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永飞 宋艳敬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做出的重要战略布局,是指导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方针。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深刻理解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要义,准确把握科技改革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对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深度参与并赢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竞争的战略举措。当今国际格局、世界秩序和全球产业布局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调整、大冲突“三重叠加”的时代,全球科技领域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呈现趋势性变迁。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科技封锁日益加重,全球各国纷纷加大对基础研究领域及创新的投入,力图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因此,只有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在新的竞争格局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迫切要求。科技创新是支撑国家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力量,关系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进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推进。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仍面临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把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勇闯“无人区”,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根本动力。后疫情时代,我国确立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推动我国产业链从下游逐渐向中上游转移,实现价值链从低端向中高端升级,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从生产、分配到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的堵点,为我国扩大内需提供物质基础。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从而构建以我国为主的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实现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变化,为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布局科技发展战略面临新的要求,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任重道远。
首先,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区域协调、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薄弱环节,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为此,坚持国家战略需求导向,有利于解决关乎国家根本性、全局性的科技问题,在事关全局的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形成高质量的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
其次,我国基础研究仍然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是科研的总开关,是实现科研成果从“0到1”的关键,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底蕴和后劲,在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产业化等环节中,基础研究发挥了源头活水的作用。因此,应优化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支持体系,聚焦未来可能产生变革性、颠覆性技术的基础科学领域和前沿交叉研究,通过建设国家实验室、建设高水平研究基地等完善基础研究布局。
再次,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不足。从全球科学技术发展态势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多学科交叉融通与多技术跨界融合将成为常态。基础科学和先进技术都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多领域技术集成,才能催生新前沿学科、新颠覆性技术、新科技领域和新创新模式,进而孕育一批具有重大变革前景的产业。为此,应面向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需求,强化跨部门、跨学科、跨军民、跨区域整合力量,主动凝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战略方向,既要在变局中掌握主动,又要在新局中把握先机。
最后,多主体协同创新有待加强。多主体协同创新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要素的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为此,应加快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科技创新投融资系统、科技中介服务系统、政府政策保障系统等为一体,“政、产、学、研、金、服、用”各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合作支撑有效、协同创新顺畅的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和政策链“五链”精准对接、共生联动的科技创新生态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力源泉。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和全面系统布局,面向科技创新全链条、全方位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形成与科技自立自强相匹配的科技治理体系。具体而言,可重点关注如下路径:
一是组织实施重大创新专项,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优势,推动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企业创新资源共享共用,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具有国家战略意图和保护国家战略安全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工程。加快前沿科技战略部署,以重大技术突破引爆更加广泛的产业变革,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脑科学、生命科学、深地深海深空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先导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从基础前沿、重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问题,显著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持续增加研发投入,提升创新供给能力。在研发投入的结构上,要向关键核心技术与基础研究领域倾斜,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上来,增加基础研究研发投入占总投入比重,优化研发投入结构。在研发投入主体上,鼓励社会力量增加投入,在用好财政资金的同时,通过政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投入,学术、科研与产业共建创新联盟,共同应对科学与应用领域具有广泛影响的重大挑战。
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发展动力。坚持问题与需求导向,以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科技治理机制为着力点,深化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推进重大科研项目管理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引导、以竞争机制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实施重点攻关项目“揭榜挂帅”“军令状”等制度,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深化高校、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依法依规行使科研管理、岗位设置、职称评聘、薪酬分配、成果转化等方面相关自主权,开展基于信任的科学家项目负责制试点;优化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按照“谁使用、谁评价”的原则,落实用人单位评价自主权,坚决破除职称评聘、人员绩效考核等活动中涉及“四唯”的做法;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实现基础研究的“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无缝衔接,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互动体系。
四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更多的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发挥企业在创新体系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创业共同体、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研发、孵化、转化、产业化等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建设,打造有助于企业茁壮成长的“热带雨林”。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价值链上中高端、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五是完善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机制,提升开放合作推动力。科技自立自强与我们一直强调的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一脉相承的,要坚持以国际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和主动布局全球创新网络,探索科技开放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体制,扩大科技领域对外开放,有效提升科技创新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形势下,要加大全球卫生领域尤其是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的国际科技合作力度,注重双向技术转移、开展联合攻关解决我国“卡脖子”的关键问题,实现高质量的引进来和高水平的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