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矶崎新作品上海喜马拉雅中心的设计之美

2021-03-13 07:12陈紫杰
西部皮革 2021年5期
关键词:喜马拉雅隐喻上海

陈紫杰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12)

1 背景

在长期的经济文化影响下,建筑设计被禁锢于固定的功能模式和单一的建筑形式,地域之间的差异性逐渐缩小,甚至出现“千城一面”的格局,这是当今建筑设计界不得不要思考的问题。然而,建筑大师矶崎新摆脱各种条条框框,走自己的路,把没有统一的风格作为自己的风格来满足人们对于建筑多样化的需求。因此,本文通过深入挖掘矶崎新的代表作品上海喜马拉雅中心的内涵,以便为建筑设计界提供新的可能性。

2 矶崎新简介

矶崎新是后现代主义中的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建筑设计师。他于1931 年出生在日本大分,1950 年就读于东京大学工学部的建筑系,之后继续在该领域继续学习和工作,于1961 年在东京大学博士毕业。在1963 年,矶崎新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先后获得日本建筑学会大奖、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等国内外诸多重要奖项,并且成为2019 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主,国际建筑界称其是影响世界建筑的大师之一。矶崎新在实践中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创造了大量富有西方现代主义特征和东方美学特色的建筑作品,他的作品无一不是他的设计态度的体现和思想情感的表达,因此,他不仅是一位建筑设计师,而且是新时代建筑精神的践行者。

3 矶崎新建筑上海喜马拉雅中心作品分析

上海喜马拉雅中心(图1)坐落于中国上海浦东新区花木街道,从设计、建设到正式落成经过了近十年精心建造,其整体建筑设计由矶崎新亲自主持。矶崎新认为,现代都市的传统摩天楼等商业建筑设计缺乏文化内涵,上海的建筑形象缺乏艺术意蕴,要体会建筑带来的快乐,必须首先学会如何尊敬建筑[1]。因此,矶崎新在设计上海喜马拉雅中心的过程中把建筑看做是活的、有情感、有灵魂的艺术品,他认为尊重建筑的同时,建筑也会回馈于你快乐与美的享受。

3.1 自然元素

在矶崎新与尾岛俊雄的一次对谈中,他提出盲目且大量地去建造那些大企业作为社会地位的象征的高层建筑是整个社会的浪费。因此,在建筑创作中,生态常常是矶崎新思考的一个问题,并且在他的大量作品中注入自然元素以展示生态与建筑有机融合。

回顾喜马拉雅中心,整个建筑最具灵魂之处便是其独特的造型——“异型林”,如同自然生长出来的“树干”,漫步其中,犹如在神秘森林里遨游,接受这份静谧的洗礼,又如一个个有趣的“树洞”,让人们好似“蚂蚁”一般,窥见大自然的奇妙与力量。之所以能够给人们带来到这样一种神秘的视觉体验,是因为采用了粗糙的钢筋混凝土材料来表现其粗犷质感,不必刻意去修饰,而是并将其与大自然的记忆有机组合到建筑中去,在出入口通过钢筋混凝土围绕成的半封闭式“树洞”来引导人流,从而带来朴素而又细腻的丰富体验。同时,矶崎新合理地运用自然光线,自然光洒在空间外部或是透过孔洞进入结构体内部,仿佛正是阳光照耀供给了这片“森林”无穷无尽生长的能量,让人们不经意间与自然融为一体。

图1 上海喜马拉雅中心

3.2 文化意味

面对新时代,矶崎新对各种文化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甚至以此作为创作灵感的源泉,因此,他的作品常常具有典型的游戏性的特征。他在设计一系列大型建筑时,融合了西方现代主义结构、古典主义的布局和装饰、东方建筑的细腻以及结构部件装饰化使用三方面的特点[2]。因此,文化意味常常作为他的建筑生长的土壤。

上海喜马拉雅中心从功能上来看,其中就包括了大观舞台、喜马拉雅美术馆、艺术家创作中心这些文化与艺术活动的场所,将商业、经济活动注入文化交流的内容,从而满足当代的人们对于审美与文化的高品质追求;从造型上来看,上海喜马拉雅中心亦体现着东方特色,整个外墙表皮由抽象化的东方的“汉字”组成,配以类似于具有典型西方现代主义特点的塑性建筑“异型林”和干净整齐的六面体方盒子,这一古典与现代完美的融合、东方与西方巨大的碰撞给建筑带来了极大的文化自信,展现出其内敛而又前卫的特质。由此可见,设计无一不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而上海喜马拉雅中心在这统一过程中,充分考虑同一文化建筑形象的树立,从而给商业化味道浓厚的城市带来一片文化的意味。

3.3 隐喻象征

谈到建筑与隐喻的关系,矶崎新认为,建筑中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外在的表现,而在于其内在的含义,这种含义便是通过隐喻与象征为基础的,“建筑语言”需要与这种内在的含义形成一定的联系。制造联系的过程便是一种创造,体现着对建筑本身莫大的尊重,矶崎新将建立“建筑语言”的联系和创造“建筑语言”的美感贯通于喜马拉雅中心的创作中,例如,北楼的外部造型就是按照商朝灿烂的青铜文化中的琮的方正的外部形式打造,中庭类似于玉琮的内圆,这就隐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理念;另外,“异型林”破土而出努力生长,孕育出这样一个集艺术、文化、商业、经济、文明于一体的圣地,隐喻了宇宙自然“道”之哲学,象征着希望与未来。

约定俗成的联系并不是唯一的解释,不同的人由于其经历、环境和背景等差异,面对同一个建筑常常有其个性化的理解思维。通常人们说到“喜马拉雅”,会想到位于中国青藏高原的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而喜马拉雅中心正是想用这一命名提醒着人们,你正在欣赏建筑的高度、享受建筑带给你的快乐,隐喻着喜马拉雅中心如同这座大山一样屹立不倒不断生长,同时更是象征着喜马拉雅中心理想的生活高度与精神高度,这种精神其中就包含着中国将不断将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发扬光大与保持乐观开放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的精神。因此喜马拉雅中心也成为了中国精神的符号和象征。

喜马拉雅中心建成之前,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例如,“异型林”的定位和绘制、当时国内尚缺少大型仿生结构的抗震经验等。经过多次实验修改,设计师最终采用了计算机三维软件辅助技术得以解决绘制问题。同时,工程师反复推敲,采用了多种结构措施,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来判断结构抗震性能,从而优化了结构设计,较好地解决了建筑超长、结构布置复杂、存在高位转换等问题[3]。由此可见,好的建筑并不是简单的空壳子,更是有灵魂、有生命的,是设计师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师不畏艰难勇敢进取的顽强精神的载体。

4 结语

上海喜马拉雅中心无疑是矶崎新出色的建筑作品代表,无论是功能还是形式上都跳出传统审美的认知,运用精湛的自然元素的设计手法,将深厚的文化与建筑融合的创新思维相融合,以及他另辟蹊径的隐喻表达方式,无不展现出他对建筑的尊重,让人们感受建筑传达出的自然之美、文化之美和隐喻之美,自由而又深刻。目前来看,上海喜马拉雅中心已然成为艺术文化基地,成为上海市重要的文明标签,人们在进行商业活动的同时,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在接受着各种艺术文化的熏陶,感受其精神所在,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审美能力。因此,通过对上海喜马拉雅中心的分析,认识其全新的创新模式,有利于更加深入了解其内涵与意义,也为新一代年轻的建筑师开拓思路提供了参考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喜马拉雅隐喻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巨人复活传 喜马拉雅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美女冒险家:“翼装”飞越喜马拉雅
给喜马拉雅找找茬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