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宛平,吴 静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 条)提出“适应‘互联网+ 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1]。混合式教学是将网络在线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 线下”的教学,成为“互联网+”时代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地铁客流组织和服务能力素养,是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以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成果为基础,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指导下,更新课程设计思路,对教学内容与施教流程进行重塑,探索“线上自主探究+线下协作研讨”的混合式教学改革。
混合式教学是适应“互联网+ 职业教育”发展需求,有效改变课堂生态、提升课堂品质的新途径,它能通过动态分析学生、教师、线上资源、线下活动等因素的内在关系,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给予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不断自愈的良性循环系统。
“云物移大智”以及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城市轨道交通,促进了智慧乘客服务体系向智能化票务服务、智慧客流管理和在线安全检测监测等智慧运营服务一体化方向发展,也带来了城市轨道交通运维管理模式改变以及企业规章规范、技术标准持续更新。轨道交通产业链的岗位要求呈现“单一技能向多专业协同、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凸显复合型人才需求。智慧车站管理系统的布局逻辑、人机互动的方式、人工介入的时机等内容的学习需要进行大量的线上演练,有限的线下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一岗多能的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需求,线上教学突破了学生学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成为线下教学的有效延伸。
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要求“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指出“鼓励职业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教育教学变革创新”[2]。“三教”(即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基础工程,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然而,目前轨道交通类专业在“三教”方面普遍存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和使用教学资源的能力不强[3]、与混合式教学相适应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新形态教材缺乏、教学方法难以满足扩招后生源类型多样化的学生学习需求等问题,通过混合式教学改革可有效促进教师提升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其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形态教材的动力。
1+X 证书制度是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现行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客运组织及服务等方面职业能力,能从事地铁站务岗位工作,有一定创新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未能体现跨岗拓展的复合型培养要求。城市轨道交通站务1+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跨岗拓展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标准正好与之相互补充。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有机融合,能较好解决“1”和“X”需求导致的课时不足问题,有助于学生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面向城市轨道交通站务(客运和行车)岗位群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客运组织和服务能力的培养是专业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客运岗位应具备的岗位知识和技能综合体现在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教学中。课程以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为抓手,全面推进教学改革。
依据城市轨道交通站务岗位群标准和应知应会要求,对接站务1+X 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聚焦轨道交通产业网联化、协同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以地铁站务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践行“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教学理念,运用手机APP、动画、模拟仿真实训软件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落实“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按“三段五环”(即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导—启—探—练—评五环节)教学流程组织教学,教、学、做合一,有机融合服务意识、劳动安全意识、道钉精神、工匠精神,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与站务岗位群职业标准相衔接,教学任务与岗位能力相融合,培养能够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工作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1.项目化重组课程结构
为适应混合式教学改革和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化发展,对接国家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依据城市轨道交通站务1+X 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基于站务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以真实生产项目、工作任务、案例等为载体重组课程内容,构建“地铁票务组织”和“地铁客流组织”两大教学模块,下设7 个项目25 个任务(见图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按从易到难、客流组织影响面从小到大的逻辑主线序化教学内容。
图1 课程内容设计
2.动态化更新教学内容
一是及时吸收新技术。适应智慧轨道交通发展新增智能化票务服务、智慧客流管理、智慧车站[4]等新设备、新技术知识,加大非正常情况下的客流组织处理实训比重。二是有效融合1+X 证书内容。发挥主要参与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学院主持的《城市轨道交通站务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编制的优势,将站务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的“客运服务”“票务运作”“应急处理”有关技能考核要求融入课程教学,满足“X 证书”的标准要求。三是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围绕站务岗位职业素养的要求,挖掘梳理出课程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安全意识、道钉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巧妙设计形成课程思政教育脉络,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形成知识、能力、课程思政于一体的内容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通常开设在第三学期,在学期之始、每个模块开课前对教学班级进行学情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学生类型、先修课程基础、学习能力、素质基础等,根据学情分析结果进行教学组织设计,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的需要。
1.线上线下有机融合,课内课外联合互动
线上教学依托智慧职教云课堂等交互式教学平台、现代信息技术及课程信息化资源,课前课后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分层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多元、个性化学习,完成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重心翻转。
线下教学以课堂为载体,重在解读教学重难点,解答测试、作业存在的问题。课中根据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利用虚拟仿真数字化教室、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实训中心等教学环境,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分类教学,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难点,巩固学生自学效果,提升其综合能力素质。
2.重塑教学形态,优化教学过程
课程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基于地铁站务岗位工作过程,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按“三段五环”混合式教学流程开展教学(见图2),让学生在完成真实岗位工作任务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图2 “三段五环”混合式教学实施流程
本文以课程项目六“正常情况下的客流组织”的任务2“地铁车站大客流组织”(2 学时)为例展示教学实施过程。“地铁车站大客流组织”以大客流规模不断增大为主线序化教学内容(见图3),学习车站一级、二级、三级客流控制措施,掌握车站大客流布控关键点。课程实施分组教学,学生根据特长和意愿以站长、值班站长、值班员、站务员等身份进入学习小组,采用小组探究、动画演练、角色扮演等方式解决大客流控制疏导乘客的重、难点问题。
图3 “地铁车站大客流组织”内容组织
(1)课前预学(线上)。本次课的学情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已具备处理日常客流乘车和换乘的基本能力,但对大客流引发安全问题的预判经验不足。教师课前据此在云课堂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学生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库及课程网站资源进行网络学习,收集地铁大客流控制的素材,形成自学成果上传到课程网站,并完成课前测试,检测自学效果。
(2)课中探究(线下线上结合)。课中通过“导—启—探—练—评”五个教学环节开展探究式学习。
①导——导任务。教师首先进行预学反馈,结合分析课前预学情况带领学生梳理预习知识,导入本次课学习任务,明晰教学活动设计中的重难点和任务时间分配。
②启——启新知。围绕学习任务,教师发布相关动画、视频、案例分析等课程资源,将学生引入任务场景,明晰大客流概念、大客流控制原则等理论知识,为学生探究问题打下基础。
③探——探问题。实施分组探究学习,通过开展小组协作学习活动解决大客流控制启动时机、控制措施等课中问题;教师动态监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讨论,控制小组课堂探究节奏,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在确保共性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帮助学生解决个性问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④练——练技能。车站大客流控制学习任务的重点是掌握铁马、伸缩栏杆等隔离设备的使用,能够根据客流控制等级合理布控设备和人员。学生利用模拟仿真、交互动画等信息化资源演练布控工作人员和隔离设备,通过小组探究、比拼互评,师生共同对学习小组实施“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每一个任务的起点视上一个任务完成情况而定,动态调整教学任务与教学进度,以学定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
⑤评——评成效。总结评价是课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课后环节的起点。师生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对本次课重难点知识技能进行梳理总结。以成果为导向,构建“多元多维”综合评价体系,综合测评学习效果。
(3)课后拓展(线上)。教师根据课中学习情况,课后在云课堂等平台推送微课、视频等相关拓展资源,激发学生延续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强化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有效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改革同时促进了课程组教师的快速成长,并示范带动了运营管理专业“三教”改革出系列成果。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以来,课程团队教师的教学理念得以更新,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得到很大提高,2019年以本课程改革成果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国赛三等奖,省级在线开放课程顺利通过验收。示范带动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等核心课程改革,2020年专业团队教师获省级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2 项,团队已形成潜心教改打磨课程的良好氛围。
混合式教学有效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落实。运用“自主学习、小组探究、情境教学”教学法,通过课前预习、课中设置动画游戏竞赛、团队成果展示、课后检测等方式,实现师生交互、学生互学,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借助VR、虚拟仿真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线上线下相结合,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线下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设备和模拟实训系统,边讲边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线上开发虚拟场景交互游戏、仿真模拟教学软件,将抽象的地铁场景、不易接触的地铁设备直观呈现,打造“理虚实”一体教学环境,化抽象认知为实景操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岗位技能。学生参加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员、值班员职业技能大赛屡获佳绩。
课程教学在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职业素养塑造。结合专业实习和春运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谈感受,说想法”进行自我评价,巩固“以乘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观看大国工匠等系列视频,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学生设计的“乘客疏散流程和程序”与标准化应急疏散方案比对讲解,强化学生“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的半军事化服从意识和劳动素养。
“三教”改革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以教学设计和教法改革为切入点,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全场景立体式交互,提高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知识课堂”向“智慧课堂”的转变[5],适应了智慧轨道交通人才需求变化和“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教学要求。但“三教”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传统观念的转变,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均需要时日,混合式教学改革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