高成明、徐成华、李华;再到新时期的史前进、裘华松、汪洌、丁然等为代表的广东舞蹈编导们,支撑着广东舞蹈一直引领在全国前列。同一时期,随着“岭南舞蹈”概念的提出,一大批80后、90后的青年舞蹈编导群体在新时代广东舞蹈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前台,他们的所思所想和实际编创的思路与作品,决定着广东舞蹈的未来与前进的方向。可喜的是,在此次项目中的大批学员均是活跃在广东舞蹈编创一线的青年编导,他们积极参与项目,认真地吸收着授课专家给予的养分,探讨“岭南舞蹈”的发展方向,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探讨。创作实践期间学员试图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不同题材、不同手法来开展“岭南舞蹈”的创作,并克服一切困难完成项目实践过程中的排练工作,从他们身上能够看到新时代岭南舞蹈编导个体对于区域舞蹈文化想象的关照与思考,项目提供平台、学员提供智力,朝着一致认定的方向开展“岭南舞蹈”的实质性研究,应该说,项目以创新为理念,积极引导“岭南舞蹈”青年编创群体开展多方向、多层次、多维度的创作想象。笔者希望这批青年编导在五年、十年之后能够成为“岭南舞蹈”创作的中坚力量。

(二)搭建岭南舞蹈艺术创作和实践交流的展示平台

项目积极搭建艺术创作的平台和实践交流、成果展示的平台,按理作为人才培养项目,学员接受知识传授是其主要任务,而后才是创作实践。笔者在一开始设置课程时就要求项目组必须以理论课程、专家讲座、素材学习为根本,舞台创作与表演为目的来搭建青年编创人才之间的互动与实践,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够为这批学员搭建一个值得信耐的舞蹈创作与实践交流展示平台。因此,在项目集中培训结束后,项目组积极落实成果展演剧场,联系舞美设计、音乐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与制作、灯光设计与制作,协调参演演员的分配,从人、财、物等多个方面提供给学员们实质性的扶持。项目组把关,学员具体与作品相关系的各门类艺术家合作解决各自舞蹈作品生产需要面对的问题,进一步锻炼学员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对舞台作品生产全方位的把握与实施,尽力做到集中培训阶段解决学员独立思考能力、创作实践阶段解决学员动手协调能力,综合性的为参训学员搭建艺术创作和实践交流的展示平台。

(三)扩大岭南舞蹈在中国舞蹈话语体系的影响力

在项目专题研讨会和结项仪式上,著名舞蹈家陈翘先生总结到:

我很欣喜看到大家怎么努力的在做“岭南舞蹈”,岭南舞蹈需要大家一步一个脚印去探索去发现,把岭南舞蹈真正细致的去浓缩。同时,强调民族民间舞十分考究,在舞蹈动律、舞蹈动作、舞蹈的形成中显现出来,接地气的民族民间舞作品十分难得一遇。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只有继承好,了解好,深入到民间才能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继承时代的“非遗”,继承时代的传统。

陈翘先生还表示,在改革开放之后,民族民间舞被侵蚀了,失去了原来独特的真实样貌,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当下,我们需要寻找一条属于自己民族民间舞的道路,既是要回来去深入地方理解民族民间舞蹈,“岭南舞蹈”文化需要带头人去尝试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特道路,利用岭南文化的传统基础,可以创造现在时代舞蹈的历史。这或许就是老一辈艺术家站在民族文化复兴和地域舞蹈文化发展的忧患意识上,提出的建议和担忧。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舞蹈的话语体系,更多的理论阐释与研究是对长江以北舞蹈文化的研究和诠释,几大民族与北方汉族舞蹈文化研究成果远远超越南方舞蹈文化研究,固然对于边缘化的“岭南舞蹈”文化研究仅仅局限于广东本地,并未影响至全国。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浪潮下,“岭南舞蹈编创人才培养”项目植根于岭南文化的沃土,牢抓地域型文化的根基,致力于本土优秀文化的研究与教学以传播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探索实验地域舞蹈文化的形式创作与内容创新,这也是我们这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样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不仅仅是“岭南舞蹈”创作,包括其他层次的研究、教学、创作能够一同促进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岭南舞蹈”在中国舞蹈话语体系的影响力。

结 语

笔者作为项目负责人,要特别感谢国家艺术基金对于地域文化发展的大力支持,感谢单位各级领导与职能部门在项目实施期间给予的大力帮助,感谢所有在项目实施期间给予学员授课的专家和学者们,感谢所有带着梦想和成长期间有所疑惑的学员们,是你们带着对地域文化创新的使命与意愿,积极投身到对“岭南舞蹈”的创作与思考。虽然,学员们在创作过程中有疑惑、有不解、有彷徨,但是,我们能够看见一群带着文化自觉的年轻人对于地域舞蹈文化发展与创新过程中勇于突破的使命认同感和强大执行力。项目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于引导参训学员们用“创新的思想、探索的理念、大胆的实践”去探寻区域文化语境中“岭南舞蹈”创作的真谛,就如陈翘老师在项目研讨会最后说到的那样:“民族自信便是热爱自己民族的东西。‘岭南舞蹈’发展方向在于表现我们当下伟大的时代,这是每个人的时代感体现,用舞蹈的语言去表现这个时代,只有这样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真正的舞蹈史的创造人”。让我们拭目以待这群年轻的舞者在不久的将来创造“岭南舞蹈”更大的成就。

猜你喜欢
岭南舞蹈创作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雨岭南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一墙之隔》创作谈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