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世昌 徐四海
陈毅 (国务院原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元帅):
◎1964年12月,夏承焘在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有一次和陈毅交谈中谈到毛泽东诗词和书法。夏承焘日记12月22日载:“……予问毛主席诗词,谓早年在军中见其作品约百首左右,今仅存廿馀首,殆久已忘之。主席好三李(白、贺、商隐),好苏辛,亦好秦、周词,不喜梦窗、草窗,不主纯用白描,好象征性。尝闻其在马上诵‘飞絮落花时节怯登楼,亦时哼‘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诸句。主席自谓少时不为新诗,老矣无兴学,觉旧诗词感情较亲切,新诗于民族感情不甚合腔,且形式无定,不易记,不易诵。陈总理谓早年亦曾为新诗,后好为旧诗词,曾问郭老能背自作新诗否,郭曰不能。又谓公事稍闲,必读唐宋诗词,数十年不废。主席少时古典文学工夫深,诗文词能背诵者多,书法尤其素好,今尚以此自娱,大草好临怀素……”(《夏承焘集》,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郭沫若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
◎“毛泽东的书法和他的文章、诗词一样,豪迈潇洒,深邃流畅,奔放自如,自成一体,风格独创,使你百看不厌,给你一种美的享受。有人形容毛泽东的书法是‘龙飞凤舞,我看一点也不过分。”(王廷芳《半个世纪的友谊—毛泽东与郭沫若》,载冯彩章主编《毛泽东与他的友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毛主席的诗词是空前的,字也是空前的。毛主席的墨迹笔力饱满,布局如画,字字传神,别开生面,既吸收了中国古代书法的技巧,又加以浪漫主义的发挥。毛主席不仅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书法家。”(于立群《毛主席鼓励我学书法》,1968年12月19日《北京日报》。转引自謝德萍《大笔一挥天地惊—论毛泽东书法艺术》,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郭化若 (中国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将):
◎“毛泽东的书法是有深厚的楷书基础的,他那个时代老师要求严,基础打得好。参加革命以后,打仗,到井冈山、延安,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由行书发展到草书,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知识渊博,各种字帖他都看过,他最爱看王羲之的字帖。他除了用毛笔写字以外,还用铅笔写,有时用铅笔斜着在宣纸上也写。用毛笔时,有中锋,也用侧锋。他用的毛笔和铅笔都要尖。”
“毛泽东天天都要写字,写的字规规矩矩,即是草字,也要按照草字的法规,从楷书到行书又改为草书,他是一步步发展来的。”
“在井冈山时,我就同毛泽东在一起,我也喜欢书法,有时也一起谈论书法,有时我也陪毛泽东去看碑。到了延安,毛泽东还让我为他收集字帖。我到瓦窑堡,看到许多字帖,其中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字帖,我将收集到的送给了毛泽东,他看了爱不释手,说:‘很好,很好。毛泽东对我说:‘二王的字帖最好,王羲之的字骨瘦,王献之的字筋肥。我跟毛泽东时,他天天都要学。在延安时,宣纸很少,我们搞到就送给他。他还奇怪,在宣纸上有时他不用毛笔而用铅笔写,这是因为当时战争时期紧张条件下,时间短,铅笔写起来快。毛泽东也让我写。有一次,在延安新市场买了一批宣纸回来。我们买了12刀宣纸,拿了11刀送给毛泽东,一刀留给了我。我知道毛泽东不用别的纸,用宣纸,就将那一刀纸也给了毛泽东。”(谢德萍《大笔一挥天地惊—论毛泽东书法艺术》,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萧瑜 (曾任国民党政府农矿部政务次长、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的同学):
◎1959年,移居海外的萧瑜应林语堂之约,写了一本同毛泽东在青年时代交往的回忆录。他在回忆录中写道:“那时,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字迹。他笔画粗重,总是把字写到格子外。一年暑假,我和他都没有回家,结伴留在学校一起自修学习。他大部分时间花在阅读古典论文及历史上。其余时间我们常练习书法,而毛泽东的字写得自成一体,也从不设法改变一下。后来他自嘲地笑着对我说:‘你的一个小格子里能写两个字,而我写两个字得占三个格子。真是一点也不假。”(萧瑜《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原书译名《我和毛泽东曾是“乞丐”》,陈重、张雯、金翊、梁燕译,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
逄先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
◎毛泽东可说是当代一流书法家,尤其擅长草书。他喜欢看字帖,特别是草书字帖,这是他的重要娱乐活动,也是最好的休息。在草书中,毛最喜欢怀素的草书。他多次要过怀素《自叙帖》。我们见到怀素的字帖,只要是好的,就买下来给他送去。1961年10月27日,毛泽东要看怀素《自叙帖》,并指示我们,把他所有的字帖都放在他那里。从此,我们就在北京和外地,买来许多字帖,包括一批套帖和《三希堂》、《昭和法帖大系》(日本影印)等,放在他的卧室外间的会客室里,摆满了三、四个书架。在他卧室的茶几上,床铺上,办公桌上,到处都放着字帖,以便随时观赏。1964年12月10日,毛泽东要看各家书写的各种字体的《千字文》字帖。我们很快为他收集了30余种,行草隶篆,无所不有,而以草书为主,包括自东晋以下各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智永、怀素、欧阳询、张旭、米芾、宋徽宗、宋高宗、赵孟頫、康熙等,直到近人于右任的作品。
除了买字帖供毛泽东观赏,我们有时还到故宫借一些名家书法家的真迹给他看。1959年10月,田家英和陈秉忱向故宫借了20件字画,其中八件是明代大书法家写的草书,包括解缙、张弼、傅山、文征明、董其昌等。(转引自《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陈秉忱 (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
◎精邃的功力素养。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打下了书法基础。我们从仅存的一张明信片的笔迹来看,毛主席早年似受晋唐楷书和魏碑的影响,用笔紧严而又开拓,是有较深功力的。在延安时期,领导抗战和建党,工作那样繁忙,毛主席仍时常阅览法帖(阅过的晋唐小楷等帖,一直带在身边)。那时他的书法已显示出用笔恣肆,大气磅礴,形成以后变化万千的风格。全国解放后,更多地阅览法帖,1949年出国时,也以《三希堂法帖》自随。1955年开始,指示身边工作人员广置碑帖,20年中间,所存拓本及影本碑帖约有600多种,看过的也近400种,“二王”帖及孙过庭、怀素的草书帖,则是时常披阅。毛主席不但博览群帖,而且注意规范草书,如古人编辑的《草诀要领》和《草诀百韵歌》等帖。(陈秉忱《回忆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书法活动片断》,载《书法》1980年第2期)
◎可贵的独创风格。毛主席十分重视我国传统的书法遗产,……他推陈出新,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不断演变,不断发展。毛主席早年攻楷书,后来多行书,晚年则是行书和草书,凡此皆不拘于成规。通过毛主席披阅碑帖的情形和大量的墨迹来看,我个人体会,他以晋唐楷书和魏碑锤炼了书写的功力,进而吸收“二王”行书的长处,再则十分喜爱怀素、过庭的草书,同时博览群帖,这样浇灌滋润出毛主席独创一格的书法艺术之花。
据我的观察,毛主席书写时,执笔是双苞、悬腕,运笔是中锋,这是从字迹上也可以窥探到的。他早时是使用狼毫和兼毫等较硬的笔,以后改用羊毫,也喜用长锋羊毫,从墨迹的肥瘦不同,也可以想见。用纸,常用的是四尺宣纸十二开幅,每幅一般写三行,兼有写四行的,这从影印本也可看出。有时用信笺纸书写,字则较小。……毛主席写文章起草和披阅文件常用铅笔,看书时的批注也多是用铅笔。他的铅笔字,用笔刚硬中有圆转柔和,笔锋到处轻重不同,一如毛筆,使硬笔变为软毫,这也是非同寻常的。(陈秉忱《回忆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书法活动片断》,载《书法》1980年第2期)
◎毛主席在延安时就题了不少字,从主席批示的字看,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字是规规矩矩的,主席读中学时,正是魏碑时兴,因此时代影响着他的字,他的字也有魏碑味道。主席青年时的书信、批示,字写得方方正正的,我见的不多,只看过一件,这是从我的认识讲的。……在延安时,主席看晋唐帖,郭化若同志给他送过晋唐的小楷帖。1949年他到莫斯科去带的有草书,也有小楷,是郭沫若介绍给主席的,是文明书局印的。还带有《三希堂法帖》。
进城以后,主席开始收集字帖,不断购买,1958年他让田家英收集,收集的很多。主席对碑看的少,主要是看帖,尤其是“二王”的和怀素的草书帖。用的毛笔都是小笔,那时管理局供给的笔很小。1956年我到办公厅来以后变了,用信纸、小狼毫笔少了,而改用长锋羊毫,笔比较大了,字体也变了。主席写字最大的特点是提着笔写,即悬肘,执笔较高。小字也是用大笔写的,一般人做不到,他写的草书规矩,笔笔交代得都很清楚。
主席不但写“二王”,也写颜体,有个回字是直接来自颜的笔意。主席写字非常开展,主席看帖看得多,吸收得多,所以主席的字,看不出是哪一家。
……
总的来说,主席主要是写行草,主席不但草书好,楷书也好,他只要有空,就看帖,就写字,现在中央档案馆的毛主席古诗词手迹就有近500件。晚年,主席眼不好,字写得就更大一些了。
主席喜欢看字帖,看得很细,不仅看字的点画、结构、用笔,还研究其中的内容,欣赏其文章,好的字还用铅笔画上道。主席要看那一种字帖,还将同类的有关系的都找来放在桌上,对照着看。向故宫借来的墨迹就挂起来,随时可看。(转引自谢德萍《大笔一挥天地惊—论毛泽东书法艺术》,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舒同 (中共山东省委原第一书记、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
◎1959年毛泽东先后六次来到济南。有一次舒同陪同去看郊外一座古寺,舒同问:“主席,您的书法墨宝,中国人到处都可看见。您把草书艺术推向了一个划时代的高峰,堪称中国近代狂草第一人。”毛泽东沉思后回忆道:“我练字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21年以前,打下书法基础;第二阶段是建党后到抗战爆发,由于流动性和严酷斗争环境,留下的作品不多;第三阶段是1938年到1949年,我用文房四宝打败了国民党的四大家族;第四阶段是进北京城后,全国人民兴高采烈,我的书法也就欢快飞动了。”
一次,舒同陪毛泽东游济南大明湖,两人坐船在湖中荡游。舒同问:“主席,您见多识广,想必收藏了许多古人书法作品吧?能否评论一下。”毛泽东笑答:“我收存了600多种拓本和石刻影印件,看过400余种碑帖。我特别喜欢王羲之、王献之的行书帖及怀素的草书帖。对于乾隆的字,虽则到处都有,但有筋无骨,我不喜欢。乾隆时期提倡赵书,代表人物是张照。那个时期成形‘馆阁体,评价不一,有人就认为是钻进了书法的死胡同。”毛泽东这番话,使舒同大长见识,豁然开朗。无怪乎柳亚子曾说“中共方面,毛润之一支笔确是开天辟地的神手。”(舒关《毛泽东与舒同谈书法》,载《毛泽东书法研究》2008年第1期)
徐涛 (毛泽东的保健医生):
◎毛泽东曾经说:“练习书法也是很好的休息。是积极的消遣娱乐,也是养神健脑的健身之法。”1965年7月26日他写给于立群的信中也说过:“……你的字好,又借此修养脑筋,转移精力,增进健康,是一件好事。”
毛泽东同志一生都非常热爱书法艺术,他的书法造诣很深,他行草兼备,极富个性,笔走龙蛇,豪放不拘,继古创新,自成一家。……据我所知道的毛主席的书法中包括楷书、行书、行草及草书。至于甲骨文、金文(钟鼎文)、大篆、小篆等我没有见他写过,也未听说他写过。
◎毛主席……用铅笔书写也能写出像毛笔一样的笔锋与笔力,所以他喜欢用。批阅文件可用铅笔或毛笔,写信则常用毛笔。写书法则常在卧室的办公桌上书写。每逢作书法他常是身着睡衣,上身挺直,右手悬腕,腕指运动灵活,笔端挥洒自如。他常运笔中锋,笔势流畅又富于节奏感。笔在纸面活动,犹如冰上舞蹈般流利舒畅、飘逸优美,字体变化大小随意姿态万千,看他书写使人有登山观海心胸开阔之感,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平时他看碑帖时从不动笔,但常用手指点划摹写。写字当时又从不看帖,也不把帖翻开放在手边。他喜用现成的墨汁,也不挑选什么名贵的端砚等等,笔则狼毫羊毫都用。喜用大信纸或8开的白色厚宣纸。一张纸上最密的能竖写七八行,但一般多只写三至五行,每行三至五个字,因此一页不过十来个字。如果纸上有竖格,他常不按格写,也可顶天立地写满全纸,随兴所至,不求刻板不受约束,就像他的性格一样。
◎毛主席说:“比如王羲之的书法,我就喜欢他的行笔流畅,看了使人舒服。我对草书开始感兴趣就是看了此人的帖产生的。他的草书有‘十七帖。记住了王羲之的行笔你再看郑板桥的帖,就又感到苍劲有力。这种美不仅是秀丽,把一串字连起来看有震地之威,就像要奔赴沙场的一名勇猛武将,好一派威武之姿啊!郑板桥的每一个字,都有份量,掉在地上能砸出铿锵的声音。这就叫掷地有声啊!”
◎我以为20世纪50年代初主席书法以行书为主,兼杂草书。其实在30、40年代的书法中已见个别较少的草书,1954年后又有些变化。……到1956年……已呈龙蛇竞舞了。在1958年以后,行书及草书出现较多。60年代后更为突出。他的书法中呈现了如王羲之的流畅秀丽和怀素的狂草风格。50年代的书法呈示出新的飞跃,有字字珠玑之美。已进入毛主席书法历程的高峰时期,也进入了中国书法的高超境界。(徐涛《毛泽东的保健养生之道》,载中央文献研究室《缅怀毛泽东》编辑组编《缅怀毛泽东》(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毛岸青 (毛泽东之子)、邵华(毛岸青之妻):
◎爸爸青年时代就对书法很感兴趣,坚持天天练字。那时,他的字写得很规矩、很方正,有魏碑遗风,这为他后来书法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956年前后,爸爸请秘书把能够找到的历代名人字帖、墨迹都买来,揣摩研究。他常说,这样又学写字,又读诗文,是一举两得。
……
爸爸最喜欢王羲之、王献之的字帖和怀素的草字帖,常利用饭后短暂的时间临摹、琢磨,从中研究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就这样,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刻苦的练习,爸爸的书法博采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毛岸青、邵华《回忆爸爸练习书法》,载《瞭望》1983年第12期)
李讷 (毛泽东之女):
◎据我所知,老人家早年学书法是从欧阳询的楷书开始的。后来转学颜体、魏碑。行、草书喜欢学王羲之、王献之、孙过庭、怀素的。
◎父亲对书法是极下功夫的,除了工作、读书、散步、游泳外,就是不停地写,甚至吃了安眠药,睡意未来,就是在写字,直写到半睡眠状态,才上床睡觉。这样日积月累,将是何等功夫。(张铁民《翰墨春秋》,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沈鹏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从我们现在看到的毛泽东早年端庄谨严的毛笔字如“还书字条”、“五月七日,民国奇耻”等,可以肯定他对传统的楷书曾下过认真临摹学习的工夫。受到清末民初书坛的普遍影响,碑派风格在他的作品中明显地流露出来,结字大体均匀,笔触偏向方折。从30年代到40年代后期,碑派影响在毛泽东行草书中一直保持着。与此同时,毛泽东行草书中有着另外一种因素帖派风格,它与碑派风格同时并存而且逐渐增长,这也同毛泽东早年学过王羲之《兰亭序》等字帖有密切关系。……大约1949年4月到50年8月,终于出现了一个灿烂的高峰……体现出对于草书规律的运用自如。
◎毛泽东的行草书属于浪漫主义体系。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毛泽东行草书实现了又一次飞跃,浪漫主义书风进一步高扬。……毛泽东浪漫主义行草书的杰作,强调个性,强调主观表现,纯然是高屋建瓴、所向无碍、汪洋恣肆、纵横捭阖的气概,着眼总体战略而不拘泥一城一池之得失,自由浪漫而毫不顾忌胶柱鼓瑟之成规。
◎毛泽东敏感到盛唐浪漫主义之风是他最理想的借鉴对象。毛泽东将影印本怀素《自叙帖》赠给大平正方,是一个最重要的信息储存在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毛泽东的作品中。他善于遗貌取神地学习怀素,比如总体布局的出其不意,线条运行的活力充沛,墨沈淋淳中掺进渴笔,紧锣密鼓骤然歇声。
◎拿书法史上并存的碑帖两大派系来说,毛泽东成熟期的行草书诚然以“帖”味居多,然而毛泽东早期的碑学工夫,已融化在后来的作品中。……从毛泽东书法创作我们应当得到启示:碑、帖的高下优劣之间,存在艺术上的取向异同,却不存在无条件的非此即彼。毛泽东学习书法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读帖”,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陈秉忱亲口对我说,毛泽东爱读帖,像读书一样认真读,靠特殊的记忆力将读帖所得化为自己的笔墨语言。(沈鹏《浪漫主义精神的高扬》,载《毛泽东书法研究》1992年第2期)
韩玉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书法研究专家):
◎毛主席在他攻书之始,就狠抓草书,可以说是抓住了传统的根本,实在是高明。……从1958年到1962年,毛主席写草书,已经5年了。62年可谓硕果累累的一年。……作者终于得笔了,中锋为主,侧锋取势,并无偏颇;而中锋笔力尤佳。对几十年前战斗生活活鲜鲜的回忆,也使书作欢快跳跃,味之无厌。对笔画矛盾的处理,处处可以看出毛主席是伟大的辯证法家。(韩玉涛《毛泽东的书论和书法》,载《书法艺术》1991年第5期)
齊得平 (中央档案馆研究员):
◎根据我的观察,毛泽东书法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代可谓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手迹,多为楷书,字体工整有力,有些写得特别工整。……体现了青年时代毛泽东书法功底之深。其字形1916年前略长,之后字形略扁。
1921年到1949年,可谓第二阶段。在建党初期,特别是在三、四十年代那战火纷飞的环境中,他运筹帷幄,起草文电时的注意力是如何把党建设好,把军队建设好,把根据地建设好,领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而不在书法。……从他写下的大量文电中,也可以看出他的书体是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变化着。……毛泽东的书体在30年代中后期已独具风格。……字体清秀,字形略长,上下自左向右略有倾斜。1941年以后变为自右向左略有倾斜。……
1949年进北京以后,可谓第三阶段。进北京后,情况变了,条件好了,……他的字越写越好,越写越草。……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现代书法家,一个是他的勤奋,有好的功底,再一个是他吸收了古人前人的长处,继承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写出了自己的风格。我看毛泽东的字,谁的也不是,是自成体系,就是他自己的,可以叫“毛”体。(张素华、边彦军、吴晓梅编著《说不尽的毛泽东—百位名人学者访谈录》,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毛泽东学生时代功底打得好,习正楷,字体工整有力。20年代,行书很流畅,1936年以后行草兼备,50年代以后,他的书法博采众长,并有独创,1958年以后,狂草更有特色。(1990年5月25日《教育导报》,转引自李祖龙《毛泽东的书法与时代》,载《书法艺术》1994年第4期)
李树庭 (书法研究专家):
◎毛泽东是当代中国书坛在继承的基础上,跳出藩篱,锐意创新,追求个人艺术解放,形成独特风格的第一人。要学书,必须讲继承,没有继承就谈不上书学修养,更谈不上发展和创新。毛泽东的书法就有“二王”的秀逸、孙过庭的峻拔、张旭的狂韵、怀素的放肆、苏黄的深厚、董其昌的洒脱……,极尽法度,不失变化。
◎他的书法在早期一个不长的时间内为继承传统打下了基础后,即跳出常规,另树一帜,一反以方笔入手的常规,而以圆笔入手,开始创新;继而,他又以侧势结字10年,这在中国当代乃至整个中国书史上又属罕见;随之,他又一举跳出碑、帖兼习的遗风,专习帖学,从书体、结字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终于熔铸出自己奔腾流畅、俊丽洒脱、别具风采的书体,毛泽东的这一非同常人的书法历程就奠定了他在中国书坛的基础。
◎毛泽东的书法分为早期(1915~1935年)、中期(1936~1949年)、后期(1950~1969年)和晚期(1970~1976年)四个时期。早期书法的特点分纵长型、扁平型、方整型三类。……中期书法的特点是前段扬左抑右,……后段扬右抑左。……后期书法的特点是由侧势结体改为正势,……由正势结体改行书,……继而由行书向草书发展,……晚期书法的特点是由草归行,由行归正。
其风格大体是早期讲究形质,中后期讲究气韵,晚期复归自然。其风格可用奔放、流畅、洒脱、清劲来概括。
◎毛泽东书法的发展演进过程是一个随着书法家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书家心神情绪、不同时代的不同书风等因素的变化而逐渐演进的长期的复杂的过程,这种演进有时表现得比较急骤,有时又表现得比较缓慢,往往呈现跳跃式、波浪式、回复式等形式。如毛泽东早期的书法就是一种跳跃式演进,比较急骤;中期和后期的书法却是一种波浪式的演进,比较舒缓;而晚期也包括中期的某个阶段的书法则是一种回复式的演进形式。(李树庭《文如其人·书如其人》,载《说不尽的毛泽东—百位名人学者访谈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季世昌 (书法研究专家、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
◎毛泽东书法艺术,有其独特鲜明的特点:一是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他从不独宗一家,既钻研过“二王”、张旭、怀素书法,也吸收了李邕、黄庭坚、苏东坡、何绍基、郑板桥诸家之长,正如他自己所说:“各个体我都研究过,我都不遵守,我写我的体。”从而创立了别具一格、被人们誉之为“毛体”的书法。二是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毛泽东一生的书体多变,从青少年时期的学欧体,学颜体,学“二王”,学魏碑,到三四十年代长枪大戟、乱石铺街的行楷,直到五六十年代复归平正的小草、行楷,以及行草取狂草之势的书作,鱼龙变化,仪态万方。最终选择了最能表现诗人书家情性的草书,摘取了书法王国皇冠上的明珠。三是笔法、章法相得益彰。毛泽东书法用笔控锋极为熟练,方笔、圆笔兼施,正锋、侧锋相依。干涩枯润,墨分五色。同时结字造型能力极强,想象丰富,形象生动,书中有诗,书中有画。再者,章法布白极为美观。真正做到古人所说的计白为黑。四是风格多样,多彩多姿。现在虽未见其篆书、隶书作品,但楷、行、草齐备,且在这三种书体中又有行楷、行草、小草、大草之别。其中尤以小草和行草取狂草之势的书作成就最高。在这些书作中,有的遒劲刚健,有的圆润流畅,有的纵逸奔放,有的严整秀丽。正如毛泽东在谈到自己审美情趣时说:“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毛泽东的书法艺术作品也正是这样,于豪放中兼婉约,于刚健中寓妩媚,于雄强中显柔情,于粗犷中见纤巧。(季世昌、费枝美《书法家毛泽东》,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