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锡克特里祭祀歌的民俗表达

2021-03-14 12:24曹正钰颜铁军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4期
关键词:意味

曹正钰 颜铁军

【摘要】满族祭祀歌形成于满族特定的文化传统,依存于满族民俗之中。文章以满族锡克特里祭祀歌为研究对象,梳理满族原始信仰为根基的民俗观念生成的祭祀歌,通过祭祀歌呈现满族民俗风貌。在此基础上探讨满族祭祀歌中所具有的意味及其与民俗的关联。

【关键词】民俗事象;满族锡克特里;祭祀歌;意味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4-056-03

【本文著录格式】曹正钰、颜铁军 .满族锡克特里祭祀歌的民俗表达[J].中国民族博览,2021,12(24):56-5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冷门绝学与国别史研究专项《清代以来满语萨满文献翻译与研究》(编号:19VJX136)阶段性成果之一。

民俗是民族民间社会生活中传承文化事象的总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民族世世代代传袭的基层文化,通过民众口头、行为和心理表现出来的事象。这些事物和现象,既蕴藏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传统里,又表现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传统中①。任何民俗事象,都是在民众中共同传承的事象,是被人们反复遵照、不断重复的事象,也就是所谓“人相习,代相传”的稳定性事象②。英国人威廉·汤姆创用“folklore”一词,被广泛应用,我国学界将其译为“民俗”。关于Folklore的范围有三种认识:一是指古代民众的信仰、禁忌、仪式及其残存现象;二是指民间文艺,包括神话、传说、歌谣、俗语等及其相关的习俗、信仰;三是指民众知识的总汇,应涵概前两类事象的物化形态。孔子在《孝经》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薛艺兵认为,在中国“礼”的观念及“礼乐”概念从原始的祭奠仪式就开始萌生了③。本文研究的满族锡克特里祭祀歌留存着原始古朴的民俗事象。

满族是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前身为先前时期的肃慎,两汉时期的挹娄,南北朝时期的勿吉,隋唐时期的靺鞨,宋代的女真。女真强大灭辽降宋,建立金国,称霸我国北方。元灭金后,女真人散居东北各地,锡克特里源于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的辉发部。1607年,辉发部被努尔哈赤降合。锡克特里家族三位先祖嘎拉够、景吉纳、吉巴库被安置奉天。1644年,九台石姓支系先祖吉巴库随龙入关,任太仆寺总珠轩达,官至正三品,管理采供、捕猎、捉雕等朝贡事宜。1646年,吉巴库请旨告老还乡,得到批准后带着族人、杜岱及仆人,到达吉林乌拉街,三年后病逝。后人生活在今吉林省九台为主的吉林多地,子嗣众多,人丁兴旺④。锡克特里家族的祭礼完整,仪礼中的祭祀歌基本能够反映满族传统习俗与文化,被学界誉为“萨满文化的活化石”。锡克特里民俗中的祭祀歌有着长久的历史发展轨迹,携带着远古至今的文化基因,体现了诗歌舞“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表达了满族人的民俗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及地域文化特征。

一、锡克特里祭祀歌表达的民俗观念

观念是一种无形的心理因素,是难以捉摸的。但当一种观念得到社会认可并成为民众或群体的一种心理定势被持久保存、反复重现时,它就具有了模式意义而成为一种民俗⑤。长久以来,满族人通过祭祀仪式使人与神灵进行沟通,沉积成满族的民俗。在锡克特里祭祀歌中就反映出满族人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民俗观念。

(一)自然崇拜

满族人生活在我国北方,以渔猎为生。气候恶劣,生存艰难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满族人坚强刚毅的品格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锡克特里崇拜自然界的天、地、风、火、雷、电、冰、雪、日、月、星辰等。在锡克特里祭祀仪礼中保留着祭天、祭火、祭雪等风俗。《金炼火龙神神歌》《金火花神神歌》《火炼金神神歌》《顺星神歌》《念杆子》等祭祀歌就体现了自然崇拜观念。《念杆子》是锡克特里家族祭祀天神仪礼的一首代表性祭祀歌。天神在满语中称“阿布卡恩都里”,祭天神又称为“念杆子”或“还愿”。祭天是族人因事向天祈愿,求乞庇护,事后“还愿”的一种祭祀仪礼。祭天原为野祭或“郊祭”,当今逐渐转为在家祭祀。祭天时,在庭院中立索伦杆。载力向屋外撒米,意引鸟雀来食,再将一木杆顶端绑上动物内脏杂碎,持杆吟唱“念杆子”歌。锡克特里的念杆子歌由so、la、do三音构成,且多在同音上重复的三拍子短歌,具有鲜明的吟唱风格。祭天仪式不仅是对天神的崇拜,也在祭祀行为中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观。

(二)图腾崇拜

满族锡克特里把自然界中的动物视为部族的图腾。狼、豺、虎、豹、鹰、蟒、蛇、雕是锡克特里最为尊崇的八种动物,被供奉在錫克特里的金镂神堂之中。在萨满祭祀仪式中,这些动物神灵的降临被称为“放野神”,是野祭中的重要内容,有着精彩的仪式表演。体现动物图腾崇拜的锡克特里祭祀歌有《鹰神神歌》《雕神神歌》《蟒神神歌》《白水鸟神神歌》《布谷鸟神神歌》《黑虎神神歌》《野猪神神歌》等。锡克特里《雕神神歌》这样唱到,“从山谷中下来的鹰神啊!石头脑袋、金嘴、银鼻子,那铜脖子啊!仿佛铁车轮一般。皂青花色羽毛,时而抖动。翅膀遮天盖地,翘尾触动星星、月亮。”(《雕神神歌》小韩本)⑥。歌词充满史诗意蕴,表达了人们对雕神力量的膜拜。通过萨满,与自然万物神灵进行沟通,获得自身的愿望。祭祀歌正是反映了人们的诸多期许。

(三)祖先崇拜

锡克特里祖先崇拜分为对家萨满崇拜和瞒尼(氏族英雄)崇拜两个系列。锡克特里家族至今已有11位大萨满,早期的6位太爷崇吉德、达卡布、乌林巴、多明阿、坤东阿被家族请入金镂神堂,世代供奉。锡克特里神本子有家族萨满的名字,家族成员至今仍口传着这些大萨满的神奇故事。除崇拜家族萨满外,锡克特里家族还崇拜瞒尼(英雄)神。锡克特里家族族谱房子里供奉着36个木制神偶⑦,被称为瞒尼(英雄)神。他们是为家族发展立过功勋而被神化的英雄。祭祀仪礼中演唱的《答对按巴瞒尼》《答对马克已瞒尼》《察汗布库曼尼神歌》《佘冷泰瞒尼神歌》《巴图鲁瞒尼神歌》等就是对瞒尼(英雄)的颂赞。家族萨满和家族英雄在锡克特里家族迁徙、战争以及生活苦难中起着维系家族稳定、保全和壮大家族的作用。久而久之,崇尚祖先和英雄成了锡克特里家族的习俗观念,人们追思先祖,对其顶礼膜拜。

二、锡克特里祭祀歌的民俗表达

任何民俗事象,都是经过人们的长期实践而定型为一定模式的事象。表现为“行为规范”的“风俗”和表现为“行为倾向”的“习惯”,本来就是一种“模式化了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的民俗的传承性所表现出的重现、反复规律,正是民俗事象模式化的过程⑧。祭祀歌体现着满族人的民俗观念,并使民俗事象得以活态地、艺术地表达。满族锡克特里祭祀歌携带着换索、少太平香、领牲、祭天等一些典型的满族民俗事象。

(一)换索

满族人有每年把脖子上的旧索线换成新索线的习俗,称为换索。新年伊始,锡克特里家族举行换索仪式,演唱换索歌。主祭者高唱祭祀歌,祈求佛多妈妈(子孙娘娘)保佑子孙平安,人丁兴旺。锡克特里的《佛多妈妈神歌》(小韩版)这样唱到:“在家神神坛前,祈请千年英明的、万年神通的石姓始母神灵佛多妈妈。今日是以新柳枝,更换旧柳枝之季……子孙带索保平安,以口袋所生,袋大子孙多。为石姓繁荣昌盛,祈求佛多妈妈,枝大叶多,繁荣壮大,繁衍无穷,如木之昌盛,如木之繁荣。”换索的索线由白、蓝、青三色构成,一般向9户人家索要,撵搓成绳,带于颈上。在举行换索仪式时,需要将子孙绳从正房西北角拉伸至庭院柳树新枝上。若有新生儿,则将新索系于子孙绳上。女孩挂绳,男孩挂小弓箭。女子出嫁,则将旧索带到婆家。所以换索习俗常被喻为“无文字时代的家谱”。

(二)烧香

烧太平香是指为了庆祝风调雨顺、五谷丰更、四季平安而举行的仪式。烧太平香分为烧太子香、烧还愿香、抬神香、烧官香4种,前3种以家庭为单位分散进行,烧官香则是整个家族的大型祭祀活动。满族平时烧香多为太平香,烧香敬神是满族人民族信仰的根基。满族与汉族相比只烧香而不烧纸,这与满族信仰神灵而不信仰鬼魂相关。烧太平香是满族人的喜事,仪式场面庄重而热烈。祭祀歌音乐质朴、刚健,嗓音嘹亮,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三)震米

满族祭祀时用黏黄米做成的饽饽作为供品,制作供品前需举行仪式演唱祭祀歌。饽饽制作需要经过淘米、浆米、打打糕的勞作过程,现今也出现了用黏大米替代黄米的现象。歌曲演唱在浆米之后进行。萨满围绕大缸周围不停敲击爪鼓,称为“震米”,演唱的祭祀歌称为《跳饽饽神》。歌词译文为“……今取来贮藏供谷,放入盆槽,倒入清水,精心淘洗。今晚在七星斗下祈祷神灵”。唱罢之后进行制作的下一流程。《跳饽饽神》歌词较多涉及农事,与满族先民从狩猎文化向满族农耕文化相联系,体现人们对五谷丰登的期盼。

(四)摆供

满族举行祭祀仪式时,以黑色公猪作为牺牲品。在杀猪前,萨满击鼓歌唱,族人跪地和鸣。将酒撒入猪耳内,猪若晃动耳朵意味神领民意,称之为“领牲”,可以结束仪式,杀猪祭神。如果猪不晃动耳朵,则继续唱“领牲”祭祀歌,直至神“领牲”为止。猪肉熟了之后,按照满族的习俗,还要“摆腱子”,即把分成八块的猪肉按照规律摆成一个整体。“领牲”和“摆腱子”演唱的祭祀歌统称为《跳肉神》。祭祀后人们可以享受猪肉的美味,并逐渐演变成东北的特色菜肴白肉血肠。在锡克特里家族的“领牲调”采用的是我国北方民间较为少见的合唱形式。这个合唱的高声部由萨满或载力演唱,是以徵音为主的吟诵调。众人在徵音下方四度音和三度音发声,形成和声效果。高声部的颂词较多,时间由领牲时间的长短决定。低声部没有唱词,发出“Je”的鸣响,众族人自然地形成一种循环呼吸,所以声音一直绵延不绝,在室内形成一种声音的和鸣,有着浓厚而庄严的宗教色彩。

三、结语

祭祀歌形成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传统,依存于社会民俗之中,历史上多个满族家族有着祭祀习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民俗在城镇化发展中融合或消失在现代社会之中,祭祀仪礼也逐渐消亡。传统的祭祀歌往往丧失了原生环境,被孤立于文本之中。满族锡克特里祭祀歌因家族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能够活态地存留于祭祀仪礼之中,虽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变异现象,仍不失为研究满族历史、文化、民俗、艺术等真实脚本。尤其通过锡克特里祭祀歌,唤回满族人的民俗记忆,使行将消散的传统民俗重现现实世界,有着一定的文化意义。

注释:

① 中国风俗辞典·民俗

② 薛艺兵.“音乐民俗”界说[J].中国音乐学1992(4):43.

③ ⑧薛艺兵.论礼乐文化[J].文艺研究.1997(2):54.

④ 源于吉林省九台县锡克特里的穆坤达(家族长) 石清帅的口述材料。

⑤ 薛艺兵.“音乐民俗”界说[J].中国音乐学.1992(4):44-45页.

⑥ 尹郁山.满族石姓萨满祭祀神歌比较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429.

⑦ 2014年锡克特里氏家族萨满传承仪式实况统计是36个神偶,而在《满族石姓萨满祭祀神歌比较研究》一书中则称有100多个瞒尼神。

参考文献:

[1]尹郁山.满族石姓萨满祭祀神歌比较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2]刘厚生.满族萨满教神词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J].民族研究,1997(6).

[3]黄仪礼,石光伟. 满族民歌选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曹正钰(1986-),男,山东日照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作曲技术理论研究;颜铁军(1975-),男,辽宁昌图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声乐艺术理论研究。

3263501908212

猜你喜欢
意味
印章的意味
美的意味
道家生态智慧熔铸文学经典
高中古诗词的叙事学解读
论绘画形式的“意味”
谈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
“意味”与“意境”之辨
“思想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名人读《意林》
辨言语,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