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北京市杂技学校)
杂技教学是在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由专业教师采取符合杂技教学任务的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杂技基本功,掌握杂技表演所需的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的有组织、有计划教育过程。
1.学习对象与学习内容
杂技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杂技专业技术、表演技巧和表演实践,是典型的过程性技术。杂技课程属于技术教学,即让学生通过肌肉感觉,把信息传递到中枢,经过分析、综合,达到对杂技技术、技巧、技能的理性认识。学生的机体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经过反复的条件刺激,建立起条件反射,从而掌握杂技技术技巧。这个过程既是学习杂技的过程,又是提高学生体能的过程。
杂技专业技能的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也不是单纯的肢体动作学习。首先,杂技专业技能具有规范性,有一套特定的动作程序,需要遵照一定的行业标准;其次,杂技专业技能具有习得性,需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完全掌握;第三,杂技专业技能具有应用性,是以从事杂技表演职业活动为目的的。
杂技专业技能的学习内容包含两个层次。最外显的是动作技能的肢体操作,包括各种杂技动作技巧。动作技能好比是杂技专业技能的外在躯体,它是专业技能是否学会的标志。第二个层次是杂技技能所包含的隐性知识,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杂技表演的实践经验、职业习惯、职业态度等;另一方面是专业技能所蕴含的表演文化、艺术素养、人体运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些隐形知识好比是杂技专业技能的内在灵魂,是专业技能是否学好的标志。
根据杂技技能学习的不同阶段,杂技专业课在教学内容上分为“杂技基本功”课型和“节目排练”课型两大类。“杂技基本功”课型是针对某一项杂技技术动作而进行的教学,这需要学生反复学习、练习,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伴随着杂技教学的全部过程。“节目排练”课型是组织学生综合运用已掌握的杂技技能,完成综合性表演节目的编排演练,是一种项目式的教学。
2.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
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动作性技能的学习,一般包含感知、模仿、练习、内化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不仅仅是动作技能的机械练习,也包含了学生内隐的心智认知的参与。比如:理解任务、调动已有的经验、判断并形成策略、根据反馈查找问题、调整自己的行为、对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反思。杂技专业技能也属于动作性技能,因而其学习过程也符合上述描述。这决定了在杂技课程的教学设计上,要符合学生学习技能的一般规律。作为一项职业技能的杂技专业技术,要想实现上述学习过程,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包括必要的场地、器材、道具,这也是杂技专业实训课区别于专业理论课的重要特征。
3.学习方式与效果评价
在学习方式上,杂技专业技能必须以学生的机体训练为主要学习方式,光用眼睛看,或浅尝辄止的体验练习,都无法保证杂技技能的习得。杂技技能的习得性和应用性,决定了杂技课程在教学实施中,应当安排必要的练习辅助,提供恰当的技巧指导,设置仿真的表演情境,留出充裕的训练时间。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上,也必须符合以实际表演为主的特点。
在传统的杂技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训”活动,主要表现为:
1.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杂技教学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杂技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的基本模式为:我讲你听;我要求,你练功;我说错,你不对。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2.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学中,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基本教学模式为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如果教师不教则学生不学。这种由教师支配、控制教学,使学生无条件地服从于教师的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容易表现出厌学行为和心态,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
以提升学生职业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的职教课程改革,对杂技专业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四阶互动”教学模式,是在实践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内外职教课改理念,提出的杂技专业教学新模式,其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的课改理念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认为课堂教学如果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视为未发生教学,对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判定为假教学。
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2.构建“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理论认为:教学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教学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教学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3. 教与学要以“体验活动”为中心。学习是自我建构的过程,“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感性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也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
从动作类新技能习得的学习规律出发,按照新技能习得的感知、模仿、练习、内化四个阶段,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感知体验、模仿练习、强化定型和创编展演四个大环节。(具体见下图)
1.学习目标引领的感知体验环节。杂技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与实际舞台演出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标准来自于杂技表演技术的教学转化。
(1)线上自主学习。教师将本课自主学习资源以任务包的形式通过网络平台提前发布给学生,包括动作要领与标准的图表、学习目标和达成指标、技术动作视频资料、自主学习任务单等。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在线上自主完成这些资源的阅读观看,初步认知本课的杂技技术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和标准。
(2)线下尝试体验。学生完成线上自主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在线下自主尝试体验技术动作的过程。如喜欢画画的可以边阅读指导资料边想象技术动作,然后画一画;在场地道具具备的情况下,还可以用实物球进行尝试练习。老师可以借助网络,就课前学习的心得体会、任务成果和存在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同时收集相应数据和问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关键问题引领的模仿练习环节。此环节的主要目标是组织学生按照杂技舞台表演要求,通过科学有效的学习,将杂技技能从认知状态转化为实际操作状态。
(1)预设问题:思中学。教师围绕学习内容预设若干关键性问题,让学生“思中学”。学生在认真观察教师的操作示范,仔细聆听教师的现场讲解和个别指导的同时,通过思考、探讨这些问题达到训练思维、深度理解的目的。
(2)生成问题:学中思。在本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将课前和课上学习中生成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练习、交流找到答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允许学生探究中的失误;鼓励学生随时质疑,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从而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合力,提高每个成员的课堂学习效果。
3.多元评价引领的强化定型环节。此环节是肢体动作型技能训练的必经环节,是实现动作由“会做”到“熟练做”的过程,要让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与意识内化为操作能力,对所学的技术动作进行强化练习。强化练习过程中,老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要求学生达到相应的数量、成功率及熟练程度。
(1)组内互助互评。在本环节,学生自行任意组合作小组,以学习共同体方式进行学习。每个学习小组内部,同伴之间进行相互辅助训练,训练过程中,彼此互相观察、按照技术动作标准对对方的动作进行评价、纠错。
(2)组际互竞互评。强化定型阶段训练容易枯燥,教师在科学指导、精确控制训练量的同时,还要适当增加趣味性。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组际趣味竞赛、技能展示、互评推优等活动;活动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的同伴合作互动中全程监控,针对学习反馈,及时指导,补差培优,促进学生杂技动作的熟练定型。
4.舞台实践引领的内化达标环节。本环节旨在充分发挥团校一体的办学机制优势,利用杂技团已有的丰富演出资源和多艺术门类的便利优势,打通课堂与舞台,指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舞台实践,让学生在所学杂技上形成动力定型,让运用技能完成表演的一系列程序、标准、策略在头脑中以经验的形式予以长久保存,达到内化于心的程度。
(1)创编融会技能技巧。教师在学生熟练掌握动作技巧的基础上,为学生布置节目创编任务。任务以项目的形式由学习小组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合作完成。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杂技团真实演出资源,围绕所学杂技技巧,恰当融入其他表演艺术门类的内容,创编符合自身技能水平的小节目,通过节目的创编排练,进一步将所学杂技技能融会贯通。
(2)展演积累舞台经验。学生在创编排练基础上,在老师的组织下,以适当的方式在舞台上展示表演,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构建积累自身的舞台表演经验体系。同时,教师可以邀请一线演员参与表演展示的评价环节,通过评价总结反思,实现学生杂技职业能力的构建。
杂技专业“四阶互动”教学模式遵循了动作技能学习的内在科学规律,发挥了团校一体、产教融合的办学机制优势,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线上数字资源优势,突出了学做一体、学思一体、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策略,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有助于提高杂技专业教学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们会对这一模式进一步修正完善,以期推出更丰富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