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张 克
“科学利用畜禽粪肥还田,用好了,一个养殖场相当于一个‘有机肥加工厂’,用不好,一块地就相当于一个‘污染源’。”前不久,记者就如何科学利用粪肥还田在北京窦店恒升畜牧养殖中心采访,北京市畜牧业环境监测站专家向记者介绍说,北京窦店恒升畜牧养殖中心存栏肉牛3500多头,在北京市畜环站的技术支持下,建立了以有机肥加工为纽带,将畜禽粪便、食用菌渣和农田废弃物“变废为宝”,科学还田利用的循环产业模式,促成了传统种植业与畜牧业上下游融合发展,建立了北京市畜牧业绿色、生态、循环发展的典范。
记者了解到,过去北京养殖业种养脱节,造成循环途径不畅,以及粪肥施用技术、装备及专业化服务组织等支撑滞后,致使还田利用仍处于种养主体的自主联合、凭经验施肥、粗放还田的状态。经营者重达标、轻利用的思路,造成大多数养殖场过分强调达标排放而下大力气去进行粪污的深度工艺处理,不仅造成氮、磷养分损失,而且也是人力、财力的浪费。而种养循环发展较好的欧美国家,养殖粪污一般采用全量还田模式,粪水混合贮存后直接进行农田利用,并建立了基于养分管理的粪肥利用机制和技术体系,如美国就形成了以综合养分管理计划(CNMP)为核心的政策体系,欧盟实施以养分平衡为基础的生态利用模式等,都是通过适度治理,利用养分管理计划,配套相应技术支撑体系,实现养分供需信息的有效对接,确保养分供需平衡,实现种养结合的良性循环。
“鉴于我国种养循环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粪肥特征差异、粪肥供需资源分布不均、供需信息不通、凭经验粗放还田等问题,如何管理好粪肥还田这篇文章呢?”记者向专家请教。为此,北京市畜牧业环境监测站专家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编制粪肥供需计划,有效对接种养需求。在区域统筹基础上,按照土地承载力原则制定区域粪肥供需计划。政府部门可根据辖区内种养产业结构与区域分布特点,结合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化肥替代率等绿色发展行动,以《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为依据,制定区域粪肥供需计划,通过统筹协调、宏观引导方式,分层、分区将粪肥资源供需信息共享,为粪肥资源的就近就地利用提供信息支撑。
其次,打造种养联动缓冲区,疏解供需时空矛盾。种养粪肥供需的空间分布不均与时间节律不同,是种养途径不畅主要原因之一。首先可以通过种养用户建立需求信息对接,畅通信息通道。双方签订粪肥购买或施用合同,明确需求时间、需求量。养殖场户根据需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粪肥处理配套设施与工作计划,如设备负荷、容积设计、贮存方式等,确保粪污能够规范处理和合理利用。
最后,建立健全粪肥监测制度,促进科学还田利用。按照精准定量、配方施肥的要求,应建立相应的粪肥还田利用监测制度,重点包括粪肥养分、土壤养分监测及土壤土质的长期跟踪监测。同时还要建立粪肥利用信息台账,实施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粪肥还田利用全链条电子化信息台账,实施资源化利用的信息化管理,实现粪肥还田利用信息的可监测、可报告和可追溯。在监测与电子信息台账示范的基础上,建立粪肥还田利用大数据库,并通过与养殖数据和配方施肥等项目的结合,确保还田利用科学规范,实现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末端还田利用的全程有效监管,持续推进现代农业的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